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周期长?Nature表示宝宝心里也苦
2016-02-22 佚名 生物谷
科学家们对漫长的文章发表周期感到抓狂,他们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尽快解决! (图片摘自www.nature.com) Danielle Fraser女士刚刚提交文章的时候,远没有想到后面等待的过程会那么令人痛苦。此前,她花费了18个月,研究了3600万年前北美大陆的数千种化石,然后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温暖、潮湿的纬度范围内动物群体的扩张程度最高。这一发现阐释了动物对气温变化
科学家们对漫长的文章发表周期感到抓狂,他们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尽快解决!
(图片摘自www.nature.com)
(图片摘自www.nature.com)
Danielle Fraser女士刚刚提交文章的时候,远没有想到后面等待的过程会那么令人痛苦。此前,她花费了18个月,研究了3600万年前北美大陆的数千种化石,然后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温暖、潮湿的纬度范围内动物群体的扩张程度最高。这一发现阐释了动物对气温变化的反应特征,并能够帮助她拿到加拿大Carleton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她的导师的鼓励下,Fraser女士将文章投到了《science》杂志。10天之后,文章被正式拒绝,然后她将文章投向另外一个著名的杂志《PNAS》,然而还是被拒绝了。之后,她尝试了《Ecology Letters》,但是仍旧被拒绝了。“那时候我都快疯了,我不知道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改进”,Fraser回忆道:“当时我想的是尽快找一个杂志接收了算了”。
2013年5月,她将文章提交到了《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在生态学领域较为有名的期刊,终于通过了初步审查并送往同行评议,此时距离她初次投稿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的时间。Fraser松了一口气,然而她并不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之后还经历了三次送审,两次退稿,两轮主要修改以及数不清的次要修改。当时,对于这篇文章她都不忍直视了。
Fraser的苦恼想必大多数同行都深有体会:研究者们开始质疑投稿-审稿的时间是否过长?许多研究者们已经对于无限的送审-退稿-评议-再评议这一循环感到不耐烦。漫长的审稿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严重干扰了科学家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2012年,洛克菲勒大学的神经学家Leslie Vosshall 对此专门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如果说最近三年来有什么变得糟糕的地方,那就是越来越长的审稿周期,发表研究比做研究的时间还长,而且不论什么杂志都这样”。
然而,如果事实上科学文章审稿周期越来越长是事实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为了研究清楚这一问题,Nature杂志汇总了多数研究者们提交初稿到最终得以发表的时间间隔,并采访了他们对此的感受。结果令人意外,Nature杂志聘请的技术人员,来自UCSF的计算机系研究生Daniel Himmelstein通过分析所有PubMed杂志列出的具有提交日期与发表日期的杂志,并没有找到这一时间间隔变长的证据,事实上,在近30年来,审稿周期都是在100天左右。
不过,这一结果并不能说明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水平的杂志并没有将这一数据录入PubMed数据库中,而且有些文章提交不止一次,而列出的仅仅是最后一次提交的情况。Himmelstein也承认这一分析结果低估了延期的严重程度。一些数据表明某些杂志的审稿等待时间在增加,比如Nature杂志,在过去十年来审稿周期从85天增长到150天,而Plos One则从27天增长到125天。
许多科学家对此感到不解,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杂志的多样化,都应当加快审稿的速度才对。他们称文章送审后杂志的等待时间很长,而且相比以前审稿者们的要求越来越多。“我们对他人的无理要求越来越多”。
