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为“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
肝炎威胁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种,2018年我国报告发病人数高达128万,其中乙肝将近100万例,丙肝约22万例。但由于病毒感染具有隐匿性,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比报告数更高。
据世卫组织(WHO)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我国约有1亿人,即每13人中便有1人是慢性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感染者。
单纯肝炎的致死率虽然不高,但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全方位的负面影响,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还会带来很高的肝硬化和肝癌风险。
WHO估计,中国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与肝炎有关的并发症。若不加控制,2015至2030年间,估计共约一千万人会因与慢性肝炎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死亡。
HBV和HCV引起的相关死亡人数占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人数的90%以上。
在今年发表于Lancet Glob Health 的中国癌症可控风险因素研究中,在全国范围内,HBV感染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致癌风险因素,超过一半的肝癌死亡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
作为一种DNA病毒,HBV能够将其DNA结合入患者的主基因,导致癌症发生风险。还有可能参与干扰细胞信号通路并导致细胞生长失控。
此外,HCV感染也是肝癌的高风险因素,它是一种RNA病毒,通过扰乱主细胞通路引起癌症发生及推动进程。感染丙型肝炎病毒25~30年后,有5%~25%的人会发生肝硬化,1%~7%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
如何预防
乙肝病毒的感染性极强,是艾滋病毒的50至100倍,主要通过母婴(分娩)、性行为(无防护措施)、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和伤口)。儿童之间也容易互相传染。
所幸我们能够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进行有效预防。乙肝疫苗预防慢性感染的有效率高达95%,保护时间长达20年,还具有杰出的安全性。
通过大规模推广乙肝疫苗儿童接种,在我国基层医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如今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已经控制在1%以内。这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成功范例,长久以往,肝炎对我国的威胁将渐渐变小。
尚未患病的成人同样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避免感染,只要身体中产生了足量的乙肝抗体,便不必再担心被感染。因此应积极主动接种疫苗,主动体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丙肝病毒的特征则是很强的隐匿性,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仅有部分患者会发生急性肝炎。它的传染途径与乙肝病毒类似,许多患者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的。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丙肝感染若不发作,极难察觉,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加防范。
在皮肤没有破损的情况下,与肝炎患者共同吃饭、工作、简单肢体接触、泳池共浴等并不会造成传染。但有体表或其他黏膜伤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65℃ 10 h 、110°C 5 min 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和HCV。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及用具(如采血针、针灸针、手术器械、划痕针、探针、各种内镜及口腔科钻头等)一定要严格消毒,尤其应加强对带血污染物的消毒处理。与患者体液和组织接触时穿戴好手套、口罩、防护服等,勤加更换与消毒。一旦不慎受伤,需尽快处理,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总的来说,预防肝炎,需做到以下几点:
-接种乙肝疫苗;
-不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体液交换的生活用品;
-到正规机构进行医疗、纹身、穿耳环孔等活动,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侵入性器械;
-体表伤口不要暴露在外,可使用创口贴和纱布等进行防护;
-性行为需做好保护措施,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
-医护人员更需谨慎,做好各项防护,及时清洁消毒。
筛查与治疗
如果既往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注射时间过久,出现不明原因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且持续一周以上,可以考虑进行乙肝筛查。
对于确诊乙肝患者,要长期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HBV很难从人体内彻底清除,一旦患病,就要终生服药,抑制病毒,阻止疾病进展成肝硬化、肝癌。
图片来源:卫健委疾控局
感染HCV后可能出现急性肝炎的症状,主要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色变深、关节痛和黄疸(皮肤及眼白发黄)等。若无症状,血液中检测到丙肝病毒核酸说明存在HCV感染。
大部分丙肝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都可治愈,但仍存在复发及致癌风险,因此定期进行病毒学检查和癌症筛查必不可少。
慢性酒精中毒及吸毒可能促进HCV复制,加剧肝损害,因此治疗丙型肝炎必须同时戒酒及戒毒。
对HBsAg(乙肝表面抗原)和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虽然肝炎病魔肆虐,但我们有信心通过不懈地努力,战胜病毒性肝炎,就像我们曾经战胜天花、战胜非典一样。
来源:梅斯医学
参考文献:
1. 2018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2019, July 23). Retrieved from http://www.nhc.gov.cn/jkj/s3578/201904/050427ff32704a5db64f4ae1f6d57c6c.shtml
2. Chen, W., Xia, C., Zheng, R., Zhou, M., Lin, C., Zeng, H., ...He, J. (2019). Disparities by province, age, and sex in site-specific cancer burden attributable to 23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in China: 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7(2), e257–e269. doi: 10.1016/S2214-109X(18)30488-1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5月27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19, July 23). Retrieved from http://www.nhc.gov.cn/xcs/s7847/201905/92be6557630f48d79722f111b0ade83c.shtml
4. 世界卫生组织 | 全球肝炎报告,2017年. (2019, July 2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hiv/pub/hepatitis/global-hepatitis-report2017-executive-summary/zh
5. 世界卫生组织 | 癌症预防. (2019, July 2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cancer/prevention/zh
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 April 15).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zl/bdx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