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机制揭晓 | 半夏白术天麻汤:一种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神秘方剂

2024-01-24 公众号:达人循证e学界 公众号:达人循证e学界 发表于上海

机制揭晓 | 半夏白术天麻汤:一种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神秘方剂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由脂质代谢失衡和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诱发的复杂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

半夏白术天麻汤(BBTD)首见于《医学心悟》,该方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组成,具有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晕、高血压等疾病。

一篇发表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杂志,名为“Effects of Banxia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in alleviating atherosclerosis based on the regulation of perivascular adipose”的论文揭示了BBTD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BBTD可减少白细胞浸润,促进血管外周的脂肪组织(PVAT)褐变

该研究首先使用18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给予高脂高胆固醇饲料12周,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造模好的ApoE-/-小鼠随机分为2组(n=9):模型组和BBTD组;又随机选取9只C57小鼠作为对照组,BBTD组按17.8g/kg/d连续灌胃给药8周,模型组和对照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

结果发现,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具有大量的脂肪沉积,动脉粥硬化病变严重;而BBTD组小鼠主动脉内脂肪沉积明显减少,呈点状分布,这提示BBTD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图1 BBTD可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为了探明其抑制斑块的形成机制,研究者将实验鼠解剖后行HE染色发现,BBTD组血管外周的脂肪组织(PVAT)内白细胞浸润减少;进一步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其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加,脂滴变小,线粒体嵴更加完整,脂滴和线粒体的相互作用亦有增加趋势,这提示BBTD可减少白细胞浸润,促进血管外周的脂肪组织(PVAT)褐变,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图2 BBTD减少白细胞浸润,促进PVAT褐变

BBTD可影响TGF-β信号通路

为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接下来,研究者运用蛋白质组学的方式来探究BBTD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靶点。经过主动脉无标记蛋白质组学筛选发现,模型组和对照组之间有238个差异蛋白,其中178个显著上调,60个显著下调,而在BBTD组和模型组之间则发现64个蛋白显著上调,56个蛋白显著下调。

对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行KEGG通路分析进一步发现,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硫辛酸代谢、TGF-β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和IL-17信号通路中。鉴于TGF-β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息息相关,研究者又对其关键蛋白进行了Western blot检测发现,BBTD治疗后,小鼠主动脉组织中TGF-β1和SIRT3蛋白表达上调,S-MURF1蛋白表达下调。

图3 主动脉无标记蛋白质组学分析

BBTD可能减轻了动脉粥样硬化小鼠PVAT的炎症表型

考虑到PVAT与主动脉之间的调控关系,研究者同时进行了PVAT的无标记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发现,模型组和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197个差异蛋白,其中132个显著上调,65个显著下调,而在BBTD组和模型组之间则发现40个蛋白显著上调,179个蛋白显著下调。

而对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行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NF-kappaB信号通路、原发免疫缺陷等信号通路中,这些通路表明BBTD可能减轻了动脉粥样硬化小鼠PVAT的炎症表型。随后,研究者又通过ELISA实验检测PVAT组织中MCP和IL-6水平,同样也验证了这一结论。上述结论表明,BBTD抑制主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下调多种炎症途径相关。

图4 PVAT的无标记蛋白质组学分析

而PVAT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则筛选出74个差异表达的代谢物(BBTD组VS模型组),其中在正离子模式下差异显著的是吡哆胺、烟酰胺和烟酰胺N-氧化物,而负离子模式下则是泛醇、三十烷酸、吗啡酚差异显著。经KEGG富集分析发现,BBTD处理后,α-亚麻酸代谢途径显著丰富。这提示,BBTD抑制主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上调α-亚麻酸代谢途径相关。

图5 PVAT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综上结果表明,BBTD通过调控TGF-β信号通路抑制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炎症表型,进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参考文献:

Chen J, Wang L, Wang Y, et al. Effects of Banxia Baizhu Tianma Decoction in alleviating atherosclerosis based on the regulation of perivascular adipose. J Ethnopharmacol. 2024;322:117575. doi:10.1016/j.jep.2023.11757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