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小M刚美美地吸了一口奶茶(好孩子不要学),就收到了主编小姐姐的催稿连环call:“说好的糖尿病文章写完了吗!!???”
好吧,最近和糖尿病相关的事儿(研究)确实有点多。那么今天,让我们来谈谈风波中的糖尿病。
喝酒防糖尿病?Really?
前几天BMJ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153项被认为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关的饮食因素的证据等级做了评估,该研究共纳入53项已发表的荟萃分析。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与不摄入酒精相比,适量饮酒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竟然呈负相关!还是高证据等级!
研究者们认为,高质量的证据显示,全谷物、谷物纤维和适量饮酒降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红肉、加工肉类、培根和加糖饮料会增加患病的几率。
别的几种因素都还好说,但这喝酒……喝酒难道不是风险因素嘛?
细看之下,原来只有适量饮酒(12-24克/天)才有明确证据(高质量)显示会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轻度总酒精摄入和适量啤酒摄入可能与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相关(中等质量证据);大量总酒精摄入与发病率之间关系不明(低质量证据)。
对于酒的不同种类而言,喝葡萄酒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说法只有低质量的证据,未有明确证据表明啤酒和烈酒的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存在关联。
哦,原来这还是个“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的问题。不同酒类之间有什么差异,也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佐证。
而且不论喝酒是否能预防糖尿病,酒精可是多种疾病的明确风险因素,比如说心衰啦,中风啦,致癌啦……每年因饮酒而出的事故也不在少数,还是别作死去沾了。
要想预防2型糖尿病,关注其他饮食因素显然更重要,也更具可行性。
预防2型糖尿病到底有多重要?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17年数据,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1.14亿,未诊断糖尿病患者6130万人,糖尿病前期患者4680万人。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14省市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得患病率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口中,男性、女性和总人口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2.0%,9.5% 和10.5%,同时中年男性人群的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同龄女性。
有证据表明,在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中,除了因糖尿病本身死亡的相对风险最高以外,糖尿病与肾脏疾病、冠心病、肺结核、肝功能障碍、卒中、消化系统疾病、某些癌症(如肝、乳腺、胰腺、胆囊、结肠或直肠)、传染病和精神障碍的死亡风险也有显著的正相关。
一项由我国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发表于Journal of Diabites 的40万人真实世界研究则进一步佐证了糖尿病所导致的癌症风险。
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患前列腺癌、白血病、淋巴瘤、皮肤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显著增加,但食道癌风险降低;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患鼻咽癌、肝癌、食道癌、甲状腺癌等多种癌症风险显著增加,但胆囊癌风险显著降低。
年轻人,糖尿病在向你挥挥手
近期一项发表于Circulation 的研究显示,糖尿病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并且患者确诊的年龄越早,患者死亡率越高。
该研究纳入1998年至2012年期间在瑞典国家糖尿病登记处的所有确诊2型糖尿病的患者,对他们进行了心血管疾病(CVD)结局和2014年死亡率的跟踪调查。
其中,40岁以前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总体死亡率、心血管相关死亡率、非心血管死亡率、心衰和冠心病的风险最高。
研究者们认为,患者确诊2型糖尿病时的年龄对于预后(生存率和CVD风险)非常重要。
另一项发表于JAMA子刊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这项针对100多万亚洲人群的荟萃分析表明,亚洲人群比起西方人群来说糖尿病的死亡风险更高,比无糖尿病人群增加89%;亚洲人比欧洲人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早发2型糖尿病和与肥胖无关的糖尿病,以及其他代谢紊乱(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内脏肥胖)。在亚洲人群中,30-49岁的糖尿病患者中全因死亡风险最高。
你胖出糖尿病风险了吗?
比起其他族裔,亚洲人格外受糖尿病“眷顾”,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更高。这可能受到人种差异、饮食习惯、糖尿病控制较差、糖尿病教育不足等因素的影响。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指南认为,亚裔人群在体质指数(BMI)超过23 kg/m2时就要进行2型糖尿病筛查了,而其他族裔的标准可以放宽到BMI≥25 kg/m2。
在亚洲,不同BMI对糖尿病的影响还不太一致。BMI<23.0人群的2型糖尿病发病主因是胰岛素分泌缺陷(IIS),而BMI为23.0~24.9以及BMI≥25.0人群的2型糖尿病发病主因是胰岛素抵抗(IR)。
说起BMI,大家对此可能还没什么清晰的概念。小M贴心地将其换算为身高和体重,供大家参考。
写到这里,小M也被吓得不轻,看看腰间的肚腩,看看手里的奶茶,感觉膝盖又中了一箭。屏幕前的你,心里又是否有点数了?
