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口述|急诊科的故事:意外冲突总是从芝麻粒大的小事开始

2018-11-13 张蓓 整理 澎湃新闻

我是一名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苦读医科7年,毕业3年后,刚刚结束了医生规范化培训。按理说算是终于“熬出头”,可以松口气,我心里却越发忐忑不安。我所在的是长三角地区一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目前我被安排在医院的急诊科,算起来已经三个月了。等着我的是一大必经“考验”——上夜班。师兄师姐常说:急诊的夜班不是人上的。听了太多前辈讲述的急诊离奇事儿,我开始焦虑,甚至晚上失眠。当初考大学时,作为医生的伯父曾劝我

我是一名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苦读医科7年,毕业3年后,刚刚结束了医生规范化培训。

按理说算是终于“熬出头”,可以松口气,我心里却越发忐忑不安。

我所在的是长三角地区一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目前我被安排在医院的急诊科,算起来已经三个月了。等着我的是一大必经“考验”——上夜班。

师兄师姐常说:急诊的夜班不是人上的。听了太多前辈讲述的急诊离奇事儿,我开始焦虑,甚至晚上失眠。

当初考大学时,作为医生的伯父曾劝我不要学医,说“学医太苦太累,医患矛盾复杂,女孩子不要学医”,我都没有退缩。现在想起来,我承认,还真的有些后悔。

下面这些故事,都是我师兄师姐、同事在急诊夜班的亲身经历,也许看起来多是“芝麻粒大小的事”,但这些最普遍、常见的身边事儿,也可能引发大矛盾,给医护工作者和患者都带来困扰,造成损失。

分享这些故事也希望大家多些了解,就多些互相体谅、包容。毕竟,我相信医疗环境会好起来,我会更坚强。


凌晨六点,我终于快要缝好一位下肢摔伤病人的伤口。这是个细致活,已经花了近一个小时。

今天是忙碌的一晚,在这次缝合前,我还接诊了三个肾结石病人,现在腰疼得厉害。胜利就在眼前,马上就能去眯一会,我心里给自己鼓劲,哪怕睡个半小时也很奢侈了。

这时,诊室外传来护士的呼喊声,“李医生,什么时候缝好,有病人来换药”。

凌晨6点来换药?我心里有些不解,走上前发现一位学生右侧大脚趾缠着纱布,一旁站着一位妇女,应该是他的母亲。

我问道:“脚趾怎么了,为什么需要换药?”

妇女答:“甲沟炎,指甲拔了三天了,医生说要定期换药。”

“急诊一般不换药,可以早上8点去门诊换药室。”

“孩子上高三,功课紧张,特意挂了急诊来换药的,医生您就帮帮忙吧?”

我愣了一下,不知道怎么回答。

换药的确不算急诊,社区诊所、学校医务室都可以解决,甚至更方便,为什么非要来三级医院,我心里这样想,但看着母子两人怪可怜的,拒绝的话又说不出口。但是直接同意了,又隐隐觉得挺对不起自己,一整夜没睡、疲惫不堪还得继续劳动不说,关键是最后也没人理解做医生的辛苦。

想起来,前几天同科室的王医生也是为了换药的事和病人吵起来,被投诉了。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儿了。原来说病人是弱势群体,现在医生也是,弄不好就被病人骂没医德、被投诉,医院要求我们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这次换药的小事,其实也反映目前分级诊疗推行不到位。这一次,我还是选择帮这个忙吧。


病人多,医护人员少,应该是个普遍现象了。哪怕在我们这样地级市下属区级三乙医院,也常碰到病人多,服务跟不上的情况。

以我们医院为例,急诊夜班通常只能安排一个医生在岗。由于人手紧张等客观原因导致“慢”,医护人员常受到批评,甚至指责。

“医生快点啊,我都等了四十分钟了,这还是急诊?”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明显等得不耐烦了。

“不好意思,刚才在抢救一位急性心梗病人,晚上我们急诊内科也就一位医生。”我解释道。

“不会多几个医生值班啊”,患者仍然显得“意难平”。

我心里其实也有无奈想解释:医院自负盈亏,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只能把医生护士数压缩到最少。但这些一句也没法说出口,我只简单答了一句“没办法,医生缺啊”,随即开始问诊。

“你什么不好?”

“我鼻塞,喉咙痛。”

“几天啦?先量个体温,给我看一下口咽,在家有发热吗?有没有头痛,肌肉酸痛,咳嗽咳痰吗?”我一边问,一边给病人检查。

“没有,就今天早上醒来才出现的。”

“还有什么不舒服症状?”

