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 2016:解读左右结直肠癌生存期差异很大
2016-06-20 MedSci 今日胃肠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好发于左侧结肠,最多见于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亦有发生于右侧结肠者。二者的治疗方案、治疗敏感性不完全相同。 2016年6月5日的ASCO口头报告加利福尼亚大学Alan P. Venook教授等人进行的CALGB80405研究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关于不同解剖部位与转移性结肠癌生存率的结果。数据显示,原发病灶的解剖部位不仅与药物治疗效果有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好发于左侧结肠,最多见于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亦有发生于右侧结肠者。二者的治疗方案、治疗敏感性不完全相同。
2016年6月5日的ASCO口头报告加利福尼亚大学Alan P. Venook教授等人进行的CALGB80405研究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关于不同解剖部位与转移性结肠癌生存率的结果。数据显示,原发病灶的解剖部位不仅与药物治疗效果有关,亦与预后有联系,原发于右侧结肠(盲肠和升结肠)者预后较原发于左侧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者差。肿瘤原发部位在左半结肠的 mCRC 比原发在右半结肠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原发于左半结肠者西妥昔单抗比贝伐珠单抗更优生存获益(36 个月 比 31.4 个月),原发于右半结肠者,贝伐珠单抗优于西妥昔单抗(24.2 个月 比 16.7 个月)。
除手术切除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靶向药也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CALGB/SWOG 80405 (Alliance)关于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药物研究结果在2014年的ASCO年会上就已报道过,使用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即FOLFOX(甲酰四氢叶酸/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FOLFIRI(甲酰四氢叶酸/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疾病整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研究者在一个小的系列研究中发现,当结直肠癌原发病灶在右半结肠时,西妥昔单抗不能发挥治疗作用。
于是,研究者对数据重新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原发于左半结肠的转移性大肠癌生存时间较长、西妥昔单抗治疗有效率较高;而对于原发于右半结肠的转移性大肠癌生存时间较短、贝伐单抗治疗有效率较高。
但是上述现象仅发生于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对于KRAS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解剖位置则与生存率、药物治疗有效率无关。
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Deborah Schrag对结直肠癌患者做了前瞻性队列研究,138,059原发于右侧结肠,97,311例原发于左侧结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于右侧结肠的肿瘤预后更差,死亡可能性较左侧高25%,再次印证了解剖部位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
对KRAS野生型结肠癌是否真的应该根据左右半结肠的解剖学分类进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选择呢?首先,众所周知,贝伐珠单抗作用于肿瘤周围环境而非肿瘤增殖信号传导通路,而左右半结肠的差异在本质上还是表现为分子水平的差异,因此,理论上贝伐珠单抗的治疗受到左右半结肠因素影响较小。 CALGB/SWOG80405研究中,贝伐珠单抗治疗左右半结肠癌的OS为31.4月 vs 24.2月,其差异远小于西妥昔单抗在左右半结肠癌的OS差异,其差异原因更像是左右半结肠癌自然预后的差值;而作为针对结肠癌信号传导通路关键因子的单抗,西妥昔单抗在左右半结肠癌的明显OS差异很显然受到了左右半结肠不同分子表达特征的影响,因此,如果说左右半结肠癌治疗中存在药物选择,那么选择更多体现在在于西妥昔单抗,而似乎不是贝伐珠单抗。 西妥昔单抗对于左半结肠癌患者,在众多临床中OS一致性的超过了3年,获益明显,是左半结直肠癌患者的优选的结论不难得出。而做出西妥昔单抗不适合用于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结论还缺乏足够证据。首先,CALGB/SWOG80405研究本次报道的人群均是KRAS野生型,而非全RAS野生型,这在相当程度上稀释了西妥昔单抗在全RAS野生型的治疗获益;其次,包括RAS/RAF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如PI3K等均有可能会导致抗EGFR治疗RAS野生型患者疗效不佳,少数存在RAS扩增的RAS野生型患者同样显示抗EGFR单抗耐药,因此,在突变事件发生更多的右半结肠,进行更深入的分子检测,可能有助于筛选出右半结肠癌抗EGFR单抗真正治疗获益的患者人群。
