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在临床或科研上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目前日新月异的科研环境及繁忙的工作下,如何平衡科研和临床二者关系?该以何种姿态去面对目前的临床与科研环境呢?
本次特邀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癌专家王永胜教授为大家分享。
众所周知,您在医学研究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一路筚路蓝缕,想必您也经历了许多目前青年医生难以想象的困难,可以挑选两个印象比较深刻的谈一谈吗?这一路走来确实非常不容易,第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关乳腺癌微创活检的话题,可以把它定义成优化乳腺癌的诊断流程。2000年以前,乳腺癌的诊疗流程是病人如果乳房有肿块,为避免是乳腺癌,我们会把患者拉到手术台上,然后做肿块的切除,术中做冰冻。如果是乳腺癌就继续往下做,如果不是乳腺癌手术就结束,这样做实际上浪费了医疗资源,包括手术室的占用、术前准备、麻醉等。2000年以后,乳腺癌治疗改变了,有些类型的乳腺癌是适合术前先做相关的治疗,例如HER2阳性的乳腺癌要做化疗联合抗HER2的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是化疗,现在是联合免疫治疗,通过新辅助治疗可以验证疗效,也能使肿瘤缩小,使原来不适合做保乳的病人可以做保乳手术。保腋窝方面,可以进行前哨淋巴结的活检,前哨淋巴结的活检需要用示踪剂,例如核素示踪剂,需要在手术之前注射到病人的乳房上,如果不能够明确诊断,我们这个核素示踪剂注射了,如果最后不是乳腺癌,那么示踪剂也就浪费了。如果知道是乳腺癌再做注射示踪剂的话,核素来不及,用蓝染料有时不准确。因此,我们推荐患者手术之前先做穿刺活检,如果明确诊断是乳腺癌,再看病人适合新辅助治疗还是适合做前哨淋巴结活检,需要进行手术前的准备。因此,乳腺的治疗流程、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术前明确诊断。2005年,我在大连就诊断方法采用术中冰冻还是术前做穿刺活检再行手术与国内著名专家进行辩论,投票结果显示只有15%的专家支持我的观点,但经过我们不断的努力,2009年前后术前做穿刺活检再行手术的观点就被写入了中国的指南。现在,大约100%的人都会支持术前要穿刺明确诊断,明确乳腺的分型来指导后续的这个流程。2007年,我在全国乳腺癌大会上就《优化乳腺癌的诊断流程》为主题进行了报告,这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在科学的道路上,最开始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坚信的东西要不断的推广,最终造福于患者。
第二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做前哨淋巴结的活检。前哨淋巴结的活检有几个重要的步骤,首先是要确定是否有前哨淋巴结。起初,我们并不知道乳腺癌往腋窝转移的规律,后来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前哨淋巴结没有转移,就可以不做腋窝淋巴结清扫。如果前哨淋巴结有(1-2枚)阳性,也可以通过放疗来替代腋窝淋巴结的清扫,降低上肢水肿、感觉功能障碍、住院时间长等并发症。我最早在英国上大学时,在全球三大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中心之一学习了整套的培训,1998年底回国后就继续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最初,不管患者前哨淋巴结是阳性还是阴性,我们都要做腋窝淋巴结清扫。2004年,对于前哨淋巴结阴性的患者我选择不做腋窝淋巴结清扫了,2012年对于(1-2枚)阳性患者,我们不再做腋窝清扫了,因为这是被相关临床试验证实的。
当时,国内为了避免不做腋窝清扫导致复发,大家都选择一清了之。有人劝我不要冒险,也受到过同行和患者方面的质疑,压力很大。秉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我牵头了多中心研究证实了前哨淋巴结的准确性,证实没必要做破坏性更大的腋窝清扫术,最终坚持了下来,现在也在全国普及。对于保乳手术的患者,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单位在免除腋窝清扫,对于乳房切除的患者,全国也有30%的单位开始免除腋窝清扫。因此,我认为自己当初所谓的“冒险”还是值得的。
在“科研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和“以科研促临床”的意识越来越普及的当下,临床科研工作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就您丰富的临床科研经历,请您谈一谈从事乳腺肿瘤研究这些年以来,有哪些发展吗?另外如何平衡科研和临床二者关系?
