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真是一个出轨云集的月份。继魏坤琳、张丹峰、杨烁深陷出轨风波之后,许志安也被爆实锤劈腿。没错!就是那个唱着《你为什么背着我爱别人》的男人。
吃瓜群众们除了失望、愤怒、追热点,好像也没有更多的选择。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郑秀文发布了一个出乎大家意料的声明,表示原谅许志安。
她说会把这次的事情当成做婚姻的试炼,她相信熬过低谷,他们的生活会回到正轨,未来也会更好。
但遗憾的是,那些出轨后的人们,很可能还会继续出轨。
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指出:一旦出轨过一次,就更有可能会再犯下一次。在调查结果中发现,曾经在一段感情中有过出轨情况的人,在下一段感情中再次出轨的几率是其他人的3.4倍。
到底为什么男人女人总是管不住自己,冒着巨大的风险出轨呢?这里我们不对婚姻制度或道德操守做任何评述,我们只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看人类是否隐藏了不安分的因子。
见新人更快乐
从生物学角度讲,不管是不是明星,都有“见新人更快乐”的生理基础。生物领域用“柯立芝效应”来描述这一现象:每一种雄性哺乳动物都会对单一的异性性伴侣感到乏味,当新的异性引入时,该雄性动物才会继续表现出高昂的性冲动。
科学家最初用大白鼠进行实验,把一只公鼠和4、5只发情期的母鼠放在一起,公鼠马上和几只母鼠交配直至精疲力竭。
之后无论母鼠怎么触碰求欢,公鼠都不再有回应。然而当新的母鼠放进来,公鼠马上精神焕发,重新抖擞精神和母鼠交配。
实验证明,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白鼠,人类男性在性交后会经历射精的不应期(refractory period),无法马上和同一个女性再次发生性行为,但如果面对不同的女性,他们的不应期时间会缩短甚彻底消失。
演化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男性为什么比女性更渴望和不同的异性发生性关系的原因。
生理学上,这样的场合其体内多巴胺开始分泌,多巴胺有时被称为“快乐荷尔蒙”,它在诸如运动、吃东西以及高潮等愉悦的活动后释放出来,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
多巴胺受体的基因编码在男性和女性的出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怪的荷尔蒙
后叶催产素奠定了人们爱慕、信任和对伴侣长期忠诚的物质基础,可能是人类一夫一妻制的物质保障。
生物学家比较了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草原野鼠和雌雄乱交的山地老鼠的神经学区别,发现前者大脑中的后叶催产素的密度远高于后者。
当向乱交的山地鼠注射后叶催产素后,山地鼠开始在多个性伙伴中选择某一个成为自己偏爱的伙伴,它变得专一了。
而注射了后叶催产素阻断剂后,一向忠贞的草原鼠也开始到处寻找交配机会,它开始出轨了。
草原野鼠和山地鼠
波恩大学的科学家赫尔曼通过研究证明,后叶催产素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研究发现,后叶催产素使有伴侣的男性倾向于与其他女性保持距离。
人体的后叶催产素是相对稳定的,伴侣间的牵手、拥抱、性爱和其它日常的亲密接触,都会促进后叶催产素的分泌。
神经内分泌学发现,男女爱情,是由大脑中的3种化学物质:多巴胺、苯乙胺和后叶催产素激发出来的。当男女初次产生爱情时,这3种化学物质同时迸射而出。
然而,一旦体内的后叶催产素等激素水平消退,就会通过另寻新欢再次获得刺激源,从而享受激素高分泌带来的极度愉悦兴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花心、喜新厌旧的人。
爱情:从欲望、吸引、依赖,到理性相处
除了后叶催产素,男性自身的睾丸激素水平也能影响到“出轨”。
一项研究表明,睾丸激素水平高的男性离婚的可能性比睾丸激素水平低的男性高,同时外遇出轨的可能性也较高。
科学家认为可能是因为低水平的睾丸激素让男性更容易与人合作。拥有低水平睾丸激素的男人比睾丸激素水平高的男人更容易致力于家庭生活。
如果不幸拥有易出轨体质,
还能挽救吗?
能!
研究人员发现,“积极错觉”可能与伴侣之间关系的满意度和持久性密切相关。
什么是“积极错觉”呢?简单来说,在恋爱初期,你是否总觉得自己的另一半是天下最优秀,最独一无二的人?他身上的每一点都让你非常喜欢,他在你看来是那样的完美,你选择了和他在一起,就是因为他身上这些数不尽的优点?
