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NEJM:研究证实CABG较之PCI更有生存率优势

2012-04-10 爱唯医学网 爱唯医学网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月27日在线发表美国特拉华州克里斯蒂娜医疗系统的心脏病科主任William S. Weintraub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称,一项涉及近190,000例患者的全美数据库分析表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4年生存率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高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 和美国胸外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月27日在线发表美国特拉华州克里斯蒂娜医疗系统的心脏病科主任William S. Weintraub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称,一项涉及近190,000例患者的全美数据库分析表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4年生存率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高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 和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合作开展的,证实了近期其他随机试验以及观察性研究的结果,即对于准备接受血管重建且病情稳定的患者,CABG较之PCI在长期生存率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鉴于这项研究的数据来自最大规模的美国数据库,全面反映了5~8年前全美的临床实践情况,加之采用了精准的统计学校正和检验方法以避免患者选择等混杂因素,因此该研究获得的结果格外引人关注。

这项名为“ACCF和STS数据库血管重建策略有效性对照合作研究(ASCERT)”的分析总共纳入了86,244例接受CABG (来自STS成年人心脏手术数据库)以及103,549例接受PCI (来自ACCF全国性心血管数据登记库)的患者的生存率数据。该研究的主要结果是:经逆概率权重校正后,CABG患者的4年死亡率为16.4%,PCI患者为20.8%。另一项重要发现是:术后早期PCI患者的死亡率更低。2个治疗组的生存曲线直到术后1年才开始交叉,之后CABG的生存率优势逐渐显现。

该研究最令人关注的一个发现可能是:所有亚组分析都一致提示,CABG较之PCI有长期生存率优势,无论男性或女性患者,无论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另一名主要研究者Fred H. Edwards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提到:“CABG在所有亚组中都表现出了优势,这让我们很意外。我们原本以为部分亚组接受PCI可能效果更好,但结果却是所有亚组接受CABG后生存率基本上都相对提高了20%~30%。”

研究者还在大约43,000例CABG患者以及相同数量的PCI患者亚组中开展了第二项倾向匹配分析,两组患者在20多项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指标上的匹配度都很高。这项分析也证实了CABG在长期生存率上的优势。

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所观察到的差异是否可以用研究没有涉及的混杂因素来解释,比如患者体质虚弱。Edwards博士说,要解释所观察到的组间差异,“未涉及的混杂因素的效应量应足够大,危险比必须达到2,也就是说一组有大约30%的患者存在这种因素,而另一组只能有10%。如果情况确实如此明显,我们应该不会遗漏吧?”

主要研究者Weintraub博士称虽然数据仅来自于年龄≥65岁的Medicare参保患者,但ASCERT的“分析规模大于过去任何一项比较CABG与PCI的研究,而且反映的是2004~2007年的当代数据,再加上覆盖了全美,因此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更高” 。Weintraub博士还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分析其他终点指标,比如卒中发生率。

不过,几位心脏病学专家提醒道,尽管Weintraub博士及其同事想尽办法来避免比较分析中可能出现的偏倚,但该研究毕竟是以观察性数据为基础,无法真正做到CABG与PCI的无偏倚对照。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心脏病学专家Alice K. Jacobs博士评论道:“就这个数据库而言,是不可能完全消除残留的混杂因素或选择偏倚的,因为心脏科医生或外科医生在床旁就已经受到了一些混杂因素的影响,比如患者体质虚弱、患者的个人偏好、出血风险、对内科治疗的依从性等等……因此,我认为这项研究的结果不太可能改变目前的临床实践。”

美国梅奥医院的心脏病学专家Bernard J. Gersh博士说:“可以开展多因素倾向分析,但绝不可能完全消除选择偏倚。”

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主席、美国新奥尔良Ochsner 心脏与血管研究所所长Christopher J. White教授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ASCERT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毫不相干的两样东西放在一起作比较。它只对病情很重的老年患者这一特殊子集数据进行了分析,也没有考虑到可能影响这些数据的多种因素。” White博士还补充道:“PCI不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而且对于病情很重或者身体太虚弱而不能接受开放性心脏手术的患者而言,它往往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Weintraub博士表示,虽然这项研究存在诸多局限性,但对于冠状动脉血管重建的方式可能会产生一些微小但有意义的影响。“目前临床实践偏向于选择PCI;这一结果可能会略微改变这种状况。但我认为这不会也不该产生很大的影响。” Weintraub博士补充道:“ASCERT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ACC、美国胸外科学会以及其他机构于去年发布的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指南。”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外科荣誉教授、芝加哥STS研究中心主任Edwards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希望不要有人说这项研究表明所有患者都应该接受心脏手术。这只是为我们考虑如何治疗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信息。在医生与患者交流以及心脏内、外科医生之间的对话中应该提到这一信息。”“ASCERT研究重在其可推广性。它表明对于存在2支或3支血管病变的稳定性冠脉疾病患者,采用CABG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但生存率是唯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吗?当然不是,我们还需要考虑卒中发生率、远期生活质量以及患者的个人偏好。”(生物谷 bioon.com)

doi:10.1056/NEJMoa1110717
PMC:
PMID: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Revascularization Strategies

