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两高校研究团队制备新型纳米颗粒诱导肾脏代谢重编程

2023-06-20 iMedicines iMedicines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揭示了有机单线态双自由基纳米颗粒诱导的独特代谢重编程活性,验证了其体内外的生物安全性,并为它们潜在的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具有开壳单线态双自由基态的多环芳香化合物,即单线态双自由基,由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性质,近年来在有机电子学、光伏和自旋电子学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单线态双自由基的氧化还原性质可调,使其成为生物医学应用中出色的氧化还原活性材料。然而,单线态双自由基在生物系统中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尚未得到探索。

2023年6月9日,天津大学孙哲及清华大学马岚共同通讯在Advanced Materials 在线发表题为“Induction of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in Kidney by Singlet Diradical Nanoparticl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单线态双自由基纳米材料——二苯基取代的生物亚甲基(BO-Ph),其在体外细胞毒性低,体内没有明显的急性肾毒性,并能诱导肾脏器官的代谢重编程。

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分析表明,BO-Ph的代谢促进了谷胱甘肽合成和脂肪酸降解,提高了三羧酸和肉碱循环中的中间产物水平,最终促进氧化还原稳态下的氧化磷酸化。BO-Ph诱导的肾脏类器官代谢重编程能够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和线粒体功能。该研究促进了单线态双自由基材料在肾脏线粒体异常诱导的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640

代谢重编程是一种调节生物能量活动的细胞机制,以应对环境挑战并支持生物过程。

在过去的十年里,代谢重新编程作为治疗策略,能够靶向癌症代谢途径,预防炎症和神经退化,并促进肾脏修复。Warburg效应是对癌细胞增殖进行代谢重编程的经典策略。三磷酸腺苷(ATP)主要通过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PHOS)产生,是一个产生活性氧(ROS)的过程。然而,癌细胞依赖有氧糖酵解,该途径虽然比OXPHOS效率低但更安全,其可以防止ROS的积累。除产生ATP外,维持氧化还原动态平衡也很重要。ROS和谷胱甘肽(GSH)之间的生化反应在氧化还原动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使用氧化还原活性物质调节GSH已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的癌症治疗策略。因此,在分子水平上开发能够定制氧化还原活性的新型材料以强化代谢重新编程过程,对于临床应用的发展尤为重要。

自由基是具有未配对电子的开壳化合物,其占据单占分子轨道。在生物系统中,最佳的自由基浓度有助于控制生理功能,但异常浓度会导致细胞损伤。过去的几十年中,单线态双自由基作为潜在的氧化还原活性物质被广泛研究。由于前芳族醌型闭壳和芳族开壳共振结构的共存,单电子和双电子氧化还原物质可以通过恢复芳香性来稳定自身,继而具备明确的多阶段氧化还原两性现象。此外,单线态双自由基的氧化还原行为可以通过改变双自由基指数(y0)、取代基和分子应变来调节。单线态双自由基的氧化还原多样性、磁性和光电特性,使其成为诱导代谢重编程的理想分子平台。与有机半导体领域中单线态双自由基的快速发展相比,相关学者很少关注其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单线态双自由基的多环芳香族结构具有潜在的致癌性,且不具备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

640

联苯取代生物亚甲基(BO-Ph)诱导的代谢重编程示意图(摘自Advanced Materials )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简便的策略来合成和组装新型单线态双自由基材料——二苯基取代的生物亚甲基(BO-Ph),并将其整合到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中,以安全和有效地诱导代谢重编程。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肾脏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纳米颗粒主要通过肾脏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排出。因此,该团队建立了一个肾脏器官模型来评价BO-Ph的生物学效应。体外实验表明,BO-Ph在肾脏器官中的细胞毒性较弱。此外,小鼠静脉注射BO-Ph一周的体内安全性评估没有显示出急性肾损伤(AKI)。

值得注意的是,GSH合成在肾脏器官中被激活,以防止生物能量活动中过量的ROS显著改变氧化还原动态平衡。多组学分析进一步表明,BO-Ph代谢(增加脂肪酸降解)促进了三羧酸(TCA)循环和OXPHOS。总之,该研究揭示了有机单线态双自由基纳米颗粒诱导的独特代谢重编程活性,验证了其体内外的生物安全性,并为它们潜在的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参考消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30133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ature Nanotechnology:麻省理工开发多药物纳米颗粒平台,改善抗癌药物递送

几年来,Jeremiah Johnson 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研究用于携带多种药物的纳米聚合物。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终于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一种瓶刷状的纳米颗粒。

Biomaterials:四川大学钱志勇团队开发新的纳米颗粒用于增强化学光动力学膀胱癌治疗

膀胱癌是世界范围内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基于脂质纳米颗粒基因药物的前景

2018年,FDA首次批准了一种基于脂质纳米颗粒(LNPs)的基因药物——siRNA patisiran(Onpattro;Alnylam),用于治疗遗传性转甲状腺素介导的淀粉样变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

Nature Nanotechnology:南开大学黄兴禄等团队合作利用机器学习辅助肿瘤血管中纳米颗粒通透性的单血管分析

内皮细胞间的转运是提高抗癌药物传递效率的重要过程。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在内皮细胞(如内皮间隙)和跨细胞开窗(如囊泡-液泡细胞器(VVOs))之间存在间隙。

述评:纳米颗粒和外泌体靶向载药系统诊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遇与挑战

纳米颗粒载药系统的有效性大多已在实验中得到证明,由于生物相容性、循环t1/2和药物在体内滞留量等方面存在问题,临床转化依然是一项重大挑战。未来的工作需致力于提高其靶向精准性和降低不良反应的研究。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