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术后创腔张力性积液2例并文献复习
2020-03-20 罗绳祝 叶峰 邓平福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开颅手术虽然可以切除占位性病变,缓解占位效应,但是如果术后创腔未及时闭合,继而进行性增大,对脑组织形成新的压迫,病情会再次加重。常见的术后病情加重原因为术后出血、脑梗死、脑水肿等,而表现为创腔内张力性
开颅手术虽然可以切除占位性病变,缓解占位效应,但是如果术后创腔未及时闭合,继而进行性增大,对脑组织形成新的压迫,病情会再次加重。常见的术后病情加重原因为术后出血、脑梗死、脑水肿等,而表现为创腔内张力性积液较为少见。本文报道2例开颅术后创腔张力性积液,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1. 病例资料
病例1:男,79岁,因突发头痛、头昏伴呕吐4 h急诊入院,入院时呈嗜睡状。头部CT示右侧颞顶叶出血(图1A),有明显占位效应,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顺利。术后1 d,意识清楚,颅内压监测为12 mmHg 左右;复查头部CT示颅内血肿已全部清除,中线无明显移位(图1B)。术后3 d,意识开始变差,逐渐加重,颅内压达33 mmHg。复查头部CT示创腔内见大量积液,脑室受压明显,中线移位13 mm(图1C)。予以加大甘露醇脱水等治疗10 h,意识变差至浅昏迷,颅内压为37 mmHg,复查CT示创腔内积液较上次明显增加,中线移位17 mm,脑疝形成(图1D)。
图1 右侧颞顶叶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出现创腔张力性积液病人CTA. 首次术前头部CT,示右侧颞顶叶出血;B. 首次术后1 d头部CT,示血肿全部清除,创腔少量积气,无明显积液,中线无明显移位;C. 首次术后3 d头部CT,示创腔大量积液,脑室受压明显,中线移位13 mm,积液腔达侧脑室边缘(↑示);D. 首次术后3 d再次头部CT,示创腔积液较上次明显增多,中线移位17mm,积液腔边界达侧脑室(↑示);
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见硬脑膜张力较高,剪开硬脑膜,见其下与脑皮质切口周围有少量血凝块;清除血凝块,见暗灰色稍粘稠液体由皮层开口喷出,吸除创腔内液体后脑组织塌陷;显微镜下探查原创腔底部,未见明确原因,反复观察似有液体流入,考虑脑室与创腔之间可能有一隐藏小活瓣开口,脑脊液随脑搏动时被挤入创腔所致;用明胶海绵覆盖近脑室侧,观察后放置引流管,常规关颅。二次术后1 d,意识清楚。复查CT示颅内原积液部位积液明显减少,创腔无出血(图1E)。二次术后4 d,拔除创腔引流管。病情逐渐好转,多次复查头部CT示原创腔无积液。
图1E. 二次术后头部CT,示原积液部位积液明显减少,无明显出血
病例2:女,54岁,因头晕1 d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左额叶、岛叶及颞叶病变(图2A)。在全麻下行占位病变切除术,术毕分别放置硬膜下及硬膜外引流管。术后1 d,意识清楚,复查CT提示创腔少量积液,无明显渗血、积气(图2B)。术后2 d,引流管引流量较少,拔除引流管,病情逐渐恢复,四肢肌力正常,下床活动。术后病理诊断为胶质瘤(WHO Ⅱ级)。术后9 d,意识逐渐变差,复查CT 示创腔积液增加,中线偏移,脑组织水肿(图2C)。予以腰椎穿刺术、甘露醇脱水等保守治疗2 d,意识逐渐变差至昏睡。复查CT示创腔积液量较前增大,周围脑组织水肿加重,中线移位明显,脑疝形成(图2D)。
图2 左侧额叶、岛叶及颞叶胶质瘤开颅术后创腔张力性积液病人影像A. 首次术前头部MRI,示左侧额叶、岛叶及颞叶占位性病变,呈轻度强化;B. 首次术后1 d头部CT,示创腔少量积液,无明显渗血、积气;C. 首次术后9 d头部CT,示创腔积液增加,中线偏移,脑组织水肿;D. 首次术后11 d头部CT,示创腔积液进一步增加,中线偏移及脑组织水肿较前加重;
