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后,由于不当因素或采血管原因,标本发生溶血,这会对很多生化检测项目产生干扰,但是人类红细胞中几乎不含CK,为什么溶血后CK会测值偏高呢?本期推送内容,通过反应曲线和检测原理,探讨溶血对CK的影响机制。如感兴趣,关注上方“检验科”,后期会推送一系列异常反应曲线。
先看一组CK在日立008as上的反应曲线:
图1 CK 校准品反应曲线
图2 CK溶血标本反应曲线
通过观察两组反应曲线,我们是否有以下疑问:
-
标本+R1试剂(反应5min),如上图测光点1-19,校准品吸光度没有上升,而溶血标本明显有反应发生,这是什么原因?
-
通过反应曲线,可以确认CK检测采用的是速率法A(不明白可以参考历史信息:反应曲线解析之速率法),加入R2试剂后,启动反应,有测光区域(27点-38点),为什么标本+R1试剂也有测光区域(12点-18点)?
为了更好的解释以上问题,我们先看下CK检测的原理(试剂说明书)
简单分析下检测原理:
第一步反应,肌磷酸和ADP为试剂成分,血清中CK催化底物,生产ATP
第二步反应,葡萄糖和HK为试剂成分,HK催化下,生产葡萄糖-6-磷酸
第三步反应,NADH+和G-6-PDH为试剂成分,G-6-PDH催化下,生产NADPH
CK活性越高,生产ATP的速度越快,进而引起后续反应,最终生产NADPH的速度越快,通过测定NADPH的生成速度,得到标本中CK的活性。
对于整个反应过程,ATP是最关键的中间成分,可以引起第二步和第三步反应,调研资料得知,标本溶血后,红细胞中的腺苷酸激酶(AK)释放到标本中,AK是使ADP和ATP之间相互转化的酶,由于试剂中含有ADP,于是额外产生了ATP,故会造成结果偏高。另外溶血后红细胞内代谢产生少量ATP也会释放到血清中,对结果造成干扰。
对于上述的2个疑问,我们做如下解释:
-
溶血样本+R1试剂,发生干扰反应,主要是因为红细胞内含有的AK释放到血清中,进而产生ATP,引起后续反应。查看试剂主要组成成分,其中R1试剂,如果有腺苷酸激酶(AK)存在,则会引起最终反应,进而验证了推论。
-
加入R2试剂启动反应后的反应速度包含两部分:溶血引起的干扰反应速度+血清中CK催化反应引起的反应速度,同时选择在样本+R1试剂时测光(12点-18点),最终计算时,会减去溶血引起的干扰反应速度(S+R1过程),得到正确结果。
最后说明下,如果您选择的试剂,不能排除溶血干扰(试剂厂家问题),那么溶血标本的反应曲线,有可能在标本+R1试剂反应阶段,吸光度并无上升,就不能通过两个测光区域减少干扰。
溶血对CK测定的干扰,在CK低浓度(活性)时,对结果干扰较大,高浓度影响一般较小。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各位同行多提意见。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不错。学习了。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