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视腔隙性脑梗死
2013-08-19 佚名 中国医药报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大脑深部的小支动脉发生病变,最终形成血栓或微栓塞导致血管闭塞,形成腔隙性软化病灶。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首都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对我国北方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为78/10万,我国腔隙性脑梗死在全部脑梗死和缺血性梗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大脑深部的小支动脉发生病变,最终形成血栓或微栓塞导致血管闭塞,形成腔隙性软化病灶。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首都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对我国北方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为78/10万,我国腔隙性脑梗死在全部脑梗死和缺血性梗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6%和36.9%,且近年来有增多趋势。
高血压是祸首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志文教授介绍说,腔隙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脑卒中类型,因症状轻、预后好而常被漏诊或忽视。也有人一听说“脑梗死”三个字便惊惶失措,把腔隙性脑梗死和因动脉硬化引起的血栓性脑梗死混为一谈。
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度等因素有关。腔隙性脑梗死所以多见于中老年人是因为人到中年以后,血液黏滞度会增加,血脂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这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下降,加之长期高血压会引起小动脉硬化等。当这些危险因素相互叠加时,就容易出现小动脉闭塞,诱发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吸烟等对微小血管的不良影响也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另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临床发现,当存在颈内动脉系统病变时,同侧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几率增加,50%以上纯腔隙性脑梗死可能系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
临床症状较轻容易被忽视
张志文说,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多位于脑深部,如大脑白质、内囊、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等处,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大多发病缓慢,且常为一过性的,12~72小时达到高峰,部分患者有短暂缺血发作史。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症状与梗死灶的大小和梗死部位有关。病灶位于放射冠、内囊、基底节、脑桥、延髓等部位的,多表现为面、舌、肢体不同程度瘫痪;病灶位于丘脑部的多表现为半身麻木,并有牵拉、发冷、发热、针刺、疼痛、肿胀或沉重感。检查可见一侧肢体、身躯感觉减退或消失;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闭塞表现为运动性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也可有构音不全和眼震,吞咽困难,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以精细动作如书写更为困难。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和脑血管性痴呆。
腔隙性脑梗死与普通的动脉硬化引起的血栓性脑梗死的区别在于受损血管的大小和基本病变性质不同。动脉硬化引起的血栓性脑梗死主要侵犯大血管和直径大于1毫米的小血管,基本病变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继发性出血、血栓等;而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变主要在更小的血管,且多为终末小支,梗塞多发但面积很小,不足以引起运动、感觉、认知功能的严重障碍,所以临床症状较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如能在起病早期得到诊断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多数在2周内可完全恢复。应当注意的是腔隙性脑梗死容易多次复发,其长期死亡率与动脉硬化引起的血栓性脑梗死几乎没有差别。因此,腔隙性脑梗死早诊、早治、早防十分重要。张志文提醒说,由于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症状较轻,短期预后好,部分患者甚至医务人员对腔隙性脑梗死未给予足够重视,错过早期最佳治疗时机,致使病情加重或多次复发,导致大面积脑梗死。
预防的关键在于血压长期稳定达标
张志文说,腔隙性脑梗死实际上就是晚期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的一部分,是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的具体表现,因此他提醒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的患者,防止本病的根本策略就是优化降压措施,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做到血压长期稳定达标,积极控制高血压的并发症,排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保健,禁烟少酒,合理运动,规律生活,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中年之后要定期体检,对心脏、血管、血脂等异常情况及时合理治疗。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看后对临床实践有很大裨益。
122
#脑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