不同学科之间的文章审稿时间也有差异,其中社会科学类文章最慢。物理学领域目前对快速发表文章的需求开始下降,这是因为有一些机制可以使文章在审稿通过之前就得到预发表“pre-print”。生物学领域则竞争十分激烈,而且科学家们希望将文章发表到高水平的杂志上,从而帮助其事业进步。这个月,霍华德-修斯研究所聚集了70余为来自科研界,出版界,基金机构等人士,讨论可否在生物学领域也建立预先发表的机制。
定位太高的问题
2013年3月,英国Warwick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Stephen Royle开始独立进行科研工作,他最近的工作是解释了细胞分裂前染色体是如何进行有序排列的。起初,他将文章提交到了《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之所以下这一决定,是因为该杂志是他们领域的顶尖杂志之一,而且该杂志的审稿人在听完Royle的工作汇报后很有兴趣,希望将初稿送审。然而,在还没有机会评议之前,该文章就被拒绝了。之后,他将文章送给了《Developmental Cell》仍然被拒收。再之后,他将文章送到了《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这次成功走到了评议阶段,在经过了一长段时间的修改建议后,该文章还是被拒收了。
Royle教授跟实验室成员为了成功发表这一研究花费了半年的时间进行补充实验,之后将文章提交给了《Current Biology》,然而还是被拒收,之后又提交给了《EMBO Journal》,还是一样的结果。
最终,2012年12月,他将文章提交到了《Journal of Cell Science》杂志,认为这下应该肯定可以发表了。然而该杂志的一名审稿员认为这一科学发现已经被发表过了,另外一名审稿员认为应该没有发表过。在挣扎了很久之后,该杂志最终决定收录这篇文章。总体来看,从最初向《Nature Cell Biology》提交初稿,到最终被《Journal of Cell Science》接受,一共经历了317天。之后还需要等待53天才能正式上线。结果,该文章赢得了《Journal of Cell Science》杂志2013年度最佳文章的荣誉。
Royle认为,尽管取得了这一荣誉,但多次拒收确实给他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该名学生指望这篇文章毕业。而且,他认为这项研究值得在更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很不幸,但是目前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如果一篇文章无法在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那么它就不会受到太多关注”。当回顾12年来他们实验室发表的28篇文章,平均审稿周期长达9个月,几乎与生孩子时间一样。
不过,造成这么长的审稿周期有多少是因为Royle本人的缘故呢?为了发表这篇文章,Royle教授采取了最普遍的做法,他首次将文章直接提交给了该领域最高水平的杂志,然后依次递减(NCB的影响因子目前是19,JCS是5)。期刊影响因子是评价文章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这导致研究者们养成了挑选期刊的习惯。
那么“挑选期刊”的过程又占据了多少时间呢?通过分析他们实验室发表的文章,Royle教授发现大部分文章都经历过这一阶段。通过分析2013年发表的所有文章,他发现文章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与审稿时间呈“U”型曲线:即质量越高,或质量越低的文章往往审稿时间越长,中间的反倒好一些。
许多科学家都把发表在高水平期刊当做对自己研究工作的肯定,但是事实上“文章发表在哪里,与文章本身的质量,作者本人的能力以及该研究是否是正确的并不是完全相关的”。而且,挑选期刊也仅仅是众多造成周期延长的原因之一。
同行评议
2013年10月,距离Fraser首次提交其研究成果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一年,此时她已不再那么关心影响因子了。此刻,该文章已经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杂志审了两个月,然而最终还是给予了退稿的决定。之后,Fraser决定投《Plos One》,该杂志几乎什么类型的文章都收,因此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
PLoS One杂志将文章教给一名审稿人审阅,两个月后,她收到了一封非正式的拒信,然而该审稿人称如果能够按照给出的意见进行修改的话还是有可能接受的。之后,她按照给出的建议进行了修改,2014年3月,她将文章重新提交给了《PloS One》,然而此时该杂志将文章送给了另外一名审稿人,两个月后,又给出了大修的意见。
