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史上关于脑脊液检验全面的总结

2023-02-23 检验之声 检验之声 发表于安徽省

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70%来自脑室脉络丛主动分泌和超滤所形成的液体,30%由大脑和脊髓细胞间隙所产生。

HAOYISHENG导语

 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70%来自脑室脉络丛主动分泌和超滤所形成的液体,30%由大脑和脊髓细胞间隙所产生。

一、 (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二、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三、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四、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五、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六、细胞分类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 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 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七、蛋白定量

[正常参考值]

腰椎穿刺:0.15-0.45g/L;

脑室穿刺:0.05-0.15g/1;

脑池穿刺:0.10-0.25g/L。

[临床意义]

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刺激症状期蛋白质含量为0.3-2.0g/L,压迫症状期为1.9-7g/L,麻痹期为0.5-6.5g/L;脑炎蛋白质含量为0.5-3.0g/L。

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含量可在1.0g/L以上。

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

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

八、蛋白电泳

[正常参考值]

前白蛋白:0.03-0.07; 白蛋白:0.51-0.63;

α1-球蛋白:0.06-0.08; α2-球蛋白:0.06-0.10;

β-球蛋白:0.14-0.19; γ-球蛋白:0.06-0.10。

[临床意义]

1.前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舞蹈症、帕金森病、手足徐动症等;前白蛋白减少常见于脑膜炎。

2.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白蛋白减少见于脑外伤急性期。

3.α1-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膜炎、脑脊髓灰质炎等。

4.α2-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肿瘤、转移癌、胶质瘤等。

5.β-球蛋白增高:常见于某些退行性变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等。

6.γ-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胶质瘤、重症脑外伤、癫痫、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症、脑部感染、周围神经炎等。

九、葡萄糖定量

[正常参考值]

成人:2.8-4.5mmol/L:

儿童:3.1-4.4mmol/1; 婴儿:3.9-5.0mmol/L。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十、氯化物测定

[正常参考值]

成入:120-132mmol/L;

儿童:111-123mmol/L; 婴儿:110-122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浆液性脑膜炎及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时。

2.减低:见于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细葡性脑膜炎,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时最为明显。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中毒性脑炎、脑肿瘤等,氯化物含量稍低或无显著变化。

十一、脑脊液酶学测定

[正常参考值]

转氨酶(ALT、AST):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2;

乳酸脱氢酶(LDH);约为血清酶活性的1/10;

磷酸肌酸激酶(CPK):低于血清酶活性。

[临床意义]

1.ALT、AST活性增高:常见于脑梗塞、脑萎缩、急性颅脑损伤、中毒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等。

2.LDH活性增高:常见于细菌性脑膜炎、脑血管病、脑瘤及脱髓鞘病等有脑组织坏死时。

3.CPK活性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癫痫、多发性硬化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水肿、脑供血不足及脑肿瘤等。

十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

IgG:10-40mg/L; IgA:0-6mg/L;

IgM:0-13mg/L; IgE:极少量。

[临床意义]

1.IgG增高:常见于神经梅毒、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小舞蹈病、神经系统肿瘤。

2.IgA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等。

3.IgM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4.IgE增高:常见于脑寄生虫病等。

十三、压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 病人取测卧位时测定:

成人:0.69-1.97kPa;

儿童:0.69-1.96kPa; 婴儿:0.29-0.78kPa。

[临床意义]

1.压力增高见于:

(1)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

(2)颅内非炎症性病变: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肿瘤、脑脓肿(未破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积水、脑损伤、癫痫大发作、铅中毒性脑病等。

(3)颅外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某些眼病、头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

(4)其他因素:咳嗽、喷嚏、压腹、哭泣、深呼吸时等。

2.压力降低见于:

(1)脑脊液循环受阻:枕大区阻塞、脊髓压迫症、脊髓蛛网膜下腔粘连、硬膜下血肿。

(2)脑脊液流失过多:颅脑损伤后脑脊液漏、短期内多次放脑脊液、持续性脑室引流。

(3)脑脊液分泌减少。

(4)不明原因的颅内压降低(低颅压症候群)。

(5)穿刺针头不完全在椎管内。

十四、比重测定

[正常参考值] 1.005-1.009。

[临床意义] 脑脊液比重增高常见于脑系炎症、肿瘤、出血性脑病、尿毒症、糖尿病等。

十五、酸碱度及气体张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

pH:7.28-7.32; HCO3-:22mmol/L;

Po2:5.3-5.9KPa; PCO2:5.9-6.7kPa。

[临床意义]

1.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糖尿病昏迷、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pH值常减低。

2.急性脑梗塞时,脑脊液pH值及PO2降低,而乳酸升高,对判断脑缺氧、代谢和脑血流有帮助。

十六、色氨酸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均可出现阳性反应。凡外观为无色透明的脑脊液,本试验阳性,则多为结核性脑膜炎。

十七、乳酸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0-2.8mmol/L。

[临床意义]脑脊液乳酸含量增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血流量明显减少、低碳酸血症、脑积水、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脑脓肿、急性脑梗塞、脑死亡等。

十八、谷氨酰胺测定

[正常参考值]0.41-1.61mmol/L。

[临床意义] 脑脊液谷氨酰胺增高常见于肝硬化晚期,进入肝昏迷期时可高达3.4mmol/L,出血性脑膜炎患者呈轻度增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BMC Nephrol:白细胞计数可预测肾脏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学者研究发现,白细胞计数与中国社区人群肾功能急剧下降有关。研究者指出,早期监测高白细胞计数可能对CKD风险评估和预防有价值。本研究的3768名受试者中,48.6%有高血压,17.4%有糖尿病。基线白细胞计数为(6.1 ± 1.5) × 109/L。随访2.3年,肾功能降低、eGFR迅速下降、CKD发生率分别为7.7%、20.9%和0.8%,白细胞计数与之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受试者

健康肥胖”可能不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诸多研究证实了肥胖是2型糖尿病(T2DM)的危险因素,然而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肥胖者的T2DM风险都会升高。近期中国一项研究表明,白细胞(WBC)计数可作为判断肥胖是否会导致T2DM风险增加的指标。那么,为什么选择WBC计数?如何通过WBC计数预测肥胖对于T2DM风险的影响?如何解释WBC计数与T2DM风险的相关性?这一发现有什么临床意义?下面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探讨。

JAMA子刊:厉害了,外周白细胞计数居然能预测抑郁风险!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估计影响到全球2.64亿人。

SCI REP:较高的白细胞计数可预测CA破裂患者3个月不良预后!

由此可见,该研究发现Hunt-Hess分级、DIND和术前白细胞计数(>13.84×109/L)是CA破裂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的白细胞计数是一个方便和有用的可预测CA破裂患者3个月不良预后的标记。

Stroke:缺血性卒中患者白细胞计数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由此可见,该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与白细胞计数相关相关的第一个基因位点,其与急性预后相关。急性表型的遗传分析可能有助于发现与卒中预后相关的遗传因素。该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健康状况相比,卒中患者免疫细胞的调节方式有所不同。

Clin Trans Gastroenterology: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黏膜愈合的关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