而且,也并不只有胖人才需要紧张糖尿病。
在前不久举行的ADA年会上,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Luis A Rodriguez将亚裔人群的糖尿病警戒线下调到了BMI ≈ 22.6 kg/m2。他还表示,如果存在其他危险因素,那么从BMI达到21.7 kg/m2时就要开始小心了!
在前面提到的JAMA子刊亚洲糖尿病研究中,体重指数(BMI)低于18.5的人群与BMI≥25.0的人群相比,糖尿病与因糖尿病本身而死亡的风险之间的关联要更强(HR=95.4 vs HR=13.2)。
因此,即便是瘦子,也并非一定能逃离糖尿病的魔爪,还不可高枕无忧。
管住嘴啊~迈开腿啊~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看看上面的小标题,小M表示这话我都说倦了……但是还是得说呀!
作为惨兮兮的亚洲人,具体说来,我们应当做到如下两点:
1.从现在开始改变生活习惯
食物搭配合理,少吃脂肪,多吃纤维,考虑低碳水饮食或地中海饮食;
食不过量,限时进食(过午不食),适度减肥;
不要久坐,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防止亚健康。
2.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颁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和《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建议对具有至少1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行空腹血糖(FPG)或任意时点血糖筛查,或者每年至少检测1次FPG,阳性者或条件允许时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在本月发布的《基层2型糖尿病筛查专家共识》将T2DM高危人群定义为具有下列任何1项及以上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成年人(>18岁):
(1)年龄≥40岁。
(2)有糖尿病前期(IGT、IFG或二者共存)史。
(3)超重(BMI≥24 kg/m2)或肥胖(BMI≥28 kg/m2)和(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注:ADA建议亚裔人群BMI≥23 kg/m2便需筛查】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T2DM家族史。
(6)有GDM或巨大儿(出生体重≥4 kg)生产史的女性。
(7)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 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不会被糖尿病所困扰~
PS:奶茶真好喝……
来源:梅斯医学
参考文献:
1. http://www.diab.net.cn/cn/ncontent.aspx?oid=217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2.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9. Diabetes Care. 2019 Jan;42(Suppl 1):S13-S28. doi: 10.2337/dc19-S002.
2.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8th edition 2017)[EB/OL]. (2017-12-01) [2018-11-28]. https:// www.diabetesatlas.org.
3. Jamshed, H., Beyl, R. A., Manna, D. L. D., Yang, E. S., & Peterson, C. M. (2019). Early Time-Restricted Feeding Improves 24-Hour Glucose Levels and Affects Markers of the Circadian Clock, Aging, and Autophagy in Humans. Nutrients, 11(6), 1234. doi: 10.3390/nu11061234
4. Menke A, Casagrande S, Geiss L, et al. Prevalence of and Trends in Diabetes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8-2012. JAMA. 2015 Sep 8;314(10):1021-9. doi: 10.1001/jama.2015.10029.
5. Sattar N, Rawshani A, Franzén S, et al. Age at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Association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Mortality Risks. Circulation. 2019 May 7.
6. Tatsumi, Y., Morimoto, A., Miyamatsu, N., Noda, M., Ohno, Y., & Deura, K. (2015).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Insulin Secretion or Sensitivity and Diabe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48(2), 128–135. doi: 10.1016/j.amepre.2014.09.009
7. Qi J, He P, Yao H, et al. Cancer risk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eal-world study in Shanghai, China. J Diabetes. 2019 May 8.
8. Yang JJ, Yu D, Wen W, et 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With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Asia: A Pooled Analysis of More Than 1 Million Participants. JAMA Netw Open. 2019 Apr 5.
9.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卫生分会.基层2型糖尿病筛查专家共识[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1(7):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