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盘点2017年度九大医疗健康类谣言(下)
2018-01-09 许珈 屠俊 陈明明 澎湃新闻
刚刚过去的2017年,你曾经误信过哪些“谣言”?在此,记者为您盘点出2017年度九大医疗健康类谣言,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共享单车座上安放艾滋毒针,骑车可能染艾滋全国多地出现“骑小黄车感染艾滋”谣言,热传有人向共享单车ofo小黄车的车座上安放携带艾滋病病毒针头,一时引发不少网友恐慌。网上传言称:最近许多座椅上有细小的针,很有可能是有艾滋病人血液的针,大家骑的时候千万要注意,留意下坐凳,千万不要
刚刚过去的2017年,你曾经误信过哪些“谣言”?在此,记者为您盘点出2017年度九大医疗健康类谣言,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
共享单车座上安放艾滋毒针,骑车可能染艾滋
全国多地出现“骑小黄车感染艾滋”谣言,热传有人向共享单车ofo小黄车的车座上安放携带艾滋病病毒针头,一时引发不少网友恐慌。
网上传言称:最近许多座椅上有细小的针,很有可能是有艾滋病人血液的针,大家骑的时候千万要注意,留意下坐凳,千万不要遭受无辜的罪,想想就很怕有没有?
身边有很多“恐艾”的人群经常会有担心,自己某个地方有破皮,巧不巧正好碰到了一块看似不怎么干净的地方,会不会感染上艾滋病毒?走在马路上,对面来了个人,突然打了个喷嚏,会不会正好有艾滋病毒,自己会不会感染?被蚊虫叮咬了会不会感染上艾滋病毒?“细思恐极”了,人生处处有危险,总有刁民想害朕啊。
那么艾滋病毒真的是无处不在吗?首先,我们要知道艾滋病毒在空气中能存活多久?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卢洪洲教授指出,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外生存能力很差,只能在人体细胞内存活并复制。艾滋病病毒一旦脱离体液环境,它的存活和感染能力都会大幅下降。在干燥环境中,病毒2小时便失去活性。而且对高温敏感,在56℃条件下10分钟就会失去感染性。对常见消毒剂也很敏感,如70%的医用酒精、0.3%双氧水、10%次氯酸、10%漂白粉、5%来苏儿等等,5分钟即可灭活。
“艾滋病毒在体外其实是很脆弱的,在室外,经过紫外线照射马上就会被灭活。特别是夏天炎热的天气下,即使是真的有携带艾滋病血液的针头,上头的血也很快会变成干燥的血液,是不具备传播性的,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卢洪洲教授说。
有人会说,共用针头或使用未消毒的纹身设备会有感染HIV的风险,从事医疗护理的工作人员如偶然被HIV污染针头刺伤,感染艾滋病的机会是1/300,这又是为什么呢?对此,卢洪洲教授解释,艾滋病病毒是存在体液里的,离开了人体这个环境就会失活。血液、性液、乳汁是具有传染性,但是“及时的、新鲜的”这三种体液暴露才可能感染。
“在医务环境中,有可能发生医生刚刚给患者抽完血,马上就被针头扎伤的情况,这样才会有感染的可能性。比如,一种廉价的手术——男性的包皮环切术,可以使艾滋病的感染风险减少一半,其原理就是,包皮下是一个非常潮湿的环境,经过性传播,病毒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如果皮肤黏膜破损很容易引起感染,而经过包皮环切术后局部容易干燥,即使感染上一定病毒,病毒在干燥的环境下也不容易存活,即可起到防护的作用。”卢洪洲教授说。
低钠盐=送命盐
“急诊的高钾血症越来越多,追问病史,很多都是用低钠盐。”微信朋友圈疯传一则某肾内科医师的话“低钠盐对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来说就是送命盐”,让很多食用低钠盐的人们恐慌。
事实上,健康人吃低钠盐不仅不会送命,还有益健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营养师袁春华称:“钠、钾都是人体的必需成分,其中,普通食盐氯化钠含量在95%左右,按照我国低钠盐标准QB-2019的要求,低钠盐是在精制食盐中加入10-35%氯化钾盐,即用氯化钾替换氯化钠,其氯化钠含量降至65-80%。低钠盐中除氯化钠之外,还有氯化钾和少量硫酸镁。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而言,尤其是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他们的排钾能力本身就非常有限,如果摄入过多的低钠盐,会引发高钾血症,严重的甚至可引起心脏骤停甚至猝死。但是对于健康人而言食用低钠盐是有益的,增加钾的摄入有助于将钠排出体外,可有效降低高血压风险并直接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有水肿、高血压的患者食用低钠盐,还有助于人体的钠钾平衡。”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g以下,中国营养学会则在最新的2016版膳食指南中给出了食盐6g/天的建议。袁春华提醒,低钠盐其实咸味和普通盐是一样的,不能有低钠盐不够咸的心理暗示,导致烹饪时放比普通盐更多量的低钠盐,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手机高频蓝光会致盲
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的《三到五年后眼睛失明会大面积爆发》一文中提到——“电子产品中的高频蓝光将增加眼部疾病的风险,甚至3到5年后,眼睛失明的人将会大大增加”,那么蓝光的危害真有这么可怕?
