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年空缺终结 基础研究迎来新周期

2014-01-13 佚名 生物谷

原标题:中国基础研究大奖的前世今生 经过3年的等待,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终结了一等奖空缺的遗憾,终于名花有主:由赵忠贤等人完成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摘取了这一桂冠。 “国家自然科学奖产生高等级获奖项目的规律是功到自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透露,经推荐、形式审查之后,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正式受理142项,最终有54项通过评审。除了一等

原标题:中国基础研究大奖的前世今生

经过3年的等待,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终结了一等奖空缺的遗憾,终于名花有主:由赵忠贤等人完成的“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摘取了这一桂冠。

“国家自然科学奖产生高等级获奖项目的规律是功到自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透露,经推荐、形式审查之后,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正式受理142项,最终有54项通过评审。除了一等奖项目,还有涉及恒星演化、中草药化学、禽流感病毒进化以及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等诸多领域的项目荣获二等奖。

作为中国基础研究的大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其具有极高含金量而常告阙如,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它有怎样的历史渊源?为何荣获一等奖如此之难?

一个有57年历史的大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历史悠久,话说要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这个国家奖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奖。那是1957年5月, 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1956年度授奖项目举行颁奖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给予奖励。

获奖的34项自然科学成果中,一等奖有3项,获奖者皆为大名鼎鼎的科学翘楚——钱学森、华罗庚、吴文俊,而后者在45年后又站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此次奖励的依据是195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在此前一年,中科院成立了以竺可桢为主席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奖励条例起草委员会,负责制定此条例。

该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给予奖励的第一个条例。条例规定:“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科学着作,在学术上有重大成就或对国民经济、文化发展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不论属于个人或集体的,均可按条例的规定授予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

在那个年代,奖金不菲,一等奖10000元,二等奖5000元,三等奖2000元,并发给荣誉证书及奖章。当时,国家自然科学奖对激励共和国自然科学研究者奋发有为、脱颖而出,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可惜好景不长, 在“文革”冲击下, 自然科学奖只颁发一次就停滞了。

“文革”结束之后, 自然科学奖得以恢复。其间,经过多次商讨, 国家在原有基础上制订出新的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至此,自然科学奖从科学院奖金提升到国家奖励的层面,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大奖,评审组织者也由中科院转为国家科委。该条例明确奖励范围只是自然科学,不包括社会科学,另外,将原来的三个等级增加到四个等级, 并设立特等奖。1980年5月,国家科委成立了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

1982年10月, 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会上, 对第二次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翻开一等奖获奖项目,可以发现有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邹承鲁、发现大庆油田的李四光、研究配位场理论的唐敖庆、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的王淦昌、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各个可谓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其中,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因其专着《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获得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也是我国首次授予外国学者科技奖励。

自1989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授奖范围还扩大到港、澳地区。

199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简称《条例》),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全面改革,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完善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只设一、二等奖,每年获奖项目总数不超过400项。《条例》规定: 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自然科学奖的奖金额度还经历过1984年和1994年三次调高。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标准调整为特等奖100万元,一等奖20万元,二等奖10万元。此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资料显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后,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奖励力度。仅从2000年到2005年的6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奖从每年奖励15项逐步上升到2005年的38项。

一等奖为何频频空缺

今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实至名归。但“大奖难得”依然成为很多人的感叹,“空缺”则成为每年颁奖新闻频频出现的热词。

分析历年奖励情况,1982年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共20项,出现此高峰显然与1957年后评奖活动的长期停顿密切相关。然而,进入90年代后, 一等奖则开始出现空缺,特别是1999至2001年连续3年空缺,直到2012年,14年来共出现9次空缺。

每当出现空缺,往往会触动社会各界敏感的神经,引发阶段性群体焦虑。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对数千名专家的问卷调查显示,91.4%的专家认为自然奖一等奖频现空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基础研究的投入不够,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对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激励力度不够。

对于每次媒体追问的空缺原因,很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评审专家表现得颇为淡定。“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空缺是正常现象,重大发现或突破一定要经过时间的积淀,同时也说明评价标准要求高,我们评选项目是放在与国际水平一条标准线上的,不能因为空缺而降低要求。” 中科院院士饶子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工作已有多年。他介绍,自然科学奖推荐和评审程序都非常严格,网络评审阶段由国内同行专家和海外专家背靠背评审,近年来还实行了自然科学奖小同行网络审读制度;会议初评和评审阶段各评审组的同行专家要根据项目答辩情况,按照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进行评审,一等奖应当由到会委员的2/3多数(含2/3)通过,由于一、二等奖是放在一起参评的,所以获一等奖的几率极低,达不到国际标准的成果很难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

《条例》明确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奖的“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一等奖必须是重大原创突破,因此,这个奖项有特别的‘含金量’,在科研人员中享有很高威望。”饶子和说。

分析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项目,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要经过长期积淀,耗时极长。2003年度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耗时20余年,在世界上首次证实了几乎所有的动物祖先都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2009年的巨着《中国植物志》更是规模宏大,艰巨繁杂,经历了四代科学家80多年风雨的接力前行,获奖时该书的四位主编已经辞世,第五位主编吴征镒当时也已95岁高龄(4年后辞世);2006年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耗时近20年,使得这个研究从冷门变成国际热门领域,并在光电子、声电子、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中诞生了称之为“畴工程学”的新生学科。

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获得自然科学奖的课题,平均出成果的时间为14年。即便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很多也是几十年磨一剑,如“中国天然气成因及鉴别”耗时30年,“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组装及构效关系研究”历经15年,等等。

“一等奖多年空缺有主客观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基础研究与世界先进发展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奖严格按照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遵循‘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陈志敏说。

基础研究正处在快速积累成长的新周期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数量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2009年28项、2010年30项、2011年增加到36项、2012年41项、2013年54项。

“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数量持续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正处在快速积累成长的新周期。因此,出现自然科学奖高等级获奖项目是顺理成章的。”陈志敏认为,目前我国在物质构造、量子物理等很多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获得了不少世界级高水平的重大成果,因此完全有理由期待今后基础研究领域在斩获大奖方面会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对此,饶子和也有同感:“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报奖项目的研究水平越来越高,评选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我期望,我们能在更多的领域成为国际领跑者。”

“未来我国的基础研究将迎来井喷期,请拭目以待。”今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赵忠贤如是表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6797, encodeId=aaf66e9716, content=最近5年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确实飞速发展。虽然真正的关键性技术,目前中国人还没有做到掌握,但是基础理论深入程度渐渐超过日本。相信再有5年,会有更多的原创性技术出现,然后引领研究的深入。,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f0620, createdName=qiqi, createdTime=Mon Jan 13 12:44:00 CST 2014, time=2014-01-13,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4-01-13 qiqi

    最近5年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确实飞速发展。虽然真正的关键性技术,目前中国人还没有做到掌握,但是基础理论深入程度渐渐超过日本。相信再有5年,会有更多的原创性技术出现,然后引领研究的深入。

    0

相关资讯

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放榜

8月1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集中接收期间项目评审结果。目前ISIS系统立项项目信息检索功能将于下周恢复可用,MedSc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查询系统(NSFC查询系统)也将第一时间更新,方便广大科研工作者查询。 据悉,在2013年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收到2217个依托单位提交的各类项目申请157986项。经初步审查、同行专家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