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颈肩疼痛、脖子僵?可能是早期颈椎病

2025-01-03 疼痛康复研究 疼痛康复研究 发表于陕西省

颈型颈椎病是最早期颈椎病,介绍其发病机制、病因、诱因、症状、检查方法和治疗方式,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还提及了预防措施。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具有头、颈、肩背部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

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此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

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即属于此种改变,此型实际上是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也是治疗最为有利的时机。但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成它型,如:

  • 脊髓型颈椎病

  • 神经根型颈椎病

  • 椎动脉型颈椎病

  •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图片

一、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在颈椎退变初期,主要表现为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椎节局部张力降低,进而继发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患者的症状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

椎节的失稳不仅引起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及颈肌防御性痉挛,且同时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侧根袖处的窦椎神经末梢,以致引起颈部症状。

此时大多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等。少数病例可因反射作用而有一过性上肢(或手部)症状,其范围与受累的椎节相一致。

当机体通过调整及代偿作用使颈部建立起新的平衡后,上述症状即逐渐消失。

图片

因此,大多数病例有可能自愈,或仅采取一般措施即可使症状缓解,甚至消失。

对于发病时间较晚的大椎管者,其病理改变多较复杂,除上述病理生理改变外,尚可伴有椎节边缘骨质增生及骨赘形成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

1.颈椎间盘退变

如受到外伤、过重的负荷、年龄的老化等等,引起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变得松弛,颈椎的生理曲线变直,稳定性下降,韧带牵拉变软会导致颈椎间盘退变,进而导致颈型颈椎病。

图片

2.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性损伤

如外力导致肌肉、韧带、关节囊的猛烈收缩或过度的牵拉,可造成损伤。

3.小关节错位

这是颈椎骨与骨之间关系的微小改变,由于长期低头看手机或颈肌劳累等,造成颈部肌肉力量不平衡,导致颈椎小关节移位等,也会引起颈型颈椎病。

诱因

1.外伤因素

在本身颈椎退变、不稳固的基础上,若外伤作用于头颈部,容易诱发颈型颈椎病。

2.年龄因素

年龄越大,其关节、椎体磨损越严重,颈椎也会发生一系列的退行性改变,这是引起颈型颈椎病的重要因素。

青年人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者玩手机,容易导致颈部肌肉劳损,进而引起颈型颈椎病;或者老年人本身骨质不好,患有骨质疏松,受到外伤或者平时不注意,就容易引发颈型颈椎病。

3.生活工作习惯

长期低头工作者或者低头玩手机者,容易导致颈部肌肉劳损情况,从而导致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增高。

4.慢性劳损

如不良睡姿、枕头高度不当、反复落枕者,容易损伤颈部肌肉,久而久之容易引起颈型颈椎病。

三、症状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初期阶段,临床表现有颈肩部疼痛、发僵、运动障碍、头晕、头痛等。

颈肩部疼痛是颈椎病常见症状,多表现为远端放射性刺痛、隐痛、放电样疼痛,疼痛多发生在颈部和肩背部。当出现劳累、受凉、长时间久坐、低头等情况时,疼痛加剧。

发僵是颈椎病的典型症状,多见颈、肩、背僵硬,颈椎病会产生颈椎炎症,炎性会刺激肌肉组织,导致肌肉紧张,引起颈肩背僵硬。

此外,颈椎长期不良姿势会导致颈后方的肌肉痉挛,形成慢性劳损,会加剧脖子发硬的情况。

症状上

以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为典型特点,但既没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根性疼痛”,也没有脊髓型颈椎病的“手脚麻木、感觉减退”;

体征上

有颈部的局部压痛,但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牵拉试验均为阴性(神经根型),且没有肌腱反射亢进或肌张力增高(脊髓型);

影像学上

常可见颈椎曲度消失或变直,椎间隙变窄,小关节松动,但却没有明确的神经根受压(神经根型)或脊髓受压(脊髓型)证据。

图片

四、检查

1.体格检查

触按可出现颈部肌肉有明显的压痛点,触摸发现颈部肌肉有硬结或者僵硬感,椎体不正、偏歪一侧。

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出现呕吐或者突然跌倒现象;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出现肢体麻木或放射痛等等。

