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视角探究肝硬化疾病修饰疗法的前沿进展-MedSci.cn - 梅斯(MedSci)
Baidu
map

APASL 热点 | 多元视角探究肝硬化疾病修饰疗法的前沿进展

2025-04-02 肝胆相照平台 肝胆相照平台

第 34 届 APASL 年会聚焦肝硬化疗法,研究显示替诺福韦联合白蛋白对 HBV 相关 ACLF 患者有益,白蛋白治疗肝硬化伴多种并发症具经济性,还有评估肝硬化的新指标。

2025年3月26日-30日,备受瞩目的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在北京隆重举行,吸引了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专家学者。

本次会议涵盖议题广泛,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细胞癌等,为全球肝病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期“药明白”栏目特邀南月敏教授和王荣琦教授,对肝硬化疾病修饰疗法的前沿进展进行分享并点评。

01 HBV相关ACLF的抗病毒治疗

来自孟加拉国的Salimur Rahman教授团队的最新对照研究[1]被收入大会摘要。研究共纳入30名HBV相关ACLF成人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替诺福韦单药治疗,另一组接受替诺福韦联合7天白蛋白输注治疗,随访至少3个月。

图片1.png

图1 大会摘要

• 结果显示

1. 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HBV DNA均低于检测下限。

2. 第90天时,共24名(80%)患者存活,其中替诺福韦联合白蛋白组有14名(58.33%),替诺福韦单药组有10名(41.66%)(P<0.05)。

3. 在第三次随访时,替诺福韦单药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MELD评分及CTP评分均显著高于替诺福韦联合白蛋白组(P<0.05)。

图片

图2 第90天时两组间HBV相关ACLF患者的存活比率对比图

• 研究表明:

1. 在HBV相关ACLF患者中使用替诺福韦联合白蛋白的生存获益明显优于替诺福韦单药;

2. 联合使用白蛋白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CTP评分及MELD评分。

02 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的长期管理

来自澳大利亚的Siddharth Sood教授团队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被收入本次大会纸质摘要。这是在意大利以外、最大规模的、关于肝硬化患者长期输注白蛋白的、真实世界队列研究[2]。101名患者在6个月内共接受了1,619次白蛋白输注(中位输注次数为18次/人)。23名(22.7%)患者输注白蛋白的时间少于6个月。

图片3.png

图3 纸质摘要

• 结果显示:

1. 93.1%的患者在基线时伴有腹水,其中75名患者(74.3%)为中、重度腹水。

2. 与临床试验不同,本研究对象代表了真实世界中的患者群体,患者普遍存在合并症和饮酒史,14.9%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32.7%合并糖尿病、37.6%在基线时有饮酒史。但多数患者对白蛋白耐受性良好,且因临床获益(如腹腔穿刺次数降低)而继续接受治疗。

3. 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由基线时的30g/L升至6个月时的35g/L。

图片4.png

图4 治疗6个月后与基线时的肝功能指标对比

4. 腹腔穿刺次数减少(其中42.6%的患者仍需接受至少1次腹腔穿刺):

• 治疗前6个月的中位穿刺次数:1次(IQR 0-3.5);

• 治疗6个月后的中位穿刺次数:0次(IQR 0-2.5)。

5. 患者结局:

• 16 名(15.8%)患者死亡;

• 5 名(4.95%)接受TIPS;

• 5 名(4.95%)接受肝移植。

6. 长期输注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安全性:在超过1600次输注中仅观察到2例(0.12%)轻微不良事件。

03 肝硬化合并HRS/SBP的治疗

白蛋白是一种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合并HRS/SBP患者的有效药物。尽管国内指南推荐输注白蛋白治疗此类患者,但因成本原因其使用仍然受限,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在本次大会中,徐小元教授团队及杨柳团队分别在3月28日及3月29日分享了其最新发表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探究了中国城镇人口使用白蛋白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RS/SBP的成本效果。

使用决策树模型,通过文献检索获取临床疗效数据和效用数据,通过公开信息获得成本数据,意愿支付阈值为3倍人均GDP(38,223 USD/QALY)。

在中国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RS患者中[3],比较白蛋白联合血管活性药物和单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成本效果,通过模型计算获得ICER为18,962 USD/QALY,显著低于意愿支付阈值。

图片5.png

图5 肝硬化合并HRS摘要的口头报告

在中国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4],比较白蛋白联合抗生素和单用抗生素的成本效果,通过模型计算出ICER为13,598 USD/QALY,显著低于意愿支付阈值。

