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
陈国强
改革在路上,“转化式学习”体系尚未形成
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过去一个世纪来,世界医学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同步伐,开展了与国情相适应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2008 年《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颁布,并于2016年进行修订,促进了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医学教育协调发展。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为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的质量保障与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2019年年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认证,并接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对我国认证机构认定过程全程观摩。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高标准通过 WFME 机构认定,对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具有里程碑性意义。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比如:现存课程设置呈现出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等弊端;以灌输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以考试为导向的“记忆式学习”难以撼动;以培养社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为目的的“形成式学习”,尤其是着重于从死记硬背式学习转化为整合信息用于决策,从为专业文凭而学习转化为获取核心能力,从不加批判地接受现有教育转化为借鉴全球经验,致力于针对本地需求的创新为目的的“转化式学习”体系难以形成。
于是,培养出来的医学卫生人才往往狭隘地专注于技术而缺乏全面思维,毕业甚至是在完成住院医生规培后,岗位胜任力依然难以与患者和人群需求相匹配。
坚持“早临床”,系统性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尤其是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始终尊重医学教育规律,保持医学教育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赋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办学自主权,夯实医教协同之基,不断推动以“整合课程深化知识探究、综合实践推动能力建设、价值引领强化灵魂塑造、医学人文助力人格养成”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早临床”。安排一年级学生在附属医院进行医患沟通、门诊观摩、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以及病史采集等临床实践教学活动,设置参与式、体验式早期临床课程,进行“床边教学”和“模拟教学”。与此同时,附属医院安排医德医风教育、院史介绍、医疗法规等与临床课程相关的思政和法规等特色教学活动。二年级暑期安排社会实践,进入医院就临床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强调实践和临床思维的培训。通过早临床多实践,培养学生对医疗、社区等各方面的初步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及专业自豪感,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意识。
在“早临床”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个体疾病诊治与社会群体健康维护,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全程教学体系,不断夯实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教育模式。
在完整的临床实习前和实习过程中,医学院通过进阶整合式临床技能培训课程,集合资深教师、整合各教研室的资源特色,将“临床胜任力”中的“思维、沟通、应用”等非技术性技能作为主要内容。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遵循“系统学习”“反思性实践”“刻意练习”等教育学原理,熟练运用高科技教学手段,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引导医学生不断反思,解决传统课程重“技术点” 轻“应用面”的问题,使其临床实践能力得到系统性培养,实现临床胜任力的整体提升。
推动新一轮改革,从四个角度看趋势
诚然,现代医学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更加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地进行生命全周期和疾病全过程的研究,以及重大疾病的个性发病机制和共性发病机制的研究。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素养的提高,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疾病构成、医学模式、健康概念和卫生需求都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医学科技正在向速度更快、规模更广、层次更深的医疗智能化快速发展,医学教育也不断面临创新和挑战。为此,我国医学教育亟需推动新一轮改革,以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
从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来看,在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布局全球健康、公共卫生、医学史学和医学法律法规培养计划显得异常重要。加强医学生的公共卫生知识和全球化视野,以及增强医学生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融合,提升医学生的大局观和应对复杂问题处理能力,为全球应对新发、再发公共卫生事件储备人才与技术。
从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教育是我们将来面对众多社会医疗难题的破解之策。
从医学人文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转型而产生的医学难题和医疗服务纷争,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以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体现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提升其个人价值观、服务理念以及社会责任感。
从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的时代适应性来看,强化全球协同创新与交流,培养适应新技术革命,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是强化医学生培养的新内涵。促进学生形成以医学为核心的,与理化、工程、信息、人文等多学科交叉的“医+X”新医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
从创新医学人才实践教育评估体系来看,推广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操作技能直接观察法(DOPS)等临床阶段高水平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促进学生的知识探究和临床实践等专业能力。同时,引入跨专业教育(IPE),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的相互学习,以达到培养合作和提高服务质量;开展置信职业行为(EPAs),上级医师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框架内,观察和确定医学生或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的权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总之,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永远在路上,需要全社会和医学教育人的不懈追求和探索,目的在于有利于医学教育的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有利于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和提升,有利于提高和维护人类健康水平,有利于推动人类健康卫生命运共同体。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创新#
67
向陈院士学习
114
院士是学术至高点,也是大家必争之地呀
78
#陈国强#院士,见解深刻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