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衡道丨笔记】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

2023-10-22 衡道病理 衡道病理 发表于上海

蒋冬先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食管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内容。摘要如下:

内容摘要

病理组织学特点

(1)肿瘤细胞以基底样细胞为主,体积较小,形态较一致,嗜伊红胞质少,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深染,核仁一般不明显,核分裂象常见。

(2)肿瘤细胞排列密集,呈大小不一的巢状、大分叶状、筛孔样、假腺样、条索状排列。

(3)癌巢周边癌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较大癌巢中央可见非角化的粉刺样坏死。

(4)癌巢内与癌周间质常可见透明基底膜样物质沉积,部分病例呈小梁状与假筛孔腺样结构,其腔内可见淡蓝色黏液样物。

(5)表面黏膜鳞状上皮可呈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可见密切伴行的鳞状细胞成分(浸润性鳞癌或个别鳞状细胞分化或角化),也可见伴行的其他肿瘤亚型。

图片

  • 食管BSCC镜下形态多变,可伴行鳞癌、癌肉瘤、小细胞癌、腺癌等成分,需要病理医师多部位取材,多视野观察。

  • 依据是否有伴行成分,食管BSCC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而后者BSCC成分比例的变化较大(5%~95%)。

  • 一般认为BSCC应以基底样细胞为主要成分(>50%),Sato-Kuwabara等研究中BSCC成分均大于90%,但是在一些研究中BSCC成分要求并不严格,如Li等研究中BSCC成分比例10%~90%。

  • 混合型食管BSCC对BSCC成分比例并没有明确的界值,不同研究中人群纳入标准不同,可能造成不同研究间难以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及流行病学特点

1986年Wain等首先报道了10例头颈部病例,命名为BSCC,它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

(1)小叶状实体生长,与表面黏膜相连;

(2)密集的小细胞,胞质少;

(3)核深染,无核仁;

(4)含有黏液样物质的小囊腔隙,PAS和/或AB可着色。

其他特征包括瘤巢中央小灶或大灶凝固性坏死,间质玻璃样变。

1984年,Epstein等首次提出食管癌伴有腺样囊性分化,其实代表一种分化差的基底样肿瘤,而不同于涎腺起源的腺样囊性癌。

自此,有关食管BSCC的报道逐渐增多。

组织形态学差异:

1、除外囊性、筛状形态,伴有实体状或基底样区域;

2、基底样核,核分裂像易见,2-3个/HPF;

3、与表面鳞状上皮的连续性,伴有原位癌、鳞状分化。

截至2022年12月,PubMed可检索到食管BSCC命名文献86篇,其中55.8%为个例报道,10例以下研究占12.8%,30例以下研究占20.9%,多于100例的报道仅占4.7%。文献报道的发病率相差悬殊,0.07%~11.3%不等。

总结4篇多于100例食管BSCC数据: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性比例为71.1%~87.6%,

中位年龄61岁,

中段食管比例较高(49.3%~62.0%),

肿瘤平均直径45.8~500mm,

多数有吸烟饮酒史。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报道的数据中,BSCC大体主要表现为髓质型(48.6%),其次为蕈伞型(19.7%)。

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吞咽困难(89.4%),其他症状包括体重减轻、胸骨后疼痛等。

免疫表型

目前BSCC研究中的抗体主要分为4类:

上皮性抗体:细胞角蛋白(CK)7(7.7%~54.5%)、CK14(50.0%~100%)、CK17(28.6%)、CK18(0~76.2%)、CK19(40.0%~87.5%)、CK34βE12(100%)、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96.8%~100%)、癌胚抗原(0~40.0%)、上皮细胞膜抗原(EMA,13.6%~100%)、p63(100%)、p40(100%)、CK5/6(100%)。

肌性抗体:平滑肌肌动蛋白(SMA,0~50.0%)、肌动蛋白(0~50.0%)、S100蛋白(0~50.0%)。

神经内分泌抗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0~75.0%)、突触素(0~28.6%)、嗜铬粒素A(CgA,0~28.6%);多表现为单个抗体阳性。

细胞增殖相关抗体:Ki-67(30.0%~90.0%)、p53(40.0%~91.3%)、bcl2(40.0%~86.9%)。

以上抗体,在不同食管BSCC研究中的阳性率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大小、选择的抗体克隆号、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相关。