左、右半结肠癌的界定
结肠可以分为“远端(左半)结肠”和“近端(右半)结肠”,通常右半结肠是指盲肠、升结肠;左半结肠则包括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早在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Bufill等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证实了左、右半结肠癌的差异,首次提出左右半结肠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肿瘤。事实上,左、右半结肠的胚胎来源和解剖结构均有所不同:右半结肠发生于胚胎的中原肠,左半结肠发生于胚胎后原肠;右半结肠由肠系膜上动脉供血,静脉血经肠系膜上静脉主要回流入右半肝,左半结肠由肠系膜下动脉供血,静脉血经由肠系膜下静脉进入脾静脉,再经门静脉左支到左半肝。
左、右半结肠癌的流行病学及症状学差异
现有的数据显示,左半结肠癌较右半结肠癌高发,然而前者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后者呈上升趋势。美国医疗保险监督、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近30年右半结肠发病率总体上升25.26%。右半结肠癌多见于女性,并呈现出显著的种族特异性;左半结肠癌则多见于男性,二者在症状上也存在差异(图1)。此外,左半结肠癌更容易发生同时性肝转移(7.1% vs 11.6%),且往往转移至左半肝,而右半结肠癌发生肝转移时易转移至右半肝。
ASCO 2016重大研究首揭面纱:“左”vs.“右”,肿瘤原发部位可预测mCRC患者生存期" onerror="javascript:errorimg.call(this);">
图1 左、右半结肠癌的症状学差异
左、右半结肠癌的分子学特征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示结肠癌变的基因通路主要是CIN(Chromosomal Instability)途径与MSI途径(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CIN途径包括致癌基因的激活以及抑癌基因的失活。MSI途径主要涉及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的突变或启动子甲基化、生长调节相关基因的突变。这两种基因突变通路与结肠肿瘤发生的部位明显相关。目前的研究结论显示,左半结肠癌与抑癌基因(例如APC、P53、SMAD4)的失活,KRAS基因突变以及CpG岛甲基化表型(CIMP+)相关;而右半结肠癌则与癌基因的激活、BRAF基因突变、MLH1基因的甲基化失活、MSI阳性表达相关(图2)。基因分子通路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左右半结直肠癌在症状,预后上的不同。
ASCO 2016重大研究首揭面纱:“左”vs.“右”,肿瘤原发部位可预测mCRC患者生存期" onerror="javascript:errorimg.call(this);">
图2 左、右半结肠癌的分子学特征
解剖部位为何会影响疾病预后?
原发病灶的解剖部位影响疾病的预后,原因可能是原发于右侧结肠的大肠癌因为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易被忽略,所以确诊、治疗时间即“前置期”相对后延,从而导致预后更差。
胚胎时期,右侧结肠源于中肠,而左侧结肠源于后肠,原始发育的不同可能也会导致生后疾病预后的差异。
此外,前置期偏倚、环境因素、流行病学因素可能也与预后相关。例如,右侧结肠的梭杆菌较多,可能是导致右侧结肠癌预后差的原因之一。另外,RAS、BRAF突变都可能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
左、右半结肠癌的预后
临床医生最关注的问题无疑是左、右半结肠癌在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上有何不同。2008年一项来自SEER数据库的大样本回顾性生存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右半结肠癌比左半结肠癌平均生存时间更短( 78 vs 89个月,p<0.001),死亡率增加约5%[风险比(HR):1.04]。
2010年来自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左半结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右半结肠癌(71% vs 67%,p<0.01)。2011年另一项来自SEER数据库研究却显示:在Ⅲ期患者中右半结肠癌死亡率高于左半结肠癌(HR 1.12,p<0.01)。
总体而言,与右半结肠癌相比,左半结肠癌(尤其是晚期)生存期长、预后更好。因此,临床上左半的患者应该给予积极的治疗,而右半患者预后较差,治疗时需谨慎。
肿瘤部位对治疗疗效的影响
基于左右半结直肠癌的不同,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深入观察治疗,尤其是靶向治疗在不同原发肿瘤部位的疗效的差异,以求能够给临床一些启示。
