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这些诺贝尔奖得主开“画展”啦!
2015-01-26 佚名 生物谷
在许多人眼中,诺贝尔奖得主代表着这个星球上最聪明、最博学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突破性成果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甚至潜移默化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另一方面,蜡笔画被认为是儿童的最爱,代表着人类未来的希望,是天真童趣的象征。那么当诺贝尔奖得主拿起彩色蜡笔时会发生什么? 最近,数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加州大学戴维分校开了一场创意十足的画展。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纷纷拿起蜡笔在画布上画出了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
在许多人眼中,诺贝尔奖得主代表着这个星球上最聪明、最博学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突破性成果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甚至潜移默化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另一方面,蜡笔画被认为是儿童的最爱,代表着人类未来的希望,是天真童趣的象征。那么当诺贝尔奖得主拿起彩色蜡笔时会发生什么?
最近,数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加州大学戴维分校开了一场创意十足的画展。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纷纷拿起蜡笔在画布上画出了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而记者纷纷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些"科学老顽童"的得意之作和他们的笑容。
罗伯特•劳夫林(Robert B. Laughlin)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罗伯特·劳夫林因为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了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电子在强磁场下会形成一种量子流体的状态,而利用这种效应,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的研究电子内部的结构。罗伯特·劳夫林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量子物理的发展。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coise Barre-Sinoussi)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致力于研究HIV的相关机制。1982年,她的团队首次在一名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观察到了艾滋病病毒逆转录的证据,从而确凿无疑的证明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2008年,因为在艾滋病方面的杰出成就,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朱棣文(Steven Chu)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朱棣文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并于2009年-2013年出任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等3位学者利用激光束(molassos)达到万分之一绝对温度将原子进行降温。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将变得非常缓慢,而变得容易俘获。该技术可以用来做精确测量,特别是做"重力测量";人们还可以利用此技术做成重力分析图,由此解开地球上的许多谜团:例如观察油田的内层、勘探海底或地层内的矿物质,在生物科技上可以解读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密码;科学家还可以借此研究"原子激光",制造精密的电子元件。由于这一出色工作,他被誉为"能抓住原子的人"。1997年朱棣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 Blackburn)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布莱克本和她的同事一道,发现"解释了端粒如何保护染色体的末端以及端粒酶如何合成端粒"。借助他们的开创性工作,人们知道,端粒不仅与染色体的个性特质和稳定性密切相关,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等等。简单地说,端粒变短,细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能得到保持,细胞的老化就被延缓。尽管端粒仅是影响生命衰老的因素之一,但是它的发现对于细胞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清晰地显示了疾病的机理,并将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潜在的新疗法。在获得诺奖之前,布莱克本教授在她的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了55个重要奖项。她也因学术成就卓著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乔治•柏诺兹(Georg J. Bednorz) 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柏诺兹和缪勒发现了35K 超导的镧钡铜氧体系。这一突破性发现导致了更高温度的一系列稀土钡铜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通过元素替换,1987年初美国吴茂昆(朱经武)等和我国物理所赵忠贤等宣布了90K 钇钡铜氧超导体的发现,第一次实现了液氮温度(77 K)这个温度壁垒的突破。柏诺兹和缪勒也因为他们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了198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A. Beutler)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布鲁斯•博伊特勒是世界著名的免疫学家,2011年他和他的同事朱尔斯•霍夫曼因为在免疫系统方面的出色工作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发现了能够识别体内异源物质和细菌的受体蛋白,这种蛋白的识别作用能够激活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这一研究在如今人类对抗多种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国人都在议论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出现属于我们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但是,现在回顾这些科学泰斗的故事,我们或许会发现,其实科学家和儿童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儿童是利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他们看到的世界。而这些可敬的科学家们则是利用自己的知识来寻找着这个世界的真谛。诺贝尔奖只是他们追寻真理道路上一个微不足道的过程。或许当中国科学界能多出现一些这样的科学家时,我们中国的诺贝尔梦才为时不远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hh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