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DNA之父:在中国建“生命科学界亚投行”

2017-03-30 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

DNA

  3月29日下午,DNA之父、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走进了北京华尔道夫酒店二楼的会议室。在笔挺的灰底暗白格西装的衬托下,已经89岁的沃森显得很精神。进门前,他主动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握手。 这是沃森第四次来到中国,带着一个新的身份——乐土科学总顾问,来推动成立以他命名的“沃森生命科学中心”,选址深圳

 

3月29日下午,DNA之父、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走进了北京华尔道夫酒店二楼的会议室。在笔挺的灰底暗白格西装的衬托下,已经89岁的沃森显得很精神。进门前,他主动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握手。

这是沃森第四次来到中国,带着一个新的身份——乐土科学总顾问,来推动成立以他命名的“沃森生命科学中心”,选址深圳。在创办科研机构上,沃森并不是生手,他曾将濒临倒闭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扶持成世界“分子生物学摇篮”。据了解,沃森将参与“沃森生命科学中心”的设计和人才引进。

在和中国数家媒体的交流中,这位曾和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一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著名美国科学家表示,他现在最大也是唯一的科学兴趣是治愈癌症。

“这次前来中国是成立一个新的科研机构,着重研究癌症。我想要成为这个新机构的一部分,这样我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沃森幽默地说:“现在,我在美国没有什么影响力。”

他透露,远赴中国建立“沃森生命科学中心”,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觉得“在美国,癌症几乎成为了摇钱树,每个人都想借此赚钱”。

“当你只想着赚钱时,就很难改变。我认为,美国的医药学家和钱捆绑得太紧。但更好的应该是一个医生想着如何治愈患者,而不是只想着赚钱。”沃森说,中国正在上升,是研究癌症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癌症治疗更加便宜,少一些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让病人少一些痛苦。

在沃森年幼时,他亲眼目睹叔叔因为癌症而去世。几周前,他儿子好朋友的妻子也因患癌而逝世,留下年轻的孩子。“癌症是一件如此糟糕的事,而全世界的人在遭受癌症带来的痛苦,无人能幸免。”沃森说。

此外,在转基因问题上,沃森认为,转基因食物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我认为对转基因食物的反对是不理性的,因为我没有看到过一例转基因食物致癌的例子。”沃森说。

今年4月6日是沃森90岁生日,3月29日,中国学者提前为沃森庆生。右侧为沃森妻子 Elizabeth,凑巧的是,两人3月28日抵达北京时,适逢两人49周年结婚纪念日。

沃森:15岁上大学,25岁发现DNA双螺旋,34岁获诺奖

1953年,年仅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在《自然》杂志发表仅1000余字的论文,那略显单薄的一页报告却解开了人类遗传学的秘密——DNA双螺旋结构,同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三大科学发现。要知道,在此之前,人们还没有确信是DNA掌握着遗传的密码。

谈及这项让他赢得科学界赞誉的发现,沃森谦虚地表示,“我们很幸运,因为它对我们来说没有那么难”。他还开玩笑说,自己很庆幸没有出生在这个时代,不然“DNA结构已经破解,没有简单的工作留给我做了”。

因聪慧过人,沃森在15岁时就开始就读芝加哥大学,后来由痴迷于观鸟转移到对DNA的兴趣上。

“15岁我上了大学,如果我18岁才上大学,会赶不上发现DNA结构。我认为,如果想成功,需要快速地行动。不要一个人在街上散步,而应该尽可能走得快,这样你会有更多机会。”沃森结合自身经历劝诫说。

1962年,年仅34岁的沃森与弗朗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一起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另一位为DNA结构的发现提供重要X射线衍射照片的英国女科学家罗莎琳·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因已去世而与诺奖失之交臂。

沃森搭上晚年科学信誉,要打造“生命科学界的亚投行”

据了解,“沃森生命科学中心”的研究方向是基于基因组的癌症精准医疗。而沃森曾担任“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首任负责人。

谈及为何沃森要到中国成立以自己命名的研究机构时,组织沃森此次中国行,也是促成“沃森生命科学中心”的深圳乐土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新元说,“老先生愿意出山,打动沃森心弦的是中国崛起的背景”,以及乐土投资集团在美国硅谷投资了数个医疗项目,希望“搬回”中国的这一契机。(乐土投资集团是一家位于美国加州的风险投资机构,董事长为刘如银。)

“他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他有非常强大的号召力。沃森希望把他最后几年的科学信誉放到中国来,和中国的发展一道前行。”傅新元说。

在傅新元的展望中,“沃森生命科学中心”是中国科学家主导创立研究所的3.0版本,需要和国际接轨。他希望将“沃森生命科学中心”打造成“生命科学界的亚投行”,邀请亚太乃至全球其他地区的科学家一起共事。

澎湃新闻问了问沃森,中国是不是对国外学者具有吸引力,以及,曾经公开拍卖过诺贝尔奖牌的沃森是怎么看诺贝尔奖的。

以下是实录: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中国对国外学者赴中国做科研的吸引力如何,比如在经费上?