2.X线检查

提示有颈椎曲度改变或颈椎反曲情况,或者存在韧带钙化,小关节部位紊乱或者增生现象,可帮助诊断本病。

图片

五、治疗

治疗目标: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本病以保守治疗为主,一般无需手术。

一般治疗

1.休息:停止或者减少长期伏案工作或低头玩手机的习惯,调整好枕头的位置和高度,使之处于舒服状态,不要住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多晒太阳。

2.功能锻炼:症状稍有缓解后可以做一些促进颈椎恢复的功能锻炼,如瑜伽、八段锦、五禽戏、颈椎米字操锻炼。

图片

3.理疗:比如针刺、手法按摩、高频电疗、短波疗法等。减轻椎体周围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减轻颈部疼痛不适。

4.颈椎牵引治疗:目的是”放松”头枕部的肌肉,减轻软组织水肿。但需注意,颈椎牵引存在一定风险,建议前往专业机构治疗。

5.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肌松药等。

六、预防

  • 天冷时可佩带围巾,保护颈部。

  • 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应尽量多间歇性抬头后仰,放松颈部肌肉。

  • 运动时不要过度活动颈椎,活动范围一般以不感到不适为宜。不要盲目相信“痛才有锻炼效果”,须确认自己得到的运动指导足够专业。

  • 步入中年开始,人体骨与关节逐步走向退变,应减少或避免重体力活,减轻脊柱负担。

  • 人的一生平均有1/3的时间用在睡觉上,选择一个舒服好用的枕头非常重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6377, encodeId=8c8622463e72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2ae3e9175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发病机制#</a> <a href='/topic/show?id=144d10e1338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颈型颈椎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7917, encryptionId=a2ae3e9175e, topicName=发病机制), TopicDto(id=107133, encryptionId=144d10e13384, topicName=颈型颈椎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Jan 03 15:10:48 CST 2025, time=2025-01-03,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吴荻教授:原发部位不明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现状及进展

介绍原发部位不明黑色素瘤,包括其疾病特点、诊断挑战、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如手术、靶向和免疫治疗等,强调其少见且诊断复杂。

感染新冠,不仅高烧,反应迟钝,而且大脑“宕机”,原因是它

34 岁张女士新冠阳性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被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脑病,介绍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

一根绳撑师魂!她无法站立,拽着绳子讲课,只因身患重病

朱幼芳患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仍坚持授课,介绍该病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目前缺乏有效阻止病情进展方法。

雄激素性脱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概述雄激素性脱发病因及发病机制,包括毛发生长周期、雄激素水平、受体、遗传、血液流变学和生活习惯等,是多基因疾病,相关研究待深入。

“无处安放”的双腿——解读不宁腿综合征

本文介绍不宁腿综合征,包括定义、分类、发病机制、症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如补充铁剂、用药、非药物治疗等。

痤疮发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文章详细阐述痤疮发病机制,包括皮脂分泌及脂质代谢与炎症(涉及多种通路及因子)、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及微粉刺形成、痤疮丙酸杆菌与免疫炎症反应,最后提出治疗新思路及展望。

致命的吻!接吻就过敏,甚至致命,正值妙龄的她,对男友有这样的三项规定

本文介绍罕见病肥大细胞活化症,包括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患者奎恩因该病对亲吻有严格规定。

“不痛不痒”的皮肤肿物,却是比癌还凶险的罕见病

42 岁赵先生患滑膜肉瘤,介绍肉瘤特点,包括好发人群、部位、与癌区别、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强调小众复杂且破坏性强。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难治性皮肤病,介绍其临床表现,阐述发病机制,包括紫外线、变应原、免疫应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屏障受损等多方面因素,指出分子水平研究及靶向药研发是趋势。

李吉/邓智利/汪犇/聂青联合团队《自然·通讯》:揭示玫瑰痤疮发病新机制

该研究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联合动物及细胞疾病模型揭示了玫瑰痤疮患者皮肤驻留细胞群的异常改变,及成纤维细胞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及调控机制。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