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 Med:针刺可改善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的症状、血清胃饥饿素和自主神经系统: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2024-11-27 紫菀款冬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本文探讨针刺对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患者症状、血清激素及自主神经系统(ANS)的影响。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可影响高达16%的普通人群。Rome IV标准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胃脘痛综合征(EPS)两种亚型,前者表现为餐后饱腹和早饱,后者表现为胃脘痛和烧灼感。作为FD中最常见的亚型,PDS会导致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支出负担过重。
FD被Rome IV标准定义为脑-肠相互作用障碍。自主神经系统(ANS)作为大脑与胃肠道之间的双向纽带,通过其感知和调节作用,在胃肠运动、免疫、酸分泌、肠内激素释放等胃肠稳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恢复ANS的平衡可能是一个治疗目标,因为在各种胃肠道疾病中观察到低迷走神经张力和更大的交感神经驱动。针刺是否会改变PDS患者的胃肠激素,以及这种改变是否与ANS有关,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目的:探讨针刺对PDS患者症状、血清激素及ANS的影响。
方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进行。62例PDS患者被随机分配到针灸组或假针灸组(每周3次,持续4周)。在基线和4周时评估的主要结局指标包括主要症状、血清激素(包括胃饥饿素、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和ANS)。
结果:在62名随机分配的参与者中,51名(82%)被纳入基线特征和结果分析。针刺治疗后胃肠道症状缓解率(p = 0.001)和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p = 0.002)均有显著改善。治疗4周后,针刺组血清胃饥饿素浓度显著高于假针组(8.34±3.00 ng/ml vs 6.52±2.00 ng/ml, p = 0.022),VIP和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刺组迷走神经活动明显增高,表现为高频成分(HF, p≤0.001)增加,低频与HF之比降低(p≤0.001)。相关性分析中,HF成分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 = - 0.501, p≤0.001),但与胃饥饿素水平无关(R = 0.026, p = 0.865)。
结论:针刺可改善PDS患者的症状,提高胃饥饿素水平,针刺治疗效果与迷走神经活动的改变有关。
原始出处:
Fu ZT, Liu CZ, Kim MR, et al. Acupuncture improves the symptoms, serum ghrelin, and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of patients with 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hin Med. 2024;19(1):162. Published 2024 Nov 20. doi:10.1186/s13020-024-01028-3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针灸# #随机对照试验# #自主神经系统# #餐后不适综合征# #血清胃饥饿素#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