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Metabolism丨刘兴国组发现“线粒体闪烁”启动细胞核重编程的全新模式
2018-08-31 BioArt BioArt
<!--ewebeditor:page title=""--> <div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 normal; font-weight: 400; letter-spacing: normal;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0px; margin-right: 0px; margin-top: 0px; orphans: 2;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 text-align: left;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white-sp
线粒体通透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是存在于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一组蛋白复合体,是一种非特异性通道。这些孔道零星的点缀在线粒体上,有袅娜的开放的,有羞涩的关闭着的;正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那善睐的明眸。孔道的开与关确是至关重要的,使细胞亦死亦生:永久开放导致细胞死亡;瞬时开放使分子质量 < 1. 5 KD 的物质自由通过调控细胞生理和发育。线粒体通透转换孔的瞬时开放,又称为“线粒体闪烁”(mitochondrial flicker),然而其是否及怎样调控细胞核的表观遗传,一直不清楚。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研究组另辟蹊径,在2016年的Cell Metabolism报道了线粒体离子信号”线粒体炫“(mitoflash)通过调控Tet2介导的DNA去甲基化,激活Nanog而促进重编程。此后,在线粒