图片6.png

图6 肝硬化合并SBP摘要的口头报告

这两项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城镇区域,使用白蛋白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RS/SBP具有经济性。

04 评估乙肝相关肝硬化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有效指标

有效白蛋白浓度是近年来肝病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谢雯教授团队发表的基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来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功能的最新研究,被纳入本次大会摘要[5]

研究采用了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自旋标记脂肪酸(16-羟硬脂酸,16-DSA)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特性。共纳入6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和6名健康对照者。

图片7.png

图7 利用EPR检测16-DSA探针与白蛋白的结合情况间接反映白蛋白的功能

 结果显示:

1.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肝硬化患者自由成分占比显著更高(P=0.004)。

2. 肝硬化患者的h-1/h0值也显著升高(P=0.004)。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肝硬化患者体内的白蛋白不仅数量减少,其功能也下降。

图片8.png

图8 大会摘要

• 研究表明:

1.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功能显著降低。

2. EPR波谱法是一种相对简便且有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方法,可能有助于评估乙肝相关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甚至预测其预后。

3. 但该研究结果仍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专家简评

作为全球肝病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APASL一直持续为医学界带来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本次会议中,多位专家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肝硬化疾病修正疗法的最新进展。

大会揭示了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联合白蛋白输注可显著提升HBV相关ACLF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肝功能。同时大会还关注了在真实世界中,长期输注白蛋白为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患者带来的获益。两项药物经济学研究也证明了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合并HRS/SBP具有较好的成本效益,为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另外,中国学者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揭示了肝硬化患者体内有效白蛋白的变化,为肝硬化预后评估提供了新视角。

这些发现为肝硬化精准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患者预后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APASL 2025在北京圆满落幕,期待明年相聚伊斯坦布尔,在第35届APASL大会中再续精彩交流。

【参考文献】

[1] Sharker Mohammad Shahadat et al. APASL 2025. Abstract OP0066.

[2] Siddharth Sood et al. APASL 2025. Abstract PP0928.

[3] Xiaoyuan XU et al. APASL 2025. Abstract OP0117.

[4] Liu YANG et al. APASL 2025. Abstract OP0148.

[5] LI Meng Qi et al. APASL 2025. Abstract EP058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8938, encodeId=40a922589384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b65813029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硬化#</a> <a href='/topic/show?id=bdfe1164500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APASL 2025#</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6450, encryptionId=bdfe1164500a, topicName=APASL 2025), TopicDto(id=81302, encryptionId=cb65813029a, topicName=肝硬化)],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Apr 03 11:52:15 CST 2025, time=2025-04-03,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学术盘点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诊疗进展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PSC和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结肠粘膜中T辅助细胞Th-17和IL-17/干扰素-γ产生CD4+ T细胞群水平显著升高,这可能与这些淋巴细胞归巢到肝脏有关。

抗生素无效的发热:沉默的瓣膜上潜伏着怎样的杀机?

本文为一 24 岁男性病例,因反复发热伴乏力入院,有吸毒及乙肝病史。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多种病症,经治疗症状好转出院。病例分析阐述诊断思路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知识。

千万级中国人体检数据解读 2023: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检出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

对千万级中国人体检数据研究发现,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标化检出率分别为 2.2% 和 0.6%,男性高于女性,检出率随年龄增长上升,且东中部高于西部。

European Radiology:应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临床上,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的一种棘手并发症。因此,对肝硬化患者而言,预测并早期预防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至关重要。

Nature Medicine:巨噬细胞疗法:肝硬化治疗的全新突破

在肝病治疗领域,新疗法的开发迫在眉睫。该研究通过创新性的细胞疗法尝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同时也为医学界揭示了巨噬细胞在肝修复和抗纤维化过程中的潜力。

述评|贾继东/牛俊奇:开拓创新、协同攻关,助力人血白蛋白的迭代研发及临床研究

人血白蛋白(HSA)在血浆中含量丰富,功能多样,广泛应用于临床多个领域,尤其在肝病治疗方面。

eGastroenterology:牙周病与肝硬化:现状与未来展望

该综述系统梳理了牙周病在慢性肝病的流行病学证据及其分子机制,为肝病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消化性溃疡出血对肝硬化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结局的影响

肝硬化常见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是急性消化道出血,出血来源包括食管胃静脉曲张与消化性溃疡。研究纳入 1535 例患者,发现消化性溃疡出血对肝硬化患者临床结局影响与静脉曲张出血相近,应重视综合管理。

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发生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本文旨在系统阐述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变化机制及其临床提示意义,为临床医师对该类患者合理化诊治提供诊疗思路参考。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