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PNAS:刘善虑博士发表艾滋病重要研究发现

2014-08-28 佚名 生物360

来自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促进病毒进入细胞的蛋白质家族也能够阻止HIV和其他病毒的释放。这一研究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论文通讯作者是密苏里大学医学院分子微生物与免疫学副教授刘善虑(Shan-Lu Liu)博士。主要从事病毒侵入细胞机制、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病毒复制机制以及抗病毒分子的筛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Science、PNAS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

来自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促进病毒进入细胞的蛋白质家族也能够阻止HIV和其他病毒的释放。这一研究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论文通讯作者是密苏里大学医学院分子微生物与免疫学副教授刘善虑(Shan-Lu Liu)博士。主要从事病毒侵入细胞机制、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病毒复制机制以及抗病毒分子的筛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Science、PNAS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

刘善虑说:“这是一个惊人的研究发现,其不仅让我们重新了解了HIV感染,也获得了关于埃博拉病毒以及其他病毒的一些新认识。”

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当前有100多万美国人患有艾滋病(AIDS)。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以免疫系统渐进性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所引起。

当HIV-1或其他的病毒感染细胞时,病毒会发生复制并传播至其他的细胞。以往的研究证实,一种叫做TIM-1的细胞蛋白促进了一些高致病性的病毒进入到宿主细胞中。现在,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相同的蛋白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阻止HIV-1和埃博拉病毒的释放。

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医学副教授Gordon Freeman博士(未参与该研究)说:“这项研究证实了,TIM蛋白阻止了感染细胞释放病毒颗粒,转而将它们栓在细胞的表面。对于包括HIV和埃博拉病毒在内的几种重要的包膜病毒皆是如此。我们或许可以利用这一认识来减缓这些病毒的生成。”

在刘善虑博士的指导下,密苏里大学研究生李明华(Minghua Li,音译)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验,揭示出了这一蛋白能够抑制HIV-1释放,从而减少病毒的生成和复制。

HIV-1会对机体免疫系统至关重要的一些细胞,如T细胞发动攻击。T细胞在机体的抗感染反应中起重要作用,HIV-1可以破坏这些白细胞的抗感染能力。当病毒进入到宿主细胞中,它会感染细胞并进行复制,生成病毒颗粒,再传播感染其他的细胞。研究人员发现,当病毒颗粒试图从感染细胞中出芽或离开感染细胞时,定位在细胞表面的TIM家族蛋白可以结合病毒颗粒表面上的磷脂酰丝氨酸(PS)。

当TIM家族蛋白接触到PS时,病毒颗粒会附着在宿主细胞上,由此阻止了细胞释放病毒颗粒。由于TIM家族蛋白和PS存在于细胞和病毒颗粒的表面,病毒颗粒彼此粘住,在宿主细胞表面积聚形成了一张病毒颗粒网,而没有将病毒颗粒释放出去感染其他的细胞。

利用分子、生物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方法,研究人员观察了TIM和PS在人类细胞中的相互作用。下一步研究人员打算在动物和患者中探究TIM家族蛋白的生物学意义,确定当它导致病毒颗粒累积时感染细胞的命运。

刘善虑说:“这是一个正因子还是负因子,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没有做出结论。但这一研究发现进一步推动了我们的最终目标,即了解TIM家族蛋白的生物学,并潜在地应用于将来的抗病毒治疗中。”

关注MedSci官方微信,即可获得10个积分

搜索公众号:medsci

原始出处:

Minghua Li, Sherimay D. Ablan, Chunhui Miao, Yi-Min Zheng, Matthew S. Fuller, Paul D. Rennert,Wendy Maury, Marc C. Johnson, Eric O. Freed, and Shan-Lu Liu. TIM-family proteins inhibit HIV-1 release. PNAS, August 18, 201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53080, encodeId=fa8d1e53080b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a57e33772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研究发现#</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3377, encryptionId=6a57e33772b, topicName=研究发现)],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7e1736602208, createdName=hanhaisha2020, createdTime=Sat May 23 14:52:00 CST 2015, time=2015-05-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55619, encodeId=b78518556190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32014428f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PNAS#</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4428, encryptionId=f32014428fc, topicName=PNAS)],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a12645, createdName=docwu2019, createdTime=Tue Aug 04 15:52:00 CST 2015, time=2015-08-04, status=1, ipAttribution=)]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753080, encodeId=fa8d1e53080b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a57e33772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研究发现#</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3377, encryptionId=6a57e33772b, topicName=研究发现)],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7e1736602208, createdName=hanhaisha2020, createdTime=Sat May 23 14:52:00 CST 2015, time=2015-05-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855619, encodeId=b78518556190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32014428f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PNAS#</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4428, encryptionId=f32014428fc, topicName=PNAS)],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a12645, createdName=docwu2019, createdTime=Tue Aug 04 15:52:00 CST 2015, time=2015-08-04,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5-08-04 docwu2019

相关资讯

Nat Nanotechnol:科学家成功在单粒子水平上捕获HIV

艾滋病毒(HIV)感染者携带着许多不同的艾滋病毒,所有的HIV都具有其鲜明的特征——其中一些病毒相比于另一些更具传染力。尽管可引起广泛的传染,大约76%的HIV感染都是由单一的病毒所引起。 现在,科学家们证实通过非常特异性地量化HIV中的一种关键蛋白质:包膜糖蛋白(envelope glycoproteins),可以鉴别出罪魁祸首,即在许多的HIV中实际上是哪一种引起了感染。

Cell重大突破:抗艾滋病组合拳

尽管利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遏制HIV,一旦停药HIV还是会再度飙升。机体的免疫系统和药物均无法看见和触及潜伏的HIV感染细胞池(储存库),使得在终止治疗后感染将再度反弹。 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想出了一种新策略:利用广泛中和抗体的力量对抗HIV,并联合一些化合物来诱导病毒转录,用这种‘慑杀’(shock and kill)方法来攻击潜伏的细胞储存库。在对小鼠的测试中,57%以这种

2014上半年北京艾滋病疫情通报

2013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全球艾滋病流行形势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3530万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2012年全世界新增感染者230万人,160万人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北京市自1985年报告全国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17383例。其中本市户籍3640例、外省及外籍市户籍13672例,分别占20

Nature:抑制干扰素活性或有助艾滋病治疗

直到现在,利用人体天然的病毒杀手来预防及治疗感染都是个棘手的问题,这是因为在除去入侵物时这些分子会激起强有力的炎症反应。现在,来自Weizmann研究所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学家们在合作研究中阐明,在感染时抑制干扰素的活性有可能会对疾病过程造成长远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表在近期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干扰素因其能够“干扰”病毒复制,保护我们抵御疾病而得名,然而,当我们生病时

AIDS 2014:聚焦国际艾滋病大会三大研究

第2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于7月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1.4万名艾滋病病毒(HIV)领域的工作者与决策者、HIV携带者及其其他人士参与这次会议。 在此次会议召开之前,艾滋病医学领域遭遇了两次重大的挫折。首先是来自美国的消息称,一度被认为“功能性治愈”的一名来自密西西比州的3岁女童在停止药物两年多后体内再次检测出HIV。 另一则不幸的消息是,上周发生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

PLoS Pathog:揭示威胁艾滋病患者生命的致死性真菌

近日,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指出了长期以来使得AIDS患者病情加重的真菌感染的环境来源,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 这种感染性真菌名为格特隐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其是隐球菌属中的一种,易引发肺部和大脑感染,往往使得患者致死,其也是引发AIDS患者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三种树种:卡内里松、桃金娘科常绿树和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