宫颈癌,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中国15-44岁女性中的第二大高发癌症,仅次于乳腺癌。同时,它也是目前癌症中唯一病因明确,可早发现早预防的癌症。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是引起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目前预防宫颈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即接种HPV疫苗。
HPV疫苗是人类第一个用于预防恶性肿瘤的疫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图源:pixabay
2018年4月,我国药监局批准九价疫苗上市,至此,我国共供应有三种类型HPV疫苗。
第一种是二价疫苗,主要针对HPV16和HPV18两种亚型的疫苗,于0、1、6个月共接种3剂。二价HPV疫苗可以预防70%的宫颈癌的发生,但不能预防生殖器疣,只建议用于女性。第二种是四价疫苗,四价疫苗可对抗HPV16、HPV18、HPV6和HPV11的感染,其中HPV6和HPV11亚型毒株是90%的生殖器疣的元凶。四价疫苗于0、2、6个月共接种3剂。第三种是九价疫苗,在四价HPV疫苗基础上又增加了5种新的HPV类型,包括HPV31、HPV33、HPV45、HPV52和HPV58。九价HPV疫苗可以预防宫颈癌、外阴癌、肛门癌及阴道癌等癌症,也可预防生殖器疣等疾病。
尽管HPV一上市就引起巨大反响,九价疫苗更是供不应求,但仍有人对其效果存疑。即使是在疫苗临床应用已达十余年的西方国家,疫苗接种率仍不够理想。
近日发表在Lancet Public Health上的一项全国性横断面调查显示,在美国,13-17岁青少年的HPV疫苗接种完成率并不高。37.1%的青少年并未接种疫苗,另有10.8%的青少年10.8%的青少年仅接种了一剂——如前文所说,HPV疫苗需接种三剂才能起效。
美国青少年HPV疫苗接种完成率并不理想
此外,美国各州的接种完成率差异极大,在罗得岛州接种完成率最高,为77.7%,而在密西西比州仅为28.8%。
作者强调,青少年开始及完成HPV疫苗接种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母的意愿。根据研究,父母不愿意孩子接种HPV疫苗的最常见原因是出于对安全的考虑。
而造成这种恐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一些似乎不怎么靠谱的科研人员(和政客)造成的。
2016年11月11日,日本科研人员在Nature子刊 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论文称,在给小鼠注射百日咳毒素和HPV疫苗后,小鼠出现了明显的脑损伤。研究一出,引起学术界哗然大波,反对者纷纷指责其试验为伪科学。尽管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是经过同行评议后才得以发表的严谨研究,但在2018年,Scientific Reports宣布撤回该论文,给出的理由是,“实验方法不支持该研究的目的。百日咳毒素和HPV疫苗联用并不是确定HPV疫苗能否带来神经损伤的合适方法。”
不靠谱的文章和它的撤稿通知
事实上,日本社会对于HPV疫苗的反对早在2013年就已开始。据当时日媒报道,多名日本女性在接种HPV疫苗后出现浑身疼痛、行走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日本政府及随后开展调查的欧洲药品管理局和美国疾控中心都得出,不良症状与HPV疫苗有关的结论。
但后续的流调结果显示,安慰剂和HPV疫苗导致不良反应的概率是相同的。尽管如此,爆出的新闻已极大损害了日本普通民众对HPV疫苗的信任,日本政府也停止了对HPV疫苗的积极建议,改为由女性自行判断是否接种。随后,日本女性的HPV疫苗接种率呈断崖式下跌,从70%左右下跌至不足1%。
2000年后出生的日本女性HPV疫苗接种率断崖式下跌
另有一篇发表于2018年的研究宣称,HPV疫苗会影响女性怀孕。但这篇论文同样被认为是“有缺陷和偏倚的研究”,并最终被期刊撤回。
那么,HPV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究竟如何呢?
近日发表于JAMA子刊的一项综述,回顾了2000年至2019年所有的HPV疫苗试验。
该综述纳入的研究和人群
结果显示,在24-45岁女性中,9价疫苗对于主要终点的有效性为88.7%,2、4价疫苗的免疫原性更是可达93.6%-100%。此外,极少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也没有任何与疫苗相关的死亡事件发生。
不仅如此,研究显示,疫苗能使未接种的人群同样获益,也就是所谓的“群体免疫”。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我国上市的HPV疫苗适用年龄与国外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9价疫苗。
原因在于,九价HPV疫苗上市是按临床急需药品采用境外临床数据直接用于中国注册。此外,支持该疫苗上市的关键性临床试验受试者年龄为16岁~26岁女性,9岁~15岁女性儿科受试者采用了免疫原性桥接试验,且该试验东亚华裔人群的临床研究数据有限。因此,对于适宜接种HPV疫苗的年龄段亟待更多的研究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