“没有,就喉咙痛,鼻塞得难受。”

“现在测的腋温是36.8度,扁桃体也是好的,我给你开个口服药,可以缓解一下症状。”

“医生,你给我挂水吧。我吃了头孢和新康泰克都没有用。”

话说到这里,我心里一咯噔,“老毛病”又来了。国家三令五申要限制输液,限制抗生素,怎么老百姓还是不懂呢?每天都有感冒病人来要求挂消炎药。

我严肃地跟患者解释,“你这个考虑普通病毒性感冒,一般病程3到5天,而且没有并发症是不要挂水的,也不要吃头孢,只要多喝水,注意休息,过两天就好了,必要时可以吃新康泰克。”

“我挂了急诊,等了这么长时间,怎么能不挂水,你帮我挂点消炎药。”这茬又重新绕回来了。

“普通病毒性感冒是不用挂水的,挂水反而有害。”我只能再次解释,想着用“有害”这种更直白易懂的说法劝她改主意。无奈,患者仍然固执坚持。

想到还有患者在焦急等待,我试图结束这个僵局,遂说道,“我还要抢救病人,回去多喝水,多休息就好了。有情况再来复诊。”

“不行,你还没看完我的病,怎么能走”,患者语气变冲。我也有点不耐烦了,说“你无知”。

“你这医生怎么这样的服务态度,我等了四十分钟,你就看了十五分钟就打发我了,不给挂水,还骂人,这是什么急诊,你有医德吗?”患者更激烈了。我稳了稳神,再次解释我是为了她好。患者则坚持,不给她挂水就不让我走。

“你蛮不讲理”,我实在没忍住。这话一出,患者当即表示“要投诉”,说着就来揪我胸口的胸牌,我用力气才推开了她。

下面的事大家可想而知,医院总值班、保安都赶来了,还耽误了正常的诊疗进度。

说实话,我自责又委屈。医院会要求医生面对患者指责甚至辱骂时,不还口不还手,尽量忍住、避开,医生自己也会尽量控制情绪,但人受刺激总有不可平静之时,火气上来总有忍不住的时候,不少矛盾由此激化。


我姓王,是一名护士。我要讲的,是急诊夜班上目睹的一次意外冲突。

那天,一位患者急匆匆来到急诊科,但我注意到,他没有急诊挂号,也不是来看病。他向值班医生说明来意:想要修改门诊病历。

患者提出:“医生,上次是你帮我看的病,因为涉及到报销,请你改一下病历,把车祸改成自己摔伤。”

值班医生仔细看了病历,拒绝了这一请求,医生的意思是,患者当时提供的病史是车祸,如果确实有出入,可以提供证明明天到医院医务科修改。

没想到,拉锯战就此开始。

患者不接受医生的提议,恳求道“一定要帮我改一下”。医生则坚持表示,医院对此有规定,“我们不能随便改”。几次三番,双方无法互相说服。

医生态度仍然坚决,表示“我有病人,你还是明天去医务科吧”。“不行,你不改,我就不走”,患者有点死缠烂打的意思了。

这时传来救护车的声音,医生着急赶去,嘴上说着,“你怎么不讲理,我要抢救病人了”。

“改两个字怎么啦?当时我说错了,现在想改。”患者不依不饶。

“这不能随便改。”

“我就是要改,不然我就不让你走。”

眼看着,一个想离开诊室去接病人,一个拖住医生不让走,最后两人纠缠在一起。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病人和医生最后一个诊断为“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另一个诊断为“左耳膜穿孔”。

哎。这次经历,到现在我都没能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282183, encodeId=1e7912821834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fd952582f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急诊科#</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2582, encryptionId=4fd952582f1, topicName=急诊科)],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570c172, createdName=tigerlr98, createdTime=Thu Nov 15 03:52:00 CST 2018, time=2018-11-15,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港大深圳医院开设儿科急诊 医生24小时在

特殊季节儿科候诊时间长,甚至儿童占领半个急诊科。医院要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Crit Care Med:急诊科和ICU入住率对重症患者入院决定和结局的影响!

由此可见,急诊科就诊的重症患者ICU入院决定受ICU病床的影响,尽管更高的急诊室容量和其他ICU入住率没有发挥作用。长时间的急诊室停留时间与患者恶化的结局相关,提示需要改善就诊的患者吞吐量,并对等待入住ICU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

央视记者蹲守数小时采访,揭露医院真相,竟然是这样的……

央视记者蹲守数小时采访,为你介绍真实的急诊室医护。

急诊科建设,中国和新加坡太不一样了!

急诊科的工作结束了。对于急诊,有着复杂的感情,因为曾经在北京某医院的急诊工作过八个月。这种战斗中过来的生活,总是难以忘怀。写点东西,纪念一下曾经的急诊岁月。中国和新加坡的急诊科的建构有着很大的不同,最显着的有两点:分科的设置中国的急诊还是分的很细。护士分诊之后,可以决定病人是否去内科(某些医院有神经内科的急诊),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眼科。而新加坡急诊科的医生都得来,急诊专科的医生是

2018 AAEM意见书:急诊科急性疼痛的治疗

2018年3月,美国急诊医学学会(AAEM)发布了关于急诊科急性疼痛的治疗的意见书。疼痛是患者急诊就诊最常见的原因,急诊医生需要意识到众多阿片类以及非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相关内容。本文主要针对急诊科安全应用阿片类药物以及药物和非药物替代阿片类药物的相关内容提供指导建议。

大三甲医院的急诊科被挤爆了!

三甲医院的急危重症病人增加,已经超出了医院急诊的接待能力,导致院内急诊抢救区域已无放置空间,医护人员也已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