“他们没有明确拒绝我,这已经是最大的安慰了”, Fraser回想到。2014年六月,Fraser第三次将文章提交给了《PLoS One》终于接收了!从初次向《Science》提交到最终发表,已经经历了23个月的时间。
大家对同行评议的不满之处主要在于审稿人的要求越来越变态。来自UCSF的细胞生物学家Ron Vale分析了1986年前六个月内发表在《Cell》、《Nature》、《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与2014年同一时间段内发表在以上期刊中的文章,他发现平均作者的数量与每个图中小图的数量都增加了2-4倍。这表明文章对数据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许多科学家们甚至责怪期刊的编辑们,他们认为在审稿人给出的意见相互矛盾的情况下,这些编辑有义务给出清晰的决定。
技术的进步意味着目前的研究需要加入越来越多的数据。不过,一些期刊目前也在努力缩短审稿时间,比如通过扩大一轮评议即过的文章的数量。PLoS系列期刊的执行编辑Veronique Kiermer称将会对Fraser的文章给出专门的解释。不过他指出9个月的评议时间的确非正常。最近几年来PloS系列期刊的审稿时间的确在延长,这是由于文章数量的大幅增长,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另外,目前对于文章过审的关卡也在增加。这些都造成了审稿周期延长的结果。《Nature》的编辑也指出,目前找到合适的审稿员的难度比以前提高了不少。毕竟从2000年到2015年,PubMed收录的文章数量增加了一倍不止。
技术进步
数字化的发表手段确实帮助缩短了发表的时间,但并不能缩短评议的时间。一些新兴的期刊以及在线发表平台都声称将设法提高审稿的速度。2013年发行的PeerJ系列杂志采取了公开评议方式,即每一位审稿人都能将自己的姓名与评价写在文章旁边,这一透明的评议机制能够避免无效的延迟以及审稿人的无理要求。
预发表机制
在生物学领域,目前能够加快发表速度的方式还包括“预发表”。在审稿以前提前公开研究成果,有利于接受大众的意见,对于一些细节问题能够及时得到修改,从而为双方省去很多时间。一些科学家们想得更远,他们希望建立能够保护想法的公众平台。这能够从源头打消研究者们想要快速发表的焦虑。然而,预发表与在线数字化发表平台并不是万能药。一些保守的研究者们并不喜欢这种方式,他们担心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前曝光会带来竞争压力。
对于Fraser来说,她的发表之路终于成功走完了。经历了两年漫长的等待,终于得到了正面的回应。这篇文章也帮助她找到了一份博士后的岗位。然而,这一过程她却再也不想体验了。如果重来,她会选择将文章发表在差不多的杂志上,至少没那么多事。
一个小编的吐槽:发个文章比生孩子时间还久!!!
在她的导师的鼓励下,Fraser女士将文章投到了《science》杂志。10天之后,文章被正式拒绝,然后她将文章投向另外一个著名的杂志《PNAS》,然而还是被拒绝了。之后,她尝试了《Ecology Letters》,但是仍旧被拒绝了。“那时候我都快疯了,我不知道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改进”,Fraser回忆道:“当时我想的是尽快找一个杂志接收了算了”。
2013年5月,她将文章提交到了《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在生态学领域较为有名的期刊,终于通过了初步审查并送往同行评议,此时距离她初次投稿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的时间。Fraser松了一口气,然而她并不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之后还经历了三次送审,两次退稿,两轮主要修改以及数不清的次要修改。当时,对于这篇文章她都不忍直视了。
Fraser的苦恼想必大多数同行都深有体会:研究者们开始质疑投稿-审稿的时间是否过长?许多研究者们已经对于无限的送审-退稿-评议-再评议这一循环感到不耐烦。漫长的审稿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严重干扰了科学家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2012年,洛克菲勒大学的神经学家Leslie Vosshall 对此专门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如果说最近三年来有什么变得糟糕的地方,那就是越来越长的审稿周期,发表研究比做研究的时间还长,而且不论什么杂志都这样”。
