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史钩沉:出身儒学世家,因巧用“小柴胡汤”传为佳话
2018-07-14 抱朴盈冲 杏林名人堂
01人物简介 朱肱(1050—1125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别称朱奉议、通儒。 北宋末年著名医学家,曾任雄州(今属河北)防御推官、邓州(今河南邓县)录事、奉议郎等职。 著有《南阳活人书》,对促进仲景学说的广泛应用起到了重大作用,开创了以方类证,以证论方的先河。 02生平经历 朱肱出生于诗礼簪缨之家。祖父朱承逸,饱读诗书,为湖州孔目官
01人物简介
朱肱(1050—1125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别称朱奉议、通儒。
北宋末年著名医学家,曾任雄州(今属河北)防御推官、邓州(今河南邓县)录事、奉议郎等职。
著有《南阳活人书》,对促进仲景学说的广泛应用起到了重大作用,开创了以方类证,以证论方的先河。
02生平经历
朱肱出生于诗礼簪缨之家。祖父朱承逸,饱读诗书,为湖州孔目官;父亲朱临,字正夫,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官至殿中丞;长兄朱服,字行中,北宋词人,徽宗时,官至集贤殿修撰;弟弟朱彤,博通经史典籍,以道德学识名闻乡里。朱氏堪称儒学世家,被乡里称为“一门三进士”。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朱肱进士及第。及第后曾任雄州(今河北保定)防御推官、邓州(今河南南阳)录事参军、奉议郎直秘阁等职。
后来,曾因上书谏言“灾异”,痛述时弊,触怒权臣曾布而罢官。于是,隐居杭州大隐坊,潜心究研医术。
中华医学,自《内经》、《难经》之后,直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才校定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但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于是朱肱潜心研读《伤寒》,设问究疑,“考古验今,首尾二十一年”,于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撰成首部著作《无求子伤寒百问》,并刊行问世。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经过整理修补,增为20卷,并重新命名为《南阳活人书》。
当时恰逢朝廷重视医学,“求深于道术者,为之官师,起肱为医学博士”,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负责国家医药政令。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朱肱又因“书苏轼诗”获罪,被贬达州(今四川达县)。
政和六年(1116年),又召为朝奉郎提点洞霄宫。据史载,朱肱从达州返京时,途经洪州,听闻宋道方的医名,就带着《活人书》前去请教。
经其“指驳数十条,皆有考据,肱惘然自失”,于是返京后便重新修改。所以,在重新刊印时,朱肱才有“乙未秋,以罪去国。明年,就领宫祠以归”的“附记”。
朱肱以医名,除《南阳活人书》外,还以杨介《存真图》为蓝本,参照丁德用的经穴图,补以针法,著成《内外二景图》(3卷),可惜图已佚。
此外,他还撰有我国古代较早全面、完整地论述酿酒工艺的著作《北山酒经》(3卷)。
03医家轶事
相传,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身染疾症,就请朱肱前去诊治。朱肱诊断后,就给他开了“小柴胡汤”的药方,并叮嘱只需三剂便可痊愈。
因为“小柴胡汤”在当时已经是举世皆知的名方了,朱肱在开方时就没有多写什么。但深夜时,太守家人前来找朱肱,说服完药后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出现了腹胀满的症状。朱肱听后,赶忙前去复诊,经检查之下才发现,给太守服用的竟是“小柴胡散”而不是“小柴胡汤”。
他就立即指出了汤剂和散剂的不同效用说,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散剂,则使药停滞膈上,所以才有胃满的症状。于是,他就亲自为太守煎药,只服用了两剂就痊愈了。
这就是在医界流传千载的朱肱巧用“小柴胡汤”的佳话。
04成就评价
朱肱是究研仲景之学,尤其是精研其《伤寒论》的医学大家,其医学成就集中体现在医著《南阳活人书》之中。
《南阳活人书》,初名《无求子伤寒百问》,后又名《伤寒类证活人书》等,全书以设问形式提出100问,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治法方药等多有独到发挥。
全书运用综合分析法,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设问答疑的形式,阐发伤寒证治异同,对推广仲景之学的临证应用,作出很大贡献。
朱肱认为,研究《伤寒论》应首先明确六经实质,鉴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没有明确提出“六经”与“经络”的概念,每篇篇首也只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就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就是足之六经,即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