是的,这种感觉,你可以理解为“积极错觉”。也就是亲密伴侣以积极的态度或偏见来感知他们的关系及其伴侣。
一项长达13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了积极错觉对爱情、婚姻的保护性作用。
这项研究中通过每日日记和问卷评估的方式追踪调查了168对新婚夫妻,发现在新婚阶段,彼此理想化的夫妻更为相爱,并且在随后的13年中更少可能经历爱情的衰退。
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出现,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于研究积极错觉的潜在神经机制。最近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已经发现了与积极错觉相关的大脑区域(如下图所示)。
这些区域在奖励处理(尾状核),主观评价(OFC),冲突检测(dACC)以及情绪控制(vACC,vLPFC和dMPFC)中起重要作用。
与积极错觉相关的大脑区域:(a)尾状核;(b)背侧前扣带皮层(dACC);(c)腹前扣带皮层(vACC);(d)眶额皮质(OFC);(e)腹外侧前额皮质区(vLPFC);(f)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
这些大脑区域不是独立运作,而是相互作用,同步激活。通过尾核处理伴侣的积极特征,使之与非亲密的其他人相比更加突出,而dACC则抑制对伴侣消极特征的感知。
同时,vLPFC和dMPFC可以削弱其他异性的吸引力。
随后,这些大脑区域将信号传送到vACC,区分潜在伴侣与非亲密伴侣之间的信息。
最后,当信息传递到OFC时,对合作伙伴的正面和负面信息的权重被重新分配,巩固了伴侣的偏见主观价值,比如产生积极错觉(见下图)。
积极错觉生成过程中信号处理示意图
除此之外,基于对积极错觉相关脑区和神经网络的了解,未来有望使用非侵入性神经干预技术,如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或经颅磁刺激(TMS),来干预伴侣之间积极错觉的产生和维持。
所以,想要和对方走的更长远,每个人都要适度怀揣一点对彼此的美好幻想,保持“积极错觉”,对伴侣和关系进行适度的理想化,研究者总结了一些“认知维持机制”,可以对自己进行有意识的、积极的“洗脑”:
选择性地关注对自己关系有利的信息:把你们的关系看作是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并且都要好于其他人的。不过要注意,积极错觉仍然需要大体基于事实,而不要陷入到完全的幻想层面。
忽略对自己关系有害的信息:尽可能地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的优点是非常珍贵的,缺点则不是主要的部分。即使对方做了一些伤害你的事情,你也首先要假定对方是无辜的,行为也是无心的。
选择性地关注贬低其它关系的信息:不去对其他对象、其他类型的生活产生好奇,不去注视有吸引力的对象,甚至存在一些故意的贬低,比如将某个事实上具有吸引力的对象看作是缺乏吸引力的。这都会给亲密关系减少一些危险。
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更积极的自我形象有助于维持伴侣的积极看法和关系的满意度。
不管对现有关系的满意度如何,只要我们认为,失去伴侣并不会得到更好的收益,现在的关系已经是最好的选择,就还是会留在关系中。
长期能够保持这样的积极暗示,那么你对这段关系的满意度也会越来越高,出轨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小。
来源:梅斯医学
参考文献:
1. Knopp K, et al. Once a Cheater, Always a Cheater? Serial Infidelity Across Subsequent Relationships. Arch Sex Behav. 2017 Nov;46(8):2301-2311.
2. Miller, P. J. E., Niehuis, S., & Huston, T. L. (2006). Positive illusions in marital relationships: a 13-year longitudinal study.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12), 1579–94.
3. Song H, et al. Improving Relationships by Elevating Positive Illusion and the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and Neural Mechanisms. Front Hum Neurosci. 2019 Jan 11;12:526.
4. Meyer M. L., Berkman E. T., Karremans J. C., Lieberman M. D. (2011). Incidental regulation of attraction: the neural basis of the derogation of attractive alternative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ogn. Emot. 25, 490–505.
5. Hughes B. L., Beer J. S. (2012). Orbitofrontal cortex and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re modulated by motivated social cognition. Cereb. Cortex 22, 1372–1381.
6. Aron A., Fisher H., Mashek D. J., Strong G., Li H., Brown L. L. (2005). Reward, motivation, and emotion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early-stage intense romantic love. J. Neurophysiol. 94, 327–337.
7. De Martino B., Kumaran D., Seymour B., Dolan R. J. (2006). Frames, biases, and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in the human brain. Science 313, 684–687.
8. Fellows L. K. (2007). The role of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decision making: a component process account. Ann. N Y Acad. Sci. 1121, 421–430.
9. Botvinick M. M., Cohen J. D., Carter C. S. (2004). Conflict monitoring and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n update. Trends Cogn. Sci. 8, 539–546.
10. Kawamoto T., Onoda K., Nakashima K. I., Nittono H., Yamaguchi S., Ura M. (2012). Is 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tivation in response to social exclusion due to expectancy violation? An fMRI study. Front. Evol. Neurosci. 4:11.
11. Zald D. H., McHugo M., Ray K. L., Glahn D. C., Eickhoff S. B., Laird A. R. (2012). Meta-analytic connectivity modeling reveals differenti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the medial and lateral orbitofrontal cortex. Cereb. Cortex 24, 232–248.
12. Song H., Zou Z., Kou J., Liu Y., Yang L., Zilverstand A., et al. . (2015). Love-related changes in the brain: a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Front. Hum. Neurosci. 9:71.
13. Wood J. V., Taylor K. L. (1991). “Serving self-relevant goals through social comparison,” in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s Suls J. M., Wills T. A., editors. (Hillsdale, NJ: Erlbaum; ), 23–50.
14. Murray S. L., Holmes J. G., Griffin D. W. (1996a).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illusions: idea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atisfaction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 Pers. Soc. Psychol. 70, 79–98.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梅斯!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梅斯置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