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见硬脑膜张力较高且与脑组织皮层粘连紧密,硬脑膜下有血凝块使硬脑膜与脑组织皮层粘连影响脑脊液流通,将硬脑膜向颅底方向翻起,见首次手术皮层造瘘口有黄褐色胶冻样物质形成,创腔内有黄色液体,清除创腔内胶冻样物质及黄色液体,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沿硬膜下间隙分离打通侧裂池及颞叶底面见脑脊液涌出。创腔放置引流管,硬脑膜严密缝合,常规关颅。术后病情逐渐恢复,多次复查头部CT示原创腔无积液(图2E)。
图2E. 二次术后头部CT,示创腔积液消除
2. 讨论
开颅术后积液多出现在硬脑膜下及头皮下,创腔内张力性积液少有报道。于金录等2010年报道2例。本文结合文献,考虑创腔内张力性积液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单向活瓣形成。颅脑手术时,为了尽量减小对脑组织的损伤,往往在脑皮层的造瘘口较小,而深部清除大量病变、坏死脑组织或血肿,形成口小腔大的“壶”形创腔。术后脑组织水肿或重力作用原因,使较小的造瘘口与蛛网膜或硬脑膜粘附,形成单向活瓣。脑脊液随咳嗽、喷嚏及深呼吸等用力动作通过单向活瓣口流入创腔而不能返流,创腔内脑脊液进入的速度远远大于被吸收速度,因此,脑脊液逐渐积聚形成张力性积液。
本文病例2手术皮层造瘘口较小,第二次手术中发现硬脑膜与造瘘口粘连,而形成活瓣结构,影响脑脊液流通。另外,颅内病变位置较深,接近脑室的手术,术中不慎将脑室壁打通一个小口未及时发现,因脑室壁打通范围较小,且周围脑组织清除较少,使脑室壁形成单向活瓣。脑脊液随脑搏动由脑室进入创腔,因单向活瓣的存在,无法返流。进入创腔内的脑脊液短时间难以吸收,积液随脑搏动不断增加压力持续升高,形成张力性积液。
本文病例1术后早期创腔形成张力性积液,复查CT示积液边界靠近侧脑室壁;第二次手术中探查原创腔,于创腔底部反复观察似有液体流入,考虑脑室与创腔之间可能有一隐藏小活瓣开口,脑脊液随脑搏动时被挤入创腔形成积液所致。
②积液流出道堵塞。手术时,皮层造瘘口较小,深部占位性组织清除较多,造成口小腔大的空洞,术后皮层脑组织向内塌陷,造瘘口边缘相结合并与创腔口渗血粘连,堵塞积液流出道;术中造瘘口放置大量明胶海绵或人工生物膜等人工材料,置入的人工材料与脑组织粘连,堵塞积液流出道;创腔渗血易淤积于皮层造瘘口而凝固,从而阻止创腔内液体外流。本文病例1术中见较小的造瘘口血凝块形成,阻滞创腔内积液外流。
③引流管的应用。马力和崔洁认为开颅术时只要满足以下条件,不用引流管能够更好的改善预后:关颅时,脑压不高,脑搏动良好,无脑肿胀及脑膨出;术中彻底止血,无任何渗血;血肿腔清除血肿干净后,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至清亮。但是,我们认为,开颅术后创腔多难以立即关闭,即使术中彻底止血且冲洗液清亮,手术创腔仍会余留少量血性脑脊液、冲洗液及渗液。创腔内余留液体对局部脑组织造成损害,使脑组织水肿、坏死、液化,增加创腔内积液。
创腔内积液的增加又会加重脑组织水肿、坏死、液化,形成恶性循环。创腔放置引流管可将积聚在创腔内积液及时引流出,打破创腔积液形成的恶性循环,促进创腔早期闭合。
④渗透压增加。Lee认为,开颅术后随着创腔渗出液内的血细胞裂解、坏死形成高渗液体。手术对脑组织的创伤及血细胞坏死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局部刺激等,引发炎症反应,增加局部血管的通透性,使大量蛋白质及炎症细胞渗出,增加积液的渗透压。创腔内高渗液体与周围脑组织间液形成渗透压梯度,不断将组织液吸收入手术创腔,导致创腔积液增加,直至创腔内液体渗透压与脑组织间液体渗透压达到平衡。
结合本文病例的治疗及相关文献分析,我们有如下体会:①手术时,需注意皮层造瘘口在非功能区时尽量开大,避免形成口小腔大的“壶”形结构;②颅内病变位置较深,接近脑室的手术,术中需注意避免将脑室打通小口,导致活瓣结构的形成;③掌握二次手术时机,术后密切观察病情,若出现无法解释的意识改变或神经功能废损加重,及时复查CT,创腔积液量大于或接近术前占位病变,中线偏移>10 mm时,需尽早手术探查。
原始出处:
罗绳祝,叶峰,邓平福,刘晓纬,王用书,葛元鸿,郑毅,徐学君.开颅术后创腔张力性积液2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03):173-175.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张力性积液#
64
#开颅术#
56
#张力#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