近些年,乳腺肿瘤研究最主要的是在全身治疗有了飞速的进展:分子分型指导乳腺癌分类分层的治疗,全面提升了乳腺癌患者的疗效。乳腺癌分成不同的亚类,包括HER2阳性、luminal型以及三阴性乳腺癌等,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新药物尤其是靶向治疗,在乳腺癌靶向治疗中又有了偶联的ADC类药物以及免疫治疗加上新的化疗方案应用于临床,无论是早期乳腺癌还是晚期乳腺癌,疗效得到了全面提升。早期乳腺癌总体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很多方式,不同的治疗手段之间协同作用,但是贡献率不一样。在早年没有有效药物治疗的时候,乳腺外科的贡献率接近100%,后来有了放疗后外科贡献率在下降。现在有了不断提升疗效的全身治疗后,它的贡献率会进一步的下降。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只要是患者总体的疗效在不断的改善,不良反应在不断的下降,这是值得庆幸的。我认为最终肿瘤完全治愈的话,不是靠外科,也不是靠放疗,一定是靠药物治疗。或许将来患者通过吃药或打针,就可能把肿瘤治好。有报道称,2030年可能肿瘤疫苗能够应用于临床,这代表着将来肿瘤治疗的大方向,就是通过药物来治愈肿瘤。随着全身治疗疗效的不断提升,放疗在局部区域的手术贡献率在下降,但也促成手术的降阶梯,例如原来做乳房切除,现在做保乳、放疗的疗效甚至要优于乳房切除。对于初始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我们也可以通过新辅助治疗变成阴性再做前哨淋巴结活检,豁免腋窝淋巴结清扫,这些都是在不同的治疗手段之间相互促进,达到对患者最好的疗效。全身治疗疗效的提升,促进了乳腺癌局部区域处理的降阶梯,这是临床早期乳腺癌方面最显著的发展。
平衡临床或科研,第一是临床专家,可能他只重视临床治疗,是“丨”字型;第二是临床科学家,就是兼顾临床或科研,是“T”字型;第三是战略科学家,就是我们国家顶层的如院士级别的,是“十”字型。临床医生确实是应该做到,以科研促临床,以临床带动科研,应该齐头并进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例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不免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可以请您结合您既往的科研成长经历,青年医生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科研环境时,该以何种姿态去面对呢?
随着人工智能、影像组学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确实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未来应该如何去面对,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要以开放的视野去看待,针对日新月异的科研环境,不要去排斥它。要看它对我们的科研、临床是否有所帮助,或者说在相关的领域已取得的突破,我们能否把它借鉴到医学领域。我非常愿意跟年轻的医生进行交流,因为他们对新东西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对新的技术和热点比较敏感,年轻人应该具备这种开放型的视野。
第二是要专注,不要在不同的领域之间来回变动,例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影像组学、蛋白组学等领域跳来跳去,要专注自己的研究主线,借鉴新技术来促进我们自己的研究,而不是面面俱到、左顾右盼。对于年轻医生来讲,可能没有大的平台、充足的科研资金、好的课题等,需要自己慢慢的去做,这就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慢慢积累获得突破,集小成为大成,逐步站到更高的平台上。另外,年轻医生要有超前的理念,例如我们山东省肿瘤医院作为省级队,跟北上广的国家队相比的话,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如果我们只有同等的理念,同时做某一个科研的话,以我们自己的平台跟北上广的平台相比很难超越他们。一直以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都有“迷信”SCI的传统,但是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国要坚持“文化自信”等四个自信。可以请您就“中国的科研成长之路”,谈一谈我们国家科研评价体系的发展情况吗?
总体来讲,我们国家的科研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我年轻的时候,得到一个省部级的成果奖都是比较难的。但是现在,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标准,可以依靠内容例如文章、应用成果、专利等来堆积科研评价体系。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自己平时不断的积累,我们国家的评价体系是会认可你的。一直以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比较看重SCI,但现在也开始重视国内论文的发表。我自己认为不唯SCI论,而应该是“SCI+”,意思是只有SCI还不够,我们还要发高质量的文章。发SCI文章,需要有国内外的专家去广泛引用、接受,我们不仅仅是要改写国内的相关肿瘤治疗的指南,也要改写国际的指南。我们通过发表SCI走出国门,在国际的任何一个平台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与我们的文化自信不矛盾。我们不仅仅要内心自信,而且要敢于走出国门,然后在全世界去发表我们的高质量的论文,获得国外同行的认可,来改写他们的指南。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仅有国内的文章或相关成果是不够的,还要敢于走出去,要怀着文化自信,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本前沿资讯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旨在帮助相关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肿瘤领域最新相关进展。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能被视为诊疗建议。
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保持联系,我们将快速处理。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公众号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xiaojuan.shang@medsci.c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专家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