图片

CK14局灶阳性、CK19局灶阳性、HCK局灶阳性、p40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S100蛋白阴性、Ki67约90%阳性、bcl2阳性、突触素阴性、p16阴性、SFRP1阳性表达

 超微结构

  • 电镜下超微结构,BSCC的肿瘤细胞很幼稚,呈多角形,胞质少,胞质内细胞器数量稀少,含少量张力丝原纤维,可见游离核糖体;核染色较浅,染色质分布均匀;细胞之间可见桥粒及连接复合体。

  • 也有报道可见细胞间腺样腔隙(原始腺腔)与细胞外间隙,腔缘可见微绒毛;细胞外间隙内含重叠基板样物。

  • 超微结构提示肿瘤细胞既有鳞状上皮分化,又有腺上皮分化。

图片

 组织学来源

食管BSCC的组织起源,目前尚不清楚。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其起源于食管上皮底层中的全能干细胞,具有多方向分化潜能。

这一观点能解释BSCC具有复杂的组织学类型和免疫表型。

分子生物学特征

Sauer等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的BSCC和ESCC数据,发现两者TP53突变、CDKN2A/B缺失和CCDN1扩增水平相似,基因学水平存在相似性。

Li等在多组学水平分析BSCC成分和ESCC成分的分子差异,同样发现两者基因突变谱相似,而与血管生成、基底膜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基因在BSCC中表达水平明显上调,KRT14(鳞状分化)和CCL21(免疫反应相关)在BSCC中表达水平明显下调。

鉴别诊断

实体型腺样囊性癌:无鳞状分化灶,不伴有表面上皮的异型增生或原位癌,缺乏BSCC瘤巢中粉刺样坏死,核小形态一致,核分裂象少,胞质透明,SMA、S100蛋白阳性。MYB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数据证实。

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片状核深染小细胞,镶嵌状排列,无明显癌巢周边栅栏状排列,间质少,片状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至少表达2种以上神经内分泌标志物。

腺鳞癌:有明确的导管腺癌灶,内衬腺上皮而非基底细胞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低相对分子质量CK8呈阳性表达,无巢内及周围的基底膜样物质沉积。

低分化鳞癌:细胞异型性明显,缺乏BSCC的成分和结构。

  • 当食管BSCC缺乏鳞状细胞成分时,形态酷似小细胞癌,而两者治疗方案差异较大,鉴别诊断极其重要;

  • lshida等报道了34例具有小细胞癌样形态特点的BSCC,发现所有病例p40均阳性,而突触素和CgA均为阴性,42%病例表达CD56,8%病例表达p16;

  • 作者认为小细胞癌样形态特点常发现在活检BSCC标本中,可能与活检过程中的挤压损伤有关,p16与CD56联合使用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图片

治疗

目前食管BSCC无标准的治疗模式,规范的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Maebayashi等认为对于拒绝手术切除的老年患者,局部放疗是可行的。

对于BSCC新辅助治疗疗效的报道,目前比较少。

新近Li等研究显示,BSCC患者对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的治疗反应倾向于比普通ESCC患者差(33.3%对比65.6%);而对新辅助化疗的治疗反应与普通ESCC患者相似(42.9%对比42.9%),提示BSCC患者可能不能从新辅助免疫治疗中获益。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一些早期病变可行内镜下切除治疗。

Shiratori等总结了目前报道为黏膜下肿物的早期BSCC,这些病例均接受了内镜下切除治疗,仅1例后续补充了局部放疗,作者认为内镜下治疗是早期BSCC的有效治疗方式。

而Takii等报道了2例表浅BSC伴血管侵犯,早期即发生淋巴结、肝和肺转移,推荐表浅BSCC接受多模式治疗。

图片

 预后

  • 国内外一些研究中心对患者的预后进行了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

  • 在一些小样本对比研究中,也发现BSCC与ESCC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Salami等利用SEER数据库,整合16158例食管癌信息,比较了173例BSCC和15985例ESCC的临床病理信息,发现BSCC患者的生存优于ESCC(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对比8个月,P<0.01;3年生存率:25%对比17%)。

  • 进一步分期分析,Ⅰ~Ⅱ期患者中,BSCC患者的生存优于ESCC(中位生存时间:33个月对比15个月;3年生存率:45%对比30%);而在Ⅲ~Ⅳ期患者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