他依此阐发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并言其余诸经也是这样运用经络理论来阐述病证机理的。
朱肱不仅运用“经络说”来阐释单个症状发生的机理,还依此来阐发由多个症状组成的证候机理。朱氏的论述对后世确立六经“提纲证”有很大的启发。
在阐论中,伤寒六经方证的本质问题是其关键。朱氏对此作了探讨,并阐发自己的观点,洞开了后世研究伤寒的思路,促进了医家争鸣,推动了仲景之学的发展。
朱氏还非常重视病症的定性的问题。他强调阴阳虚实表里是伤寒辨证的大纲,尤其以阴阳两纲为最。
在进行具体辨别病性时,他主张必须脉证合参,并说:“大抵问而知之以观其外,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与脉不可偏废。”
他明确指出了各种脉证一般的阴阳表里性质,说:“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候多语,阴证无声;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夜争。阴阳消息,证状各异。然而物极则反,寒暑之变,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阴证似阳,阳证似阴,阴盛格阳,似是而非,若同而异。” “况伤寒尤要辨表里,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阳动则有汗,阴动则发热;得汗而脉静者生,汗已而脉躁者死;阴病阳脉则不成,阳病阴脉则不永。”
同时,他还将常见的主要脉象,依照阴阳表里进行了分类,所谓“七表阳也”,即“浮芤滑实弦紧洪属于表”;“八里阴也”,即“迟缓微涩沉伏濡弱属里。”他的这种分类成为后世论脉分纲的先驱,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正病名辨病证上,朱肱认为:“天下之事,名定而实辨,言顺则事成,又况伤寒之名,种种不同,若识其名,纵有差失;功有浅深,效有迟速耳。不得其名,妄加治疗,往往中暑乃作热病治之反用湿药;湿温乃作风温治之,复加发汗,名实混淆,是非纷乱,性命之寄,危于风烛。”不仅论述正名问题,而且在实际上强调了病症的鉴别诊断。
不惟如此,朱氏还注意到病证之辨相结合,通过辨病来辨证,这种类证分析在当时是很可贵的,开创了以方类证,以证论方的先河。
书中还详细论述了伤寒与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中湿、风湿、湿温、痉病、温毒,以及痰证、食积、脚气等病症的诊鉴,而寒热有异是后世温热学加以探讨和发扬的内容,这是朱氏在温热学上的卓识之见。
此外,朱氏还在设问答疑伤寒脉证之法后,以方论证,详细论述方药的加减并补其不足。
例如桂枝汤,朱氏将《伤寒论》中所有运用此方治疗的条文证候都汇列于下,使人能对桂枝汤所适应的病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而对于其他诸方也是如此。
这是朱肱研究《伤寒论》的一个创见,对后世著名医家徐大椿、柯韵伯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肱主张选方用药,应该方证相合,以药合病,灵活加减,切不可固守成方以疗病。他还认为,《伤寒论》并非是包罗万象,能医一切疾症,指出:“仲景药方缺者甚多,至如阴毒伤寒、时行温疫、温毒、发斑之类、全无方书。”
于是,朱氏从《千金方》、《外台秘要》和《太平圣惠方》等名家医著中,选录100多首方剂,补而备之,大大丰富了伤寒方药的内容。尤其是他认识到妇人与小儿的体质特点,指出了妇人和小儿伤寒选方用药的注意点,是仲景不未备的。例对小儿伤寒无汗、头疼发热恶寒,朱氏用麻黄黄芩汤来医治;小儿伤风有汗,头疼发热恶寒,用升麻黄芩汤来医治,充分注意到了小儿易虚易实的生理特点。
综而言之,《南阳活人书》是一部整理与阐释《伤寒论》的力作,对后世研究《伤寒论》作出重要贡献,影响很大,以“至知有活人书,而不知有长沙之书也”。
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评论说:“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而朱肱的好友张蒇更是将华佗盛赞仲景“活人”之语,用以命名朱氏之书,真是实至名归。
总之,朱肱是北宋末年的著名医学家,是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医家,在伤寒学领域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在我国医学史的天空中绽放着灿烂的光芒。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医学史#
123
医史钧沉的故事。
129
#医史#
88
学习了.学习了
114
学习
104
学习了很有用
105
了解一下.谢谢分享!
86
谢谢分享学习
87
一起学习学习
79
不错的文章值得拥有哦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