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青少年口腔疣状黄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20-05-08 林琳 段宁 王翔 口腔疾病防治

1971年Shafer首次报导了15例发生在口腔黏膜的罕见良性疣状病变,并将其命名为疣状黄瘤。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疣状黄瘤定义为显微镜下表现类似于口腔鳞状细胞癌和口腔疣状癌的良性病变。口腔黏膜常

1971年Shafer首次报导了15例发生在口腔黏膜的罕见良性疣状病变,并将其命名为疣状黄瘤。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疣状黄瘤定义为显微镜下表现类似于口腔鳞状细胞癌和口腔疣状癌的良性病变。口腔黏膜常见的发生部位包括:牙龈、硬腭等咀嚼黏膜,其次可见于颊、舌、唇、口底等非角化黏膜;口腔外常见的发生部位包括:外阴、阴囊、腹股沟、颈部、肢体、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处。病变直径一般<2 cm,但最大者可达4 cm,多数为孤立性损害,少见多发,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现就笔者所在科室2018年3月收治的1例青少年口腔疣状黄瘤的临床资料,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男,17岁,2018年3月因左上后牙区牙龈肿物3周来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就诊,无明显自觉不适,无消长史,曾经抗炎治疗两周无明显效果。既往体健,否认相关系统性疾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临床检查见26腭侧牙龈一处直径8mm孤立性肿物,界清,中央稍凹陷,表面颗粒状,充血发红,无糜烂,周缘增生卷曲,略隆起,无压痛,质软,25、26、27牙体未见明显龋坏,温度测试反应正常,叩诊(-),无松动(图1a)。切取病损典型处活检,病理结果示:26腭侧病灶黏膜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伴结缔组织乳头内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考虑为疣状黄瘤(图1b和图1c)。患者住院行“腭部肿物切除术”,术中未见腭骨骨质破坏,手术一并切除腭骨骨膜,未对腭骨水平板做特殊处理。追踪半年未见复发(图1d)。

 1588726685356671.png

图1 疣状黄瘤临床和病理照片。a:26腭侧牙龈见一处直径约8mm孤立性肿物,牙体未见明显龋坏;b和c:HE染色后200倍(b)和400倍显微镜下(c)可见结缔组织乳头内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胞浆富含脂质,细胞核小、固缩深染(箭头所示);d:术后半年复查,口内黏膜愈合良好,未见复发

2.讨论

2.1病因和发病机制

疣状黄瘤具体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推测其与局部炎症、免疫因素、病毒感染等相关。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疣状黄瘤的主要致病机理是由于局部的炎症或创伤导致上皮组织破坏,释放脂质,结缔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变为泡沫状,常见的局部刺激因素包括有牙周病、机械创伤、吸烟、饮酒、药物和活动义齿等。也有学者认为,免疫因素在疣状黄瘤的发生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与正常组织相比,疣状黄瘤中T淋巴细胞数目增多,朗格汉斯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且有文献报道疣状黄瘤易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移植物抗宿主病、扁平苔藓、寻常型天疱疮、盘状红斑狼疮、银屑病等伴发。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疣状黄瘤的发生可能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或EB病毒感染相关。

2.2流行病学

据文献报道,疣状黄瘤发生率约为0.025%~0.094%,无明显性别差异。Tamiolakis等报道的疣状黄瘤共计429例,其中最大年龄89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51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4∶1,男性平均发病年龄47.6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5.8岁。在50岁以下人群,男女发病率为2.1∶1,而在50岁以上人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基本接近1∶1,不同地区之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2.3临床表现

口腔疣状黄瘤通常发生于健康人群,也可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发,绝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血、尿、便常规、血脂、血糖、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胸片正常。组织形态学上,病损常表现为单个的丘疹或斑块,边界清晰,外观粗糙,突出于黏膜表面,呈疣状或乳头状增生,也可呈扁平状,疣状增生较为常见,而乳头状增生常被误诊为乳头状瘤,由于上皮层的厚度不同,表面可表现为红色、淡红色、灰白色、黄色、棕黄色。

2.4组织病理学表现

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疣状黄瘤的确诊目前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其特征为在结缔组织内可见到大量泡沫细胞,又叫黄瘤细胞,是由释放脂质的上皮细胞被结缔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吸收所形成的特征性细胞,是诊断的决定性因素,可以与其他相似病变如黄色瘤、颗粒细胞瘤、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寻常疣等相鉴别。

2.5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疣状黄瘤的关键是排除疣状癌,防止过度治疗。若仅依据临床表现,疣状黄瘤易被误诊为鳞状乳头状瘤、寻常疣、纤维瘤、疣状癌和鳞状细胞癌,诊断时需与这些疾病相鉴别。临床上,大多数鳞状乳头状瘤表现为表面发白、质软、带蒂的圆形病损。寻常疣常表现为突出于黏膜的丘疹,表面过度角化,质硬,边界清楚。疣状癌病损通常较大,质软,外形呈菜花状,生长缓慢。

鳞状细胞癌可表现为突起的外生性浸润性溃疡,也可表现为肿块,质硬,固定不活动。疣状黄瘤还需要与坏死性涎腺化生鉴别,后者特点是火山口样溃疡,深达骨面又不破坏骨组织。虽然目前有文献报道皮肤镜检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疣状黄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但是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2.6治疗

疣状黄瘤治疗为局部切除,预后良好,复发率极低,不恶变,且疣状、乳头状、扁平状疣状黄瘤在预后方面并无明显差别。但复习文献,曾有1例疣状黄瘤术后6年在同一部位发生高分化型鳞状细胞癌的病例报告,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充分注意,对术后患者进行定期追踪随访。

3.小结

在本病例中,患者年龄仅17岁,远低于平均发病年龄,而且临床表现类似于坏死性涎腺化生和鳞状细胞癌,尤其是病损表面颗粒状和周围增生样隆起,易被误诊,通过临床表现不易鉴别,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确诊。由此提示,在临床中遇到青少年的黏膜孤立性肿物,无明显不适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时,需要考虑疣状黄瘤,避免过度治疗。

原始出处:

林琳,段宁,王翔,蒋红柳,王文梅.青少年口腔疣状黄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口腔疾病防治,2019(05):318-32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42078, encodeId=ded41e420780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45ce04585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疣状黄瘤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0458, encryptionId=745ce04585e, topicName=疣状黄瘤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18ac35021401, createdName=bshuang, createdTime=Mon Aug 31 06:37:40 CST 2020, time=2020-08-31, status=1, ipAttribution=)]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