沃森:对,当然是有吸引力的。但是,除非更多西方人从5岁开始学习中文,不然这将是很困难的。尤其对英文是母语的人来说,因为全世界都会说英语。我认为,中国地大人多,并不需要外国人。相比之下,英国那么小的国家,如果不是不断地召集外国资源的话,人口是不够的。

我认为中国需要的是给最攻坚的科学研究创造更多的空间,而这最好独立于大学。这些实验室可以与大学有联系,或者隶属于某大学。但是这些实验室的首要任务是科研而并非教书。例如麻省理工内部就有一些实验室,资金和大学本身是分开的,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超过100年了,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基因研究,近期才开始试着扩展研究领域。但是几十年前,基因在生物界就像核在物理界的地位一般。原子的天性是物理的核心,而染色体是生命的核心,因此我们当时是最中心的科目。

澎湃新闻:中国人对诺奖很疯狂,作为年仅34岁时就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您个人是怎么看待这个奖项的?我了解到,您在2014年公开拍卖过诺贝尔奖牌。(注:俄罗斯商人以475.7万美元拍下,并仍将奖牌归于沃森。)

沃森:诺贝尔奖在当下的问题是,奖项远远赶不上当前的实验项目。在诺贝尔刚刚出现的时候,科研项目也少很多,因此所有好的科研都得到了认可。而现在很多很好的科研项目却得不到诺贝尔的认可,对此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俄罗斯的一个奖项也会颁发奖金给科学家们,比起诺贝尔奖更多,有几百万美元,颁给重要的科学突破。我很想获得一个,但是我想我不会的。可能在我治愈癌症之后吧。

我对得奖并不感兴趣,我在乎的是如何做值得获奖的科研工作,如何创造一个环境,让最聪明的人做最值得做的研究。所以,我觉得你必须有一些机构专门钻研几个特定问题。比如,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剑桥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单这个实验室就赢得了20个诺贝尔奖,因为它们专注的领域是正确的,是研究那些生物分子的3D结构。从一些角度来讲,这也是一个化学实验室。保罗·艾伦(注:他与比尔·盖茨一起创立了微软公司的前身)正在建立自己在微软内部的研究机构,以及在西雅图的艾伦大脑科学研究所。我相信他们都将非常成功。中国需要一些为特定研究领域而创立的研究所。中国需要认出当下面临的挑战,并且搭建起能应对这些挑战的机构。(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39532, encodeId=ff7814395328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d52689512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命科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8951, encryptionId=3d52689512b, topicName=生命科学)],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aLGWoFXAyMbIu3qymFOyheQLjPSX3OUs5GmkyBlcCOwTPIeq3why9NGibxxUqYo6hcx8qZLHZFgNPnBK1yzWeOFpyg2OnWOt0/0, createdBy=fa4716, createdName=zhouqu_8, createdTime=Sat Apr 01 03:43:00 CST 2017, time=2017-04-01,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Science:测序需警惕!你可能检测到了“假突变”

你可能检测到了一个“假突变”!2月17日,科学家们在Science上表示,在DNA样本中检测到的的一些序列突变实际上可能是样本处理过程中遭受损伤所造成,诱导损伤引发的突变占据了大多数的低频及中频突变。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被广泛使用的测序数据集中也存在着DNA损伤的印迹,包括***基因组计划数据集(1000 Genomes Project )和Atlas癌症基因计划数据集(The Cancer Ge

2017年3月3日Science期刊精华

图片来自Science期刊。 2017年3月6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3月3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 1.Science:重大突破!利用喷泉码让DNA高效地存储数据 doi:10.1126/science.aaj203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基因组中心的两名研究人员证

全新报告!“掌上测序仪”为何越来越吸金?

手持式DNA阅读器具有便携、轻巧等特点,在即时分子诊断中备受青睐。根据最新报告,在未来10年,手持式DNA阅读器的全球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可观,这主要是因为神经退行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以及刑事案件对这种设备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Nature:3D图像首次揭示细胞中DNA的折叠特征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首次通过模拟哺乳动物单个细胞基因组的物理结构,给我们展示了关于DNA在细胞中包装的独特视角。通过这项新的技术,科学家们能够理解细胞中染色体的组合方式,以及决定细胞活化或者不活化的分子基础。目前该技术仅仅在小鼠的细胞上进行了试验,不过它能够清楚地帮助我们理解动物生长发育的

Science:正常干细胞分裂复制错误和体细胞突变才是导致癌症的真正原因?

癌症的发生是因为正常细胞中积累了基因突变,尤其是被称为癌症驱动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胞可以无限地增殖,引起组织器官变异及功能丧失。造成癌细胞中的基因突变的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环境影响或者DNA复制出错引入。其中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癌症的发生已被大量研究发现并证明,这也为癌症初级预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另一方面,遗传导致的癌症也很常见,患者往往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病史。

Nat Genet:阐明基因互作模式或可帮助预测个体患病风险

近日,来自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数千个相关的酵母细胞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当很多基因都能够调节单一特征时,其通常会在一个大型的网络中共同协调发挥作用,理解这些基因的作用模式或许就能够帮助有效预测个体机体的遗传组成如何影响机体的特征表现,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