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变局中的中国医疗?**大咖们这么说……

2019-04-16 祁瑶 健康界

看诊、科研、出席学术会……刘士远教授总是特别忙,但时间还是不够用。多年一线工作经验让他深刻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些是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而对科技前沿的关注,也让他迅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良方——医疗AI。“如果AI能把重复性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都做了,我就可以集中精力更多参与疑难病例的临床多学科讨论,看更多的病人,也能更好体现出我的价值。”刘士远教授如是说。今天,推动医疗AI应用为医

看诊、科研、出席学术会……刘士远教授总是特别忙,但时间还是不够用。

多年一线工作经验让他深刻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些是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而对科技前沿的关注,也让他迅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良方——医疗AI。

“如果AI能把重复性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都做了,我就可以集中精力更多参与疑难病例的临床多学科讨论,看更多的病人,也能更好体现出我的价值。”刘士远教授如是说。

今天,推动医疗AI应用为医生减负,已经成为全球医界之共识。但对中国而言,在新医改大势下,加速推进医疗AI的应用,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

目前,中国医疗AI领域有哪些最新动态和趋势?医界人士对医疗AI的应用怎么看?近日,代表产学研用不同方向的四位业内大咖: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科主任刘士远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主任委员万遂人教授、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陈胜裕先生、飞利浦中国影像研究院院长周振宇博士,与健康界一同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医疗机构亟需AI来解困

人满为患、耗时费力,几乎每个在大医院就诊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特别是做影像类检查,做磁共振要等两个月,CT要等一个月,这些都是平常事儿。

患者不满意,但医生更委屈,每天连续不停地读片,眼睛用坏了不说,还可能造成漏诊,引发医疗纠纷。医患之间的矛盾也由此而产生。

这就是中国三甲医院的现状。如何缓解这一矛盾呢?

在刘士远教授看来,应用医疗AI正是解决医患双方痛点的好方法。“AI可以替代我们一部分工作,原来单位时间可以做一百份工作,有了AI就可以做两百份,患者预约时间也可能从两个月缩短到一个月;医生读片的速度提高了,写报告更快了,还能避免漏诊造成的医疗隐患。”

与此同时,医疗AI对于中国基层医疗现状的改变更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医疗AI可以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地区,让原来基层单位不能发现的病变被发现,原来缺医生的地区通过AI来补充,原来诊断准确率只有60%的,可以提高到80%。中国医疗机构最大的比例是区级以下医院和县级单位,因此这个潜力是巨大的。” 刘士远教授说。

对此,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主任委员万遂人教授也表示认同,“应用医疗AI在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都有开拓性的意义。”他进一步解释,“比如幼儿骨龄检测,一个成熟的医生一天工作八小时或者十小时,只能检测150张片子,但如果用人工智能检测,1秒一个片子,给出非常精准的结果,一个小时可以读3600张片子。如果三甲医院应用人工智能产品,专家的利用率就更高了……另外,很多县级医院虽然有影像设备,但没有医生读片子。如果人工智能下沉到县区医院,三甲医院医生的经验结合人工智能的技术读片子,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就会大大提高,这是了不得的大事情。”

对于医疗AI的无限前景,专家已有共识,特别是在当今中国,应用医疗AI将有助于提升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以及分级诊疗政策的实现,甚至对中国医疗行业整体生态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技巨头AI布局已成型

“在美国电影中,美国队长只要穿上铠甲,他的能力就能增加十倍甚至百倍。 AI的应用也一样,它能够让医生能力成倍地提升,服务对象也能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提升。”刘士远教授曾这样描述他想象中未来医生的工作场景。

但这已不再仅仅是想象。

据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陈胜裕介绍,在飞利浦经典产品——人工智能星云平台上已经有100多个软件,全面涉及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和科研等各个方面。比如,飞利浦肺结节筛查软件就不仅能够自动做定量定性的分析,还能自动提取结构化报告。此外,飞利浦更推出了专用的医学人工智能平台——IntelliSpace Discovery(ISD)星云探索平台。

人工智能的大势不可抵挡。作为引领行业的医疗科技巨头,飞利浦显然已经做好应对。

陈胜裕透露,过去三年,飞利浦已经转型为一家健康科技企业,志在通过产品及解决方案,以及数据信息的串联,提供以人为中心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关护。“我们每年投入将近18亿欧元做研发,60%用于软件开发,以打造这样一个健康关护全程的服务。”

具体来讲,针对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 飞利浦已按照不同的临床路径和场景,把几大业务板块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串联起来,包括建立各种不同的数据库,搜集数据,利用AI去分析相关数据和针对每一个疾病场景进行开发。其战略的重点就是以人为中心、以疾病为导向、利用AI和数字化技术,把相关产品、病人的信息和医生的诊断信息整合到一起,围绕每一个人从院前、院中到院后的不同场景进行开发。

同时,面对业内竞争者,飞利浦也已做好了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飞利浦AI产品的开发,是围绕着全生命周期和人会碰到的各种情况和场景进行的。因此,与其他公司最大不同是:飞利浦提供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的关护,将全程会发生的信息和数据,从院前、院中到院后连接起来。”陈胜裕对健康界表示。

针对中国的具体政策和环境,飞利浦对研发以及不同的解决方案更进行了完全本地化的调整。“为满足中国患者、医疗机构以及合作伙伴的需求,我们打造了十大解决方案、专注于多个重要的健康和疾病领域,包括双中心——胸痛和卒中中心;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呼吸和睡眠;危急重症等几大方面。”陈胜裕介绍道。

显然,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以及中国新医改加速推进的大潮下,作为医疗科技巨头的飞利浦已经蓄势待发。

