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患抑郁症,该病在基层医院很常见!基层医生该如何识别、诊治与管理?

2023-02-08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发表于上海

抑郁症的疾病管理主要包括安全风险管理、服药依从性管理、生活方式管理等,此外还应重视家属的健康教育,以及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近期,胡某宇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在2月2日的胡某宇事件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经心理专家访谈、分析,胡某宇失踪前心理状态失衡,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这让“抑郁症”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其实,该疾病的正确名称应该是抑郁障碍,抑郁症(MDD)是抑郁障碍的最常见类型。抑郁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理障碍。该病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就诊率低,而且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很常见。

识别与诊断

基层医疗机构中,抑郁症患者以老人多见,而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时并不典型,如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等核心症状常会被其他主诉掩盖,因此需仔细鉴别。

常见临床特征

01(1)焦虑/激越明显:是老年抑郁症最常见且突出的特点;

(2)躯体不适主诉突出;

(3)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4)自杀行为;

(5)认知功能损害:常与老年抑郁症共存;

(6)睡眠障碍。

诊断

02

抑郁症的特点是“发作性”,因此在诊断时,既要评估目前发作的特点,还要评估既往发作的情况。该病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病史、病程特点、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等内容做综合考虑。完善精神检查及病史追踪信息收集后,可进行诊断。

抑郁症的症状学标准包括3条核心症状和7条其他症状,具体如下:

核心症状:①心境低落;②兴趣和愉快感丧失;③疲劳感、活力减退或丧失。

其他症状:①集中注意和注意力降低;②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③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④认为前途暗淡悲观;⑤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⑥睡眠障碍;⑦食欲下降。

同时存在至少2条核心症状和2条其他症状时,才符合抑郁症的症状学标准。如果还同时满足2周以上的病程标准,存在对工作、社交有影响的严重程度标准,并排除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和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及躯体疾病所致抑郁症状群,则可最终诊断为抑郁症。

疾病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控制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防止复燃及复发。因此,抑郁症的治疗应坚持全病程治疗、个体化治疗,以及单一、足量、足疗程用药的原则。

药物治疗

01

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三环(TCAs)和四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等种类。

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来说,首选SSRIs类药物,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抗胆碱能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轻微,因此老年患者更易耐受。用药治疗过程中应关注老年人的病理生理改变,定期监测躯体状况。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常可见躯体疾病共病抑郁症患者(如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心血管系统疾病共病抑郁症患者、糖尿病共病抑郁症患者等),共病时内科用药和精神科用药同时存在,因此会涉及药物间相互作用问题。多数情况下,精神科药物与内科药物间相互作用不明显,但推荐的SSRIs类药物,在与华法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同时使用时,需要密切关注。

心理治疗

02

抑郁症患者常用的心理治疗方式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动力学心理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及婚姻和家庭治疗等。

通常,支持性心理治疗适用于所有就诊对象,各类抑郁症患者均可采用或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便于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主要通过倾听、安慰、解释、指导和鼓励等方法,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疾病,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

生物物理治疗

03

包括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经颅磁刺激治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深部脑刺激治疗等。

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04

如光照治疗、运动疗法、针灸、阅读疗法等,但目前这些方法尚缺乏有力的研究证据。

疾病管理

抑郁症的疾病管理主要包括安全风险管理、服药依从性管理、生活方式管理等,此外还应重视家属的健康教育,以及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安全风险管理是抑郁症疾病管理的重点,包括自杀风险管理和药物安全性管理。

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如接诊到的患者有强烈自杀观念或明显自罪自责,应告知家属加强看护,防范患者实施自杀行为。如患者已出现自杀行为,可针对自杀行为做相应处理,紧急处置后建议立即转诊至精神专科机构。

此外,遇到以下情况,建议紧急转诊:

1.患者有明确自杀计划或近期已经实施过自杀行为。

2.伴有严重躯体疾病,联合用药可能存在不良反应。

3.服药后出现意识障碍、血压明显升高、肝功能异常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PLoS One:脑内炎症是某些疲劳感的导火索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感染病毒后,身体的炎症信号会传递给脑,从而产生疲劳感,但详细的脑内机制一直没有弄清。 日前,来自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的研究小组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感染病毒后产生疲劳倦怠感的导火索是脑内炎症。这一发现有望促进开发出新方法治疗各种疾病带来的疲劳感。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将人工合成的类似病毒的一种双链 RNA 注射到大鼠体内,使大鼠体温达到 39 摄氏度以上,出现类似流感病毒

Rheumatology:AS疲劳评价需重视其频率和严重性

与其他慢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相比,疲劳是强直性脊柱炎(AS)疾病症状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达66%的AS患者遭受疲劳感的折磨,而目前对AS患者疲劳感的评价过于单一。鉴于此,来自英国华威大学的Kirstie L. Haywood等人在AS患者中探讨疲劳的频率和严重性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评价其对病情判断的价值和意义。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3月的Rheumatology上。 在基线期,将参与者按照疲劳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