William S. Weintraub, M.D., Maria V. Grau-Sepulveda, M.D., M.P.H., Jocelyn M. Weiss, Ph.D., M.P.H., Sean M. O'Brien, Ph.D., Eric D. Peterson, M.D., M.P.H., Paul Kolm, Ph.D., Zugui Zhang, Ph.D., Lloyd W. Klein, M.D., Richard E. Shaw, Ph.D., Charles McKay, M.D., Laura L. Ritzenthaler, M.B.A., Jeffrey J. Popma, M.D., John C. Messenger, M.D., David M. Shahian, M.D., Frederick L. Grover, M.D., John E. Mayer, M.D., Cynthia M. Shewan, Ph.D., Kirk N. Garratt, M.D., Issam D. Moussa, M.D., George D. Dangas, M.D., and Fred H. Edwards, M.D.

BackgroundQuestions persist concerning 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and coronary-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ACCF) and 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STS) collaborated to compare the rates of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PCI and CABG.MethodsWe linked the ACCF National Cardiovascular Data Registry and the STS Adult Cardiac Surgery Database to claims data from the 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 for the years 2004 through 2008. Outcom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use of propensity scores and inverse-probability-weighting adjustment to reduce treatment-selection bias.ResultsAmong patients 65 years of age or older who had two-vessel or three-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ithou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86,244 underwent CABG and 103,549 underwent PCI. The median follow-up period was 2.67 years. At 1 yea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djusted mortality between the groups (6.24% in the CABG group as compared with 6.55% in the PCI group; risk ratio, 0.9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90 to 1.00). At 4 years, there was lower mortality with CABG than with PCI (16.4% vs. 20.8%; risk ratio, 0.79; 95% CI, 0.76 to 0.82). Similar results were noted in multiple subgroups and with the use of several different analytic methods. Residual confounding was assessed by means of a sensitivity analysis.ConclusionsIn this observational study, we found that, among older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coronary disease that did not require emergency treatment, there was a long-term survival advantage among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ABG a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C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256447, encodeId=340e125644ea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370690096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存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9009, encryptionId=43706900963, topicName=生存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6a6043, createdName=guoyibin, createdTime=Thu Apr 12 14:48:00 CST 2012, time=2012-04-12,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Plos One: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的促进因子

在表观遗传学里,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1(LSD1)的生化特征已经被鉴定,但是它的失调与肺癌的相关性还不可知。 近日,南京军区总医院肺癌综合诊治中心主任宋勇开展了关于一项关于肺癌的研究,该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LSD1表达的预后作用,并明确它在肺癌增生、迁移及入侵等过程中的确切功能。 来源于NSCLC患者外科切除标本的LSD1蛋白水平通过免疫组化(immunohisto

JBC:发现新的癌症治疗靶点

在不同的肿瘤中,通过干扰RB1信号通路,生长控制失去了正常调节。 γ微管蛋白是存于中心体的另一种微管蛋白, γ微管蛋白对微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瑞典兰德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RB1及γ微管蛋白通过结合到它们各自的基因启动子上,削弱了彼此的表达。 而且,同时减少RB1及γ微管蛋白水平,会导致E2F1依赖的凋亡基因(比如caspase 3)的上调。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肿瘤类型,在RB1及γ

Mol & Cellular Proteo:一滴血便可检测出乳腺癌的新技术

数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开发基于癌胚抗原(CEA)存在情况下的血液检测癌症的方法,CEA是一种癌症识别的蛋白质标记物,这种标记物在正常人的体内也存在,而且其浓度因人和人之间的遗传背景、生活方式而异,而且,目前我们并不能在健康人群和癌症患者之间建立一种精确的检测途径。 “我们试图通过寻找建立针对每一个人的分子肖像以及通过测定血液中多种蛋白的浓度并且识别标记的分子来克服当前每个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异性,

PLoS One:果德安等中药丹参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果德安课题组自2000年起,针对中药是多成分复杂体系的特点,应用现代生物学、化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技术和方法,对中药丹参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体内代谢、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发表与丹参直接相关的SCI论文39篇,总影响因子(按至2010年五年期平均统计)为86.327,论文累积SCI他引502次。申请相关专利6项,其中4项已获得授权。另外课

EHP:证实无机砷诱导的癌细胞可将正常干细胞转化为癌干细胞

科学家早已证实无机砷是一种人类致癌剂。另外,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着癌症是一种基于干细胞的疾病。正常的干细胞是组织再生和有机体维持稳定性所必需的。但是癌干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形成、生长和扩散的驱动力。 来自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分支机构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国家毒理检测实验室(National

Lancet:即时检测开启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的大门

随机的概念验证性研究——RAPID-GENE试验显示,一种新的快速即时遗传学检查可能有助于在经皮冠脉介入(PCI)之后实施个体化的抗血板治疗,使我们能更好地在抗血小板治疗的收益与风险之间取得平衡。这一结果3月29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上。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脏研究所的Jason D. Roberts 博士的这篇研究论文显示,200例接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被平分为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