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Stroke:颅内出血发病后的这段时间稳定BPV至关重要

2018-02-05 王淳 环球医学

2018年2月,发表在《Stroke》的一项由韩国和美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考察了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超急性期血压变异性和结局之间的相关性。

2018年2月,发表在《Stroke》的一项由韩国和美国科学家进行的研究,考察了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超急性期血压变异性和结局之间的相关性。

除了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的增加可导致颅内出血患者不良的结局。然而,对发病后15分钟~5小时的超急性期血压变异性(BPV)的程度及相关结局还未进行过研究。

研究者为入组到FAST-MAG试验(脑卒中治疗的现场给药-硫酸镁)的颅内出血连续患者于现场和入院前的24小时记录了血压。在发病后的0至4~6小时的超急性期和发病后的0至24~26小时的急性期分析了血压。通过标准差(SD)、变异系数和连续变异分析了BPV。

结果显示,386例颅内出血的患者中,发病后的中位23分钟(四分位范围,14~38.5分钟)第一次测量的收缩压中位值为176mmHg,发病后57分钟(四分位范围,45~75分钟)到达急诊时第二次测量的收缩压为178mmHg,达到医院后的24小时测量的收缩压为138mmHg。270例患者(69.9%)于第三个月发生了不良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分)。多变量分析显示,平均或最大收缩压与结局都不相关。然而,所有3个BPV参数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都与较差结局相关。其中在超急性期,BPV与较差结局相关,最高五分位数的SD的调整比值比(OR)为3.73,最高五分位数的变异系数的调整OR为4.78,最高五分位数的连续变异为3.39。

研究者认为,颅内出血患者发病后的第1分钟和第1小时的超急性期的BPV与较差功能结局独立相关。在院前和早期急诊中,该时期稳定BPV是将来临床试验的潜在治疗目标。

原始出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90715, encodeId=e8341690e154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efa3649d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BPV#</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649, encryptionId=aefa3649d2, topicName=BPV)],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f31a29086824, createdName=bioon11, createdTime=Sun Nov 18 08:46:00 CST 2018, time=2018-11-18,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8-11-18 bioon11

相关资讯

NEJM:颅内血栓性动脉瘤——案例报道

一个79岁的女人,神经功能逐渐下降1年,相关功能的下降涉及混乱、记忆力减退、不平衡和尿失禁。 查体时患者只面向自我,有轻微的迟滞型失语症。 辅助检查如下图。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大左额颞叶肿块伴钙化。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显示肿块(大小3.8厘米乘6.2厘米乘3.9厘米)无增强或腔内充盈,疑似血栓性动脉瘤,可能来源于大脑中动脉分叉。T2加权显示血液有分层现象。常规

Radiology:CTA作为后起之秀,斩杀颅内小动脉瘤于无形之利器!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然作为诊断大部分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而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颅内小动脉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进行了该项大样本队列研究,旨在以DSA为金标准,评估CTA血管造影在诊断5mm以下的脑动脉瘤的准确性。并将研究结果发表于放射学权威杂志Radiology上。

复旦研发神经导航系统**定位颅内肿瘤

随着ipad在患者不同身体部位上方的移动,屏幕上会随之产生出相应的图像,并最终锁定患者颅内肿瘤的具体位置,引导医生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手术’。在即将举行的2013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志坚教授及其团队展出这一最新研发成果。这一成果在国际数字医学领域尚属首创。 脑肿瘤等脑部疾病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而颅脑手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风险极高、难度极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