2014年发表于《J Cancer Res Clin Oncol》的AIO KRK-0104试验比较了应用西妥昔单抗、卡培他滨和伊立替康方案或西妥昔单抗、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该试验分析了原发肿瘤部位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原发肿瘤位于左侧的患者总生存期(OS)(p=0.016, HR=0.63)和无进展生存期(PFS)(p=0.02,HR=0.67)明显比右侧长。研究人员指出:原发肿瘤部位和KRAS密码子12/13突变状态与应用西妥昔单抗一线化疗方案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关联。原发肿瘤位于左侧可能是对西妥昔单抗治疗非常敏感的一种预测因子,在CO.17等其他研究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
而另外一个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也存在类似现象,AVF2107研究回顾性分析发现,贝伐珠单抗在右半结肠癌的OS显著要比左半结肠癌的患者差(15.9 vs. 24.2个月 p<0.001),而在贝伐珠单抗另一项重要临床研究NO.16966研究中发现同一现象:接受化疗+贝伐珠单抗治疗左半结直肠患者的OS为24.7个月,右半结肠癌为20.6个月,p=0.04。相较于右半,原发肿瘤位于左侧的患者对贝伐珠单抗的治疗同样更为敏感。
和CALGB80405研究的结果类似,FIRE-3研究是首个“头对头”比较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一线治疗KRAS野生型mCRC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其主要研究结果显示,与贝伐珠单抗+FOLFIRI相比,西妥昔单抗+FOLFIRI可使中位OS期延长8.1个月,使死亡风险下降。 后续FIRE-3试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RAS野生型的mCRC接受一线FOLFIRI联合西妥昔单抗对比贝伐珠单抗治疗,西妥昔单抗组无论在PFS还是OS,左半结肠癌均较右半结肠癌明显延长,左半结肠癌的OS更是高达38.7个月,比贝伐珠单抗延长10.7个月,获益显著。
2016年最新发表的一项在亚洲人群中开展的研究供纳入121例(2007年-2013年)KRAS野生型mCRC患者,以标准化疗方案联合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研究结果显示,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相比,西妥昔单抗治疗组中左半结肠癌患者的ORR(70.1% vs 33.3%, P = 0.024)、PFS(15.0 vs 5.3个月, P< 0.001)和OS (35.8 vs 14.4 个月,P = 0.031)显著延长(图3),肿瘤原发部位是PFS的独立预测因子(HR:0.240)。贝伐珠单抗治疗组中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则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结论指出:肿瘤原发部位在左半结肠的mCRC患者可以从标准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中获益。
图3 西妥昔单抗治疗组中左半结肠癌患者的PFS和OS 显著延长
肿瘤部位是否改变临床治疗决策?
众所周知,目前指南推荐根据不同的治疗目标,基于分子分型状态(RAS基因)来,分子分型(RAS基因)状态制定患者的治疗策略。为了实现更精准的治疗及最大化患者的生存期,面对新的临床证据,我们需要开始思考肿瘤的原发部位是否成为影响临床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上众多研究结果都提示我们,化疗联合EGFR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能够使RAS野生型转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的OS超过3年,明显优于单纯化疗和贝伐珠单抗,相当于在联同RAS基因,在不同的维度下筛选了病人,使得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病人更加的精准,获益也更加明显,符合精准治疗的理念。
而对于右半结肠,由于其内在分子突变事件较多,且粘液腺癌,BRAF突变比例较高,似乎接受靶向治疗的疗效均不如左半,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指导我们如何精准的对这些患者进行筛选和分层,以最大化患者的获益。
左右半结直肠癌无论分子层面,临床表现,预后及对靶向药物的敏感程度都有显著差别,将成为影响临床医生判断预后及治疗决策时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随着研究结果的不断累积,肿瘤原发部位的对肠癌靶向治疗的指导意义必将愈加清晰,有望在肿瘤“精准医疗”的发展征途上再立新功。
西妥昔单抗和贝伐单抗是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一线用药,原发病灶部位不同,两种药的药效亦不相同。这一点对于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此,Venook 表示:“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对于原发于右侧结肠的肿瘤,不应当使用西妥昔单抗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无论KRAS是野生型还是突变型,其治疗都应为贝伐单抗联合化疗。”
本文综合网络多篇研究而成,包括今日胃肠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ASC#
59
#生存期#
64
#结直肠#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