蓝光是波长为380-500纳米的高能量可见光, 因为蓝光的波长相对比较短,所以能量比红光和绿光高,能够直接穿透晶体直达视网膜上。但蓝光并不都是有害的,波长在415-455纳米以内的蓝光,在一些动物实验中被证实能够损伤视网膜。而455到500纳米之间的蓝光是有益的,具有调节昼夜节律、产生暗视力以及影响屈光发育等重要作用。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胡颖称:“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屏幕的高频蓝光会致盲,这是夸张的说法,只有人眼长时间暴露在高频率、高能量的蓝光中,才会对视网膜产生损伤。之前在社交平台上盛传的‘在黑暗中看手机会导致眼球黄斑病变’也是夸张了。目前临床上黄斑病变多发生在老年人,尽管最近黄斑病变患者有年轻化趋势,但临床上也并无相关研究来验证这和关灯看手机的相关性。”
对于市面上的防蓝光眼镜,胡颖主任医生持保留态度,“防蓝光眼镜能否有效预防视网膜光损伤等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结论,国家也未出台相关技术参数标准,市面上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参差不齐。”
胡颖主任医师提醒,保护视力还是要从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抓起,“尽管手机高频蓝光致盲是危言耸听,但是长时间看手机等电子屏会导致用眼过度影响视力,近视低龄化现象愈演愈烈。家长千万别为了图省事,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作为‘哄娃神器’,3岁以下的小朋友不建议看电子屏,学龄前的孩子每天看电子屏的时间最好控制在20-30分钟,同时也要端正孩子的书写姿势、控制好用眼时间,比如看书半小时就要让眼睛休息5分钟。此外,要在白天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有效地抑制眼轴的拉长,从而抑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强光照射会使瞳孔缩小,让景深加深,模糊减少,也能抑制近视的发生。”
口角脓包亲吻孩子可致命
一则“英国13岁少女瘫痪,只因为出生时妈妈的一个吻”的新闻引发热议。据外媒报道,英国一位现年13岁的女孩Melody不会走路不会说话还瘫痪在床,更无法照顾自己,然而这一切不幸的遭遇都源于在她刚出生两周时母亲的亲吻而导致疱疹病毒感染且伴有癫痫,虽然当时治好了,但2008年的复发却让女孩瘫痪,失去了行动和说话能力。
这让不少新手爸妈都很惊恐,毕竟口角旁长个脓包啥的很常见,尤其是在冬天干燥的季节,那么轻轻一个吻真会对宝宝有致命威胁?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主治医生王维洁称,要分清口角炎和口角炎口唇疱疹。
“口角炎和口唇疱疹不是同一种疾病,病因和表现都有差异,口角炎不是传染性疾病。口角炎俗称‘烂嘴角’,表现为口角潮红、皲裂、糜烂、结痂、脱屑等,营养不良的儿童抵抗力低下,容易化脓球菌感染出现口角及其周围可出现脓疱。口角炎患者张口时易出血,吃饭说话均受影响。口角炎的诱发因素是冷干的气候,会使口唇、口角周围皮肤黏膜干裂,周围的病菌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口唇干裂时,人们会习惯性地用舌头去舔,促使口角干裂;若从膳食中摄取的维生素减少,造成体内B族维生素缺乏,还会导致营养性维生素B缺乏性口角炎。”
而疱疹病毒是可以通过亲吻的方式传播。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人是单纯疱疹病毒惟一的自然宿主,此病毒存在于病人、恢复者或者是健康带菌者的水疱疱液、唾液及粪便中。
单纯庖疹是由单纯庖疹病毒所感染的一种传染病,单纯庖疹病毒有两型,第一型主要在口唇、口腔、眼部及颜面,第二型主要在男女生殖器部位。单纯性疱疹感染时,嘴唇及会阴部会产生米粒般大小的水泡,发生单一或群集小水泡,通常都是10个左右集结在一起,主要侵犯皮肤及黏膜,会痒痛。水泡周围的皮肤变红,同时会产生轻微的瘙痒感或发热。经过1-2周时间,疱疹开裂、糜烂、结痂,逐渐结痂脱落痊愈。口唇庖疹主要由唾液(接吻时)或亲子关系之食物传递等相互传染。母亲会阴部有疱疹顺产时会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
王维洁医生提醒,早产儿、新生儿、营养不良、免疫力缺陷等抵抗力低下的婴儿容易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后可能会合并严重并发症(脑炎、脑膜炎等)有致死可能。一般疱疹病毒感染没那么可怕,其传染性比较弱,抵抗力强的宝贝可能根本不发病。
家长患口唇疱疹时如何预防传染给宝贝呢?王维洁医生建议:
1、患者注意避免与宝贝亲吻等密切接触。
2、患者接触宝贝和宝贝物品、用品前需要戴口罩、流动水消毒皂液清洗双手。
3、乳母患口唇疱疹可以继续哺乳,哺乳前流动水消毒皂清洗双手,哺乳时需要戴口罩。
4、宝贝膳食营养均衡、适当体锻增加抵抗力;空气质量好注意带宝贝户外活动空气浴;家庭环境注意开窗通风空气消毒。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辟谣#
67
#谣言#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