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泽广教授:肝癌发病机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2016-03-27 佚名 生物谷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cache1.bioon.com/trends/UploadFiles/201603/2016032613533495.png"></p> <p align="left">3月24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6多组学与临床转化研讨会:<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迈向精准医学隆重召开</span>。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韩泽广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是《肝癌发病机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精彩报告。</p> <p>肝癌在男性中发病率为第五位,致死率第二位;在女性中,肝癌发病率为第七位,致死率第六位,已成为原来越严重的社会负担。在中国引发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乙肝肝炎病毒(HBV)</span>感染,约一半的肝癌病例是由慢性HBV感染引起的,并且容易并发转移。</p> <p>本次会议上
3月24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6多组学与临床转化研讨会:迈向精准医学隆重召开。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韩泽广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主题是《肝癌发病机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精彩报告。
肝癌在男性中发病率为第五位,致死率第二位;在女性中,肝癌发病率为第七位,致死率第六位,已成为原来越严重的社会负担。在中国引发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乙肝肝炎病毒(HBV)感染,约一半的肝癌病例是由慢性HBV感染引起的,并且容易并发转移。
本次会议上韩泽广教授做了精彩的演讲。他的团队曾用3年多时间,对肝癌样本的基因组进行了"地毯式地搜捕",找到了347个突变基因,其中已有3个被证明在肝癌的发病与转移中起决定作用,为人类攻克肝癌提供新的靶点,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利用新型大规模基因组分析技术研究肝癌转移问题,所获结果将为肝癌诊断、预后、治疗,以及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奠定基础。随后,韩泽广教授团队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人类基因表达谱进行大规模分析,筛选出人类X染色体上的179个基因为潜在CT抗原基因,然后针对这179个CT抗原基因开展大规模RNA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在这179个CT抗原基因中,只有9个基因对维持肝癌细胞活性有重要作用,其中只有DUSP21编码酶类分子为双向特异磷酸酶,适合作为抗癌靶标。
最近,韩教授团队采用功能基因组方法,包括全基因组、外显子组测序、基于阵列进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DNA甲基化分析、基因表达谱分析和大规模RNA干扰筛选等策略,对HBV感染相关肝癌进行研究,发现一系列关键的体细胞遗传和表观遗传事件如ARID1A突变、NOXIN基因扩增、SCARA5甲基化等,揭示了致癌物如马兜铃酸和一些重要信号分子参与肝癌发生发展。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癌发病#
29
#组学研究#
36
#基因组学#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