打破壁垒成中国医疗腾飞之路

医疗行业的困境亟需AI来破局,医疗科技企业也已蓄势待发。但医疗AI要落地应用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其中之一就是行业标准的建立。

刘士远教授认为,行业标准的制定,会有一些共性的原则,比如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标准。但每个单病种又有它的特殊性,在诊断影像的识别、标注和数据库建设要求上,也相应地都会有各自的特殊性。“医学影像数据库建设会进行标准落地,这需要在通用标准基础上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细化。”

正在参与医疗AI标准制定的万遂人教授表示,中国医学人工智能的标准制定工作刚刚启动,但这是巨大的、开拓性的工作,需要通过时间的推演、积累,逐渐把标准做齐。

“实际上标准是很具体的,它不可能是一本标准,比如一部巨着把所有标准囊括进去,而应该是有大系统的标准,也有小系统、专科专病种甚至一种影像的标准,都需要非常具体。”但大家不必焦虑,万教授认为,“标准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做,今天没有,但明天会有,后天会更多。”

调研发现,行业目前也存在其他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刘士远教授补充道,“比如医生缺少AI的知识,缺少AI合作的切入点;公司缺少来自医生的指导,缺少横向科研合作;研发人员缺乏数据;对于医学影像AI,在上下游各个环节,信息来源比较多,比较杂,缺少权威的认识和统一。”

但这一切正朝好的方向在发展。最近,行业内就频频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以飞利浦为例。飞利浦近期就推出了星云探索平台——IntelliSpace Discovery(ISD),作为主要应用于临床科研的人工智能平台,ISD为医生提供科研的应用程序和工具,帮助他们更便捷地整合自有算法及第三方临床科研应用,并将应用程序无缝融入临床和科研流程,以支持其进行研究和临床决策。据飞利浦中国影像研究院院长周振宇博士介绍,这一平台的推出正是致力于打破壁垒,促进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合作创新,为各方提供标准化的医学人工智能服务。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类似于苹果商店的平台,让所有人在上面提出自己的临床需求,并且把功能实体化。”周振宇说,目前,飞利浦已与包括科隆大学、中山大学、北大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在内的多家顶级医疗机构在ISD 平台上开展了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合作。

同时,飞利浦也力图将影像、人工智能和数字病理的解决方案在星云平台上进行标准化,将指南,特别是资深影像医生的经验植入到ISD平台的功能中。这也将为应用者后续研发,以及科研成果的落地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飞利浦与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科技公司亦在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飞利浦与腾讯已开展专病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挖掘人工智能在专病领域的突破;同时,飞利浦也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战略协议,以期在个人健康、互联关护、介入治疗和精准影像等四大领域,携手共进。

周振宇博士透露,飞利浦仅与阿里健康的合作就包括慢病管理、双中心医药同步、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国内顶级100智慧医院和挖掘体检中心的潜力,以及小型医疗器械,特别是互联关护等多个领域。

医疗科技巨头在医疗行业多年的积累,结合互联网巨头在C端的强大优势,其对整个行业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对此,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陈胜裕表示,“其实不管是从AI,还是从健康和科技角度来说,没有单独一家公司可以做所有事情,我们希望集合国内重要生态体系的大咖、重量级的公司,以及不同的联盟、学会共同合作,打造一个健康科技的生态体系。”

打破壁垒,携手共进,已经成为业界先行者之间的默契和共识。而随着医疗人工智能落地问题的逐步突破和解决,中国医疗行业也必将在医疗AI的强大助力下,迎来划时代的腾飞和巨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22813, encodeId=cf951e228136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5a821e42a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中国医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1742, encryptionId=95a821e42a1, topicName=中国医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62f33313955, createdName=charleshjw, createdTime=Tue Jul 02 22:54:00 CST 2019, time=2019-07-02,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AI企业谈中国医疗很大问题:不是“大数据”,是“数据大”

“目前中国医疗最大的问题是‘数据大’,而不是‘大数据’。”商汤科技总裁张文在10月26日于上海举办的2018科创领袖论坛上表示。“大数据”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目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大热”领域包括安防、娱乐、医疗等,但张文表示,人工智能改变医疗各方面没有那么乐观,这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去开发的产业。由于数据非常杂

盘点中国医疗 “独角兽” 或驶入IPO快车道

A股将采取哪些手段拥抱独角兽?哪些独角兽将驶入IPO快车道?本文将一一作答。

“医生办医”将撑起中国医疗半边天!

长期以来,中国医生大多“窝”在体制内,社会办医的市场也大多被莆系抢占,这种局面正在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社会办医、鼓励医生创业、流动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医生办医潮正在涌来!医生们纷纷创办医生集团!今年以来,一些主委级医生纷纷成立医生集团,包括知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和原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教授等业界大咽成立医生集团的消息再次引起业内对“医生办医”的关注。原本长期呆在体制内的大医生们纷纷走向市场,加入

冯唐:在中国 如何看病

听冯唐说,中国患者正确就诊姿势。

40年,中国医疗大步前进

从1978到2018,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从过去那个现代化的“迟到国”,变为现代化的“实践中心”;从世界的跟跑者,变为“让全世界仰望的‘北极星’”。在医疗卫生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会期间,我们特邀5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谈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并对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死亡与尊严 缓和医疗的中国故事

癌症缓和医疗早已是世卫组织全球癌症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但在中国,仍旧鲜为人知。我们传统的医学教育里面,只教生、老、病,没有教死,死亡是医学的失败,也是汉民族的传统心理弱势。对于李晓而言,将母亲送往康宁科,是“经过多方考虑之后”的一个选择。而康宁科入口处的标语则点明了李晓母亲的命运,她走上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公里”。广州市市桥医院的康宁科是一个提供缓和医疗的科室,缓和医疗是主要以缓解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