然而,如果事实上科学文章审稿周期越来越长是事实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为了研究清楚这一问题,Nature杂志汇总了多数研究者们提交初稿到最终得以发表的时间间隔,并采访了他们对此的感受。结果令人意外,Nature杂志聘请的技术人员,来自UCSF的计算机系研究生Daniel Himmelstein通过分析所有PubMed杂志列出的具有提交日期与发表日期的杂志,并没有找到这一时间间隔变长的证据,事实上,在近30年来,审稿周期都是在100天左右。
不过,这一结果并不能说明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水平的杂志并没有将这一数据录入PubMed数据库中,而且有些文章提交不止一次,而列出的仅仅是最后一次提交的情况。Himmelstein也承认这一分析结果低估了延期的严重程度。一些数据表明某些杂志的审稿等待时间在增加,比如Nature杂志,在过去十年来审稿周期从85天增长到150天,而Plos One则从27天增长到125天。
许多科学家对此感到不解,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杂志的多样化,都应当加快审稿的速度才对。他们称文章送审后杂志的等待时间很长,而且相比以前审稿者们的要求越来越多。“我们对他人的无理要求越来越多”。
不同学科之间的文章审稿时间也有差异,其中社会科学类文章最慢。物理学领域目前对快速发表文章的需求开始下降,这是因为有一些机制可以使文章在审稿通过之前就得到预发表“pre-print”。生物学领域则竞争十分激烈,而且科学家们希望将文章发表到高水平的杂志上,从而帮助其事业进步。这个月,霍华德-修斯研究所聚集了70余为来自科研界,出版界,基金机构等人士,讨论可否在生物学领域也建立预先发表的机制。
定位太高的问题
2013年3月,英国Warwick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Stephen Royle开始独立进行科研工作,他最近的工作是解释了细胞分裂前染色体是如何进行有序排列的。起初,他将文章提交到了《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之所以下这一决定,是因为该杂志是他们领域的顶尖杂志之一,而且该杂志的审稿人在听完Royle的工作汇报后很有兴趣,希望将初稿送审。然而,在还没有机会评议之前,该文章就被拒绝了。之后,他将文章送给了《Developmental Cell》仍然被拒收。再之后,他将文章送到了《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这次成功走到了评议阶段,在经过了一长段时间的修改建议后,该文章还是被拒收了。
Royle教授跟实验室成员为了成功发表这一研究花费了半年的时间进行补充实验,之后将文章提交给了《Current Biology》,然而还是被拒收,之后又提交给了《EMBO Journal》,还是一样的结果。
最终,2012年12月,他将文章提交到了《Journal of Cell Science》杂志,认为这下应该肯定可以发表了。然而该杂志的一名审稿员认为这一科学发现已经被发表过了,另外一名审稿员认为应该没有发表过。在挣扎了很久之后,该杂志最终决定收录这篇文章。总体来看,从最初向《Nature Cell Biology》提交初稿,到最终被《Journal of Cell Science》接受,一共经历了317天。之后还需要等待53天才能正式上线。结果,该文章赢得了《Journal of Cell Science》杂志2013年度最佳文章的荣誉。
Royle认为,尽管取得了这一荣誉,但多次拒收确实给他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该名学生指望这篇文章毕业。而且,他认为这项研究值得在更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很不幸,但是目前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如果一篇文章无法在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那么它就不会受到太多关注”。当回顾12年来他们实验室发表的28篇文章,平均审稿周期长达9个月,几乎与生孩子时间一样。
不过,造成这么长的审稿周期有多少是因为Royle本人的缘故呢?为了发表这篇文章,Royle教授采取了最普遍的做法,他首次将文章直接提交给了该领域最高水平的杂志,然后依次递减(NCB的影响因子目前是19,JCS是5)。期刊影响因子是评价文章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这导致研究者们养成了挑选期刊的习惯。
