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急需加强非精神心理科室的精神心理服务——让“双心医学”落地
2017-11-12 胡大一 胡大一大夫
谈到健康中国和健康北京,实现健康中国梦,离不开精神心理健康。因为健康指的是心身的全面健康。
我看到的一些全国的和区域性的健康规划,主要或仅仅谈的是精神心理专科医疗机构与专业医务人员的缺口巨大,很少谈及甚至完全忽视了大量存在于非精神心理临床科室的精神心理问题。
无论公众的认知还是在非精神心理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非精神心理专业的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推行的仍是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不重视或忽视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慢病的影响。片面认为精神心理疾病的表现仅限于情绪心境的低落或亢奋,而不了解焦虑/抑郁可有广泛存在的躯体不适,突出表现在胸部与腹部的不适感。胸部不适可有胸痛、胸闷、后背疼、心悸、出汗,甚至有濒死感。遇到以这些症状就诊的患者,医患几乎立即形成共识,应去心内科看病。腹部症状可有腹胀、腹痛、腹泻、急便,有了这些症状,自然在消化科就诊。
而心内与消化科诊治的常态是先考虑本科器质性病,而问诊仅有几分钟,甚至三句半,就让患者查CT。CT发现有血管狭窄,就造影,狭窄超过70%就支架。消化科拿手好戏就是胃镜和肠镜。心内科没查出血管狭窄仍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给患者扣上冠状动脉痉挛或小血管病。
这种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俗套,一是不能正确诊断疾病,无法让患者解除病痛;二是大量浪费医疗卫生资源,钱越烧越多,病越治越重;三是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在不断制造“医源性疾病”。查的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许多毫无临床意义的检测结果,使患者产生疑病虑病的焦虑情绪,如同火上加油,冰上加霜。
如果不落实非精神心理临床科室的精神心理模式——“双心”医学服务,这些以胸部或腹部不适为躯体表现的焦虑抑郁患者长期在心内科和消化科打转转,走不出困境。患者几乎不可能自己去寻求精神心理专科的医疗服务。心内科和消化医生也很少把这些患者转向精神心理专科。即使转了,患者也往往不去;即使去了,也不一定解决问题。例如患者有早搏,女性患者的心电图ST-T波非特异性改变...在精神心理专科也不好判断。
从1995年我在朝阳医院开始执着探索“双心医学模式”:
1、在心内科,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全员的精神心理常识教育与培训;
2、在心内科培养一些既懂心血管,也经专业精神心理进修学习的“双心医生”。他们能在心内科解决大多数轻中度的焦虑/抑郁。
3、与精神心理专业医疗机构形成会诊与转诊合作制度。
我学医从医52年,深刻体会到,不认真学习掌握精神心理的常识,难以尊重患者的感受和体贴患者的疾苦,不可能成为合格的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医生。
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精神心理#
0
#心理服务#
82
#胡大一#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