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长林教授:重视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管理,“SURVIVOR”能带来什么?丨CSN2019
原创
小M
梅斯医学
导语:小M带你抢先围观会议亮点内容!
来源:梅斯医学
2019年9月18-9月21日,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CSN2019)于美丽的杭州举行,梅斯小编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与大家一起分享肾脏病学的最新进展。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梅长林教授以《重视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管理》为专题,为我们介绍了“围透析期”患者的管理现状和即将开展的真实世界研究SURVIVOR。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病进行性恶化,肾单位严重受损时,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的排泄、分泌和调节功能,因而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代谢废物潴留和各系统受累等一系列症候群。
一般来说,慢性肾脏病分为5期,而最严重的CKD5期是指肾小球滤过率(GFR)<15 ml/min,即终末期肾脏病(ESRD)。G5期至透析后1年CKD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并发症多、病人死亡多、治疗费用多及eGFR快速减少。有研究表明,国外血透患者在透析4个月内死亡率最高,透析4-12个月死亡率在15-20/100患者·年。在透析1年后,患者死亡率下降。
而我国的数据表明,血透患者1年总体死亡率为8.2/100患者·年,开始透析后2个月内死亡率为18.7/100患者·年,透析后2个月至1年患者死亡率为7.5/100患者·年。
那么如何更好地管理ESRD患者?有没有降低该“三多一少”的良策?
美国退伍军人透析数据库表明,良好的Pre-ESRD管理可降低死亡率。在军队医疗保健系统(MHS)内的患者,其透析后1年内死亡率为16/100患者·年,而非MHS的患者透析后1年内死亡率为24/100患者·年。
那么,良好管理包括什么呢?
梅长林教授指出,良好管理包括密切随访、饮食调整、专科医生指导、促红素应用,接受AVF而非临时置管的透析方式等。
而且,定期实验室检查可降低死亡率。有研究表明,透析前(透前2年)内定期实验室检测频率与死亡风险呈负相关,检测的指标包括血肌酐、血钾、Hb等。
根据围产期、围手术期的临床意义及定义,梅教授在2018年又提出了围透析期的概念。即围透析期是指CKD患者eGFR<15ml/min之日起,直至透析后3个月,约24个月,包括透前和透后。它的临床意义为降低ESRD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围透析期强调规范、全程和综合管理“围透析期”CKD患者,旨在改善“三多一少”的现状。
那么在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患者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呢?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围透析期这个“过渡阶段”的患者指导意见,包括对治疗方案的认知是否一致?疾病快速进展/不稳定因素如何处理?治疗方案及用药是否明确?如何降低透析3个月内的死亡率等。
但是梅教授详细指出对于围透析期CKD患者管理要点,其中核心要点为
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详细包括以下几点:
加强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管理的举措包括制定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管理专家共识,部分内容如下:
除此之外,梅教授团队还准备开展一项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真实世界研究,该研究为围透析期慢性肾脏病患者死亡率调查、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SURVIVOR)。
该研究的入选标准为从2016年1月1日起新诊断为慢性肾衰竭或开始进入透析的患者,既往有透析史的患者排除入组。这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将分为2个部分,一部分为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另一部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分为干预期和稳定随访期。该研究旨在通过对围透析期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有效干预,观察其对围透析期死亡率的影响。SURVIVOR研究将于明年6月启动干预研究,干预期为12-18个月,期待该研究能为我们带来更多临床数据,可针对慢性肾衰竭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干预及治疗。
医护人员需要提高对“围透析期”概念的认识,进而提高对这一人群管理的重视。慢性肾脏病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病之一,患病人数高达1.195亿,且该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对于ESRD患者,我们的主要目标仍为降低患者死亡率和病发率,提高其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梅长林教授与梅斯小编
由于ESRD早期可无明显不适,但随着肾功能下降及毒素在体内进一步蓄积,可引起尿毒症的各种症状并可出现贫血等一系列并发症。而即将开展的这项真实世界研究,将有助于制定符合我国“围透析期”CKD患者的管理规范,同时,对进一步确认危险因素、及时寻找CKD干预措施也十分重要。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梅斯医学!
▼
80%专业医生都在用梅斯医学APP
▼
改善医疗质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梅斯医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知道了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
允许
取消
允许
×
分析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