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埃博拉的前车之鉴:应对寨卡热需及时发挥科研的作用
2016-02-02 张家伟 新华社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高峰才过去没多久,美洲流行的寨卡热就可能“接棒”成为新一轮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一些专家表示,针对这场潜在疫情的措施应该有别于抗击埃博拉,目前首要任务,还是要尽快开展相关科研寻求解决途径。 鉴于此前的大规模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目前全球很多国家都对寨卡热高度警惕,并投入资源共同化解这场潜在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已发出警告,寨卡病毒在美洲地区预计会感染多达400万人,其中多数感染者可能没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高峰才过去没多久,美洲流行的寨卡热就可能“接棒”成为新一轮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一些专家表示,针对这场潜在疫情的措施应该有别于抗击埃博拉,目前首要任务,还是要尽快开展相关科研寻求解决途径。
鉴于此前的大规模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目前全球很多国家都对寨卡热高度警惕,并投入资源共同化解这场潜在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已发出警告,寨卡病毒在美洲地区预计会感染多达400万人,其中多数感染者可能没有症状。
但是,埃博拉病毒与寨卡病毒无论是传播途径还是致命性上都有很大差异:埃博拉病毒通过与患者接触传染,而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死亡率很高,但寨卡热患者的症状比较温和。
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两名学者近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应对寨卡病毒不需要像抗击埃博拉那样调动大量医疗工作者、在疫区设立多个治疗中心、追查与患者接触过的人士或派专门团队安全处理尸体。现在国际社会急需做的是为公众提供合适的健康建议,同时在与寨卡病毒有关的领域展开深入研究,真正了解在巴西以及其他受影响地区到底发生了什么,包括这一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的关系、如何更高效和准确地诊断病毒感染、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手段灭蚊。
科学家在非洲地区发现寨卡病毒已有70年,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够。比如,即便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巴西新生儿小头症病例增多可能与寨卡病毒存在关联,但科学界至今还没能通过研究确立两者的关系。
英国诺丁汉大学分子病毒学教授乔纳森·鲍尔说,直到我们真正了解寨卡病毒在这次和以往的疫情中具有怎样的传播规律前,“都很难准确预测这一病毒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庆幸的是,目前全球在这方面的科研交流与合作正迅速展开。牛津大学教授特鲁迪·朗介绍说,国际专家和受疫情影响国家的科研人员正通过该大学下设的“全球健康网络”等平台来共享寨卡病毒研究的资源,这种国际合作有助帮助巴西等国研究人员学习如何诊断这种病毒引起的感染,并测试潜在的治疗方法。
美国与巴西已同意在寨卡疫苗研发上加强合作。但目前一个现实是,针对这种病毒的疫苗和治疗药物研发还需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投入临床使用,因此,短期内最好的选择可能还是通过灭蚊来减少病毒传播。
牛津大学数学生物学教授迈克尔·邦斯尔说,在应对寨卡病毒传播的过程中,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毒载体——伊蚊非常关键。
传统的灭蚊方式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这方面仍然离不开科研的力量。英国牛津昆虫技术公司去年利用基因技术,成功使巴西皮拉西卡巴市一个城区内蚊子幼虫数量减少了82%。该技术培养出的转基因雄性蚊子在与目标区域中的雌性蚊子交配后,生出的幼虫会早亡,最终实现灭蚊的目标。
不管是研究寨卡病毒的作用机理、开发相关药物还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控制病毒传播载体数量,都显示了科研的巨大作用。
正如朗所说,抗击埃博拉疫情时,科研领域的反应实在太慢,落后于医疗领域的人道主义行动,因此人们在处理新发疫情时,有必要将科研放在全球反应措施中的突出位置。只有这么做,人们才能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机制,并评估包括治疗药物和疫苗在内的防控策略,从而控制疫情给公共健康带来的冲击。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寨卡#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