那么“挑选期刊”的过程又占据了多少时间呢?通过分析他们实验室发表的文章,Royle教授发现大部分文章都经历过这一阶段。通过分析2013年发表的所有文章,他发现文章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与审稿时间呈“U”型曲线:即质量越高,或质量越低的文章往往审稿时间越长,中间的反倒好一些。
许多科学家都把发表在高水平期刊当做对自己研究工作的肯定,但是事实上“文章发表在哪里,与文章本身的质量,作者本人的能力以及该研究是否是正确的并不是完全相关的”。而且,挑选期刊也仅仅是众多造成周期延长的原因之一。
同行评议
2013年10月,距离Fraser首次提交其研究成果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一年,此时她已不再那么关心影响因子了。此刻,该文章已经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杂志审了两个月,然而最终还是给予了退稿的决定。之后,Fraser决定投《Plos One》,该杂志几乎什么类型的文章都收,因此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
PLoS One杂志将文章教给一名审稿人审阅,两个月后,她收到了一封非正式的拒信,然而该审稿人称如果能够按照给出的意见进行修改的话还是有可能接受的。之后,她按照给出的建议进行了修改,2014年3月,她将文章重新提交给了《PloS One》,然而此时该杂志将文章送给了另外一名审稿人,两个月后,又给出了大修的意见。
“他们没有明确拒绝我,这已经是最大的安慰了”, Fraser回想到。2014年六月,Fraser第三次将文章提交给了《PLoS One》终于接收了!从初次向《Science》提交到最终发表,已经经历了23个月的时间。
大家对同行评议的不满之处主要在于审稿人的要求越来越变态。来自UCSF的细胞生物学家Ron Vale分析了1986年前六个月内发表在《Cell》、《Nature》、《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与2014年同一时间段内发表在以上期刊中的文章,他发现平均作者的数量与每个图中小图的数量都增加了2-4倍。这表明文章对数据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许多科学家们甚至责怪期刊的编辑们,他们认为在审稿人给出的意见相互矛盾的情况下,这些编辑有义务给出清晰的决定。
技术的进步意味着目前的研究需要加入越来越多的数据。不过,一些期刊目前也在努力缩短审稿时间,比如通过扩大一轮评议即过的文章的数量。PLoS系列期刊的执行编辑Veronique Kiermer称将会对Fraser的文章给出专门的解释。不过他指出9个月的评议时间的确非正常。最近几年来PloS系列期刊的审稿时间的确在延长,这是由于文章数量的大幅增长,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另外,目前对于文章过审的关卡也在增加。这些都造成了审稿周期延长的结果。《Nature》的编辑也指出,目前找到合适的审稿员的难度比以前提高了不少。毕竟从2000年到2015年,PubMed收录的文章数量增加了一倍不止。
技术进步
数字化的发表手段确实帮助缩短了发表的时间,但并不能缩短评议的时间。一些新兴的期刊以及在线发表平台都声称将设法提高审稿的速度。2013年发行的PeerJ系列杂志采取了公开评议方式,即每一位审稿人都能将自己的姓名与评价写在文章旁边,这一透明的评议机制能够避免无效的延迟以及审稿人的无理要求。
预发表机制
在生物学领域,目前能够加快发表速度的方式还包括“预发表”。在审稿以前提前公开研究成果,有利于接受大众的意见,对于一些细节问题能够及时得到修改,从而为双方省去很多时间。一些科学家们想得更远,他们希望建立能够保护想法的公众平台。这能够从源头打消研究者们想要快速发表的焦虑。然而,预发表与在线数字化发表平台并不是万能药。一些保守的研究者们并不喜欢这种方式,他们担心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前曝光会带来竞争压力。
对于Fraser来说,她的发表之路终于成功走完了。经历了两年漫长的等待,终于得到了正面的回应。这篇文章也帮助她找到了一份博士后的岗位。然而,这一过程她却再也不想体验了。如果重来,她会选择将文章发表在差不多的杂志上,至少没那么多事。
一个小编的吐槽:发个文章比生孩子时间还久!!!
原始出处:
Does it take too long to publish research?Nature.201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Nat#
61
这是问题
136
#论文发表#
63
心里苦啊
113
唉
56
难
117
审稿好长时间
127
关键是变态审稿人,然后是编辑的无作为
81
啃爹啊
134
#宝宝#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