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专访杨兵教授:如何减少房颤导管消融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 SSA&CSA 2024

12小时前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梅斯医学特邀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杨兵教授就如何减少房颤导管消融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进行精彩分享。

房颤导管消融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与肺静脉隔离、线性消融、碎裂电位消融等步骤密切相关,了解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提高房颤治疗成功率,并减少房速房扑等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近日,2024年上海卒中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上海心脏节律大会(SSA&CSA )在上海隆重召开,大会汇聚了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众多专家,共同探讨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在本次大会中,梅斯医学特邀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杨兵教授就如何减少房颤导管消融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进行精彩分享。

梅斯医学: 在房颤消融术后,术后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哪些主要诱因?是否存在特定的患者特征或消融模式更易引发此类并发症?

杨兵教授:房颤消融术后的心律失常发生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手术操作的质量最为关键。在肺静脉隔离过程中,若未能实现完全隔离,残留的异常电活动触发点可能成为术后心律失常复发的根源。据统计,在大约70%到80%的病例中,不彻底的消融类似于未完全清除的马蜂窝,遗留的问题可能会使情况更加复杂。因此,确保肺静脉消融的彻底性对于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患者自身的状况也显著影响着术后心律失常的风险。患有复杂合并症(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等)或术前存在多种心律失常的患者,往往具有更高的术后复发风险。此外,采取单一的肺静脉隔离策略而不针对其他潜在问题区域进行处理,可能导致近45%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干预以解决未预见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为了有效预防术后心律失常,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并处理所有可能的触发点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为了最小化房颤消融术后的致心律失常风险,不仅需要保证手术操作的高质量,还应考虑患者的个体特征,并采用综合性的治疗策略来应对潜在的心律失常来源。

梅斯医学: 针对术后致心律失常,目前有哪些临床上可行的技术改进措施?

杨兵教授: 为了应对术后致心律失常,临床上已经采取了多项技术改进措施,包括术中激发与验证,围术期管理精细化,创新技术的应用,具体而言:

术中激发与验证:通过综合运用详尽的药物测试、电刺激方案以及腺苷等特定刺激手段,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全面地识别潜在的心律失常风险。这种方法旨在最大化单次手术的有效性,确保治疗的彻底性和患者的安全。

围术期管理精细化:传统观念认为术后三个月为观察“空白期”,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术后首月,特别是前半个月至一个月,是急性期发作的高风险时段。基于此,现行指南建议在术后首个月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酌情添加抗炎药物以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围术期心律失常的风险。尽管这些药物短期内疗效确切,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因此,研发更安全且高效的替代药物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创新技术的应用:脉冲电场消融(PFA)作为一种前沿的治疗方式,其独特的细胞死亡机制避免了传统热或冷冻消融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初步研究显示,PFA能有效减少急性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预示着它可能是降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发展方向之一。

梅斯医学:在减少术后致心律失常的综合管理中有哪些优化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生风险?

杨兵教授: 减少术后致心律失常的综合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优化患者健康状态:从术前阶段即开始介入,指导患者改善整体健康状况。这包括控制体重、血压和血糖水平,以及有效管理睡眠呼吸障碍等共病。这些外围因素的良好控制不仅有助于减缓房颤的发展,还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根据国内外研究证据,空白期后选择副作用小且耐受性良好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患者有益。这类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心律失常发作频率或延迟首次发作时间。我们中心正在进行相关临床试验,致力于探索最优用药策略,为这一领域提供新的见解。

持续长期健康管理:术后一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血糖和体重等重要指标至关重要。随着年龄增长,患者可能面临更多合并症的风险,因此持续的健康管理对于维护心脏功能、延缓疾病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确保高质量手术操作:导管消融手术的成功率与操作质量密切相关。精准定位病变区域,避免不必要的广泛消融,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技术精湛的手术团队和先进的设备支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

因此,减少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是一个多维度的任务,需要患者自身积极参与、医生团队的专业协作以及技术创新的支持。通过整合上述策略,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应对术后心律失常,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4785, encodeId=d91e2244e853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d385098ec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心律失常#</a> <a href='/topic/show?id=00335425e2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房颤导管消融#</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0987, encryptionId=0d385098ecf, topicName=心律失常), TopicDto(id=54257, encryptionId=00335425e2b, topicName=房颤导管消融)],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Dec 25 11:12:44 CST 2024, time=11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主席专访 | 李悦教授专访:心律失常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与未来

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笔者特邀长城心脏病学大会候任主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悦教授进行采访,分享心血管疾病个体化治疗和创新技术研发的现状和未来展望,以及对新生代心血管医生的殷殷期望。

新发现│心脏内源性胆碱能系统,抗心律失常潜在靶点!陈义汉院士团队研究

10月22日,上海市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等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全新的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靶点。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风险预测模型及风险计算器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风险预测模型及风险计算器。

导管消融患者住院死亡率0.04% │ 2023年中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数据

本文介绍《2023 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 —— 心血管病专业分册》中相关内容,包括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和导管消融介入治疗情况、过程及结果质控指标等。

左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心律失常如何管理?欧洲共识

本文介绍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心律失常管理共识,包括抗心衰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导管消融等策略,还提及中国专家共识对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建议。

Eur J Prev Cardiol:左心室环形瘢痕患者心律失常危险分层

LV环样疤痕表型与Q波、QRS延长和LVEDVi升高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相关。心电图正常则为低风险亚组。

新冠病毒感染后,应长期监测心律失常!AHA科学声明

10月14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科学声明,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和恢复期患者心律失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和治疗的现有证据进行了综述,并提供了循证指导。

Eur Heart J 陈义汉院士团队发现心脏内源性胆碱能系统控制心脏电传导

陈义汉院士团队发现心脏存在内源性胆碱能系统,可介导心室心肌细胞电传导,其失衡致室性心律失常,为心律失常防治提供潜在靶点和新方向。

Circulation:昆明理工大学孙博等表明ITPR1功能增强可增加小鼠和人类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

该研究表明肌醇1,4,5-Trisphosphate受体1功能增强可增加小鼠和人类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

科学突破!宁夏医科大学重大发现:揭秘炙甘草如何神奇治愈心律失常!

论文对炙甘草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进行了评价。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