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切口憩室内畸胎瘤 1 例报告
2018-04-10 李乐 彭丽秀 邓秦潇 现代妇产科进展
患者女,31岁,G5P2A3,因“剖宫产术后3年经期延长1+年,B超发现子宫病变8月”于2016年3月22日收入院。
【一般资料】
患者女,31岁,G5P2A3,
【主诉】
因“剖宫产术后3年经期延长1+年,B超发现子宫病变8月”于2016年3月22日收入院。
【现病史】
患者分别于2007年、2013年行足月剖宫产术。1年前经期由7天延长至13天。2015年8月于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自诉宫内占位(未见报告单),具体处理不详。2015年11月8日于当地医院复查阴道彩超:考虑黏膜下肌瘤。患者拒绝行手术治疗。2016年3月初患者因白带增多就诊于我院。白带常规检查结果正常。阴道彩超:子宫前壁下段切口下方见一约28mm×28mm高回声结节,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其内壁仅见浆膜层覆盖;CDFI周边见星条状血流信号,考虑子宫黏膜下肌瘤。
【体格检查】
T36.6℃,P77次/min,R18次/min,Bp108/69mmHg,心肺(-)。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壁光滑,见少量分泌物;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大小正常,形态规则,活动尚可,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2016年3月22日行宫腔镜检查:宫腔下段前壁见一憩室状凹陷深约2cm,宽约3cm,憩室内见约3cm×3cm×3cm大的肌瘤样赘生物,表面光滑,70%瘤体位于切口内,蒂约2cm。提示:子宫切口憩室,切口憩室黏膜下肌瘤。2016年3月22日行分段诊刮术病理:(宫腔)增生象子宫内膜。
【初步诊断】
(1)子宫黏膜下肌瘤;(2)子宫切口憩室。
【治疗】
2016年3月24日于腹腔镜下行宫腔镜宫腔赘生物切除术。宫腔镜下见子宫前壁下段一3cm×2cm×2cm的子宫切口憩室,内可见约3cm×3cm×3cm大的赘生物,基底部较宽约2.5cm,宫腔形态正常,內膜平整,宫角及双侧输卵管开口可见。用环形电极于蒂部切除赘生物,见油脂渗出,油脂内夹有毛发样组织。将宫腔赘生物送快速冰冻切片:成熟囊性畸胎瘤。术后石蜡切片(图1):宫内成熟囊性畸胎瘤。术后诊断:(1)宫内成熟畸胎瘤;(2)子宫切口憩室。术后第3天出院,随访至今,无异常。
术后病检报告
【讨论】
畸胎瘤是一种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肿瘤,多为良性。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畸胎瘤为卵巢畸胎瘤,约占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95%。生殖腺外畸胎瘤少见,偶见发生于骶后、纵膈、肾上腺、腹膜后等部位,发生于子宫内的畸胎瘤非常罕见。子宫畸胎瘤的临床表现可为异常子宫出血,盆腔疼痛,阴道异常分泌物,子宫增大,息肉样赘生物等。子宫畸胎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临床易误诊,需与子宫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其变性等相鉴别。目前子宫成熟型畸胎瘤均行外科手术切除,手术范围以切除病灶为主。子宫切口憩室畸胎瘤尚未见相关报道。子宫切口憩室畸胎瘤的确诊需依靠术后病检结果。关于畸胎瘤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并不十分明确。研究表明,遗传环境因素、细胞移行和胚胎组织残留、细胞来源、胚芽的分化微环境和细胞屏障的破坏以及基因调控紊乱等均可导致畸胎瘤的形成。本例患者2013年行第二次剖宫产时并未发现宫腔内畸胎瘤,可能原因:瘤体小,宫腔大,出血多,未发现;宫内干细胞在宫内妊娠、手术切割、缝扎等刺激下异常分化导致畸胎瘤形成。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证实。
原始出处:
李乐, 彭丽秀, 邓秦潇,等. 宫腔切口憩室内畸胎瘤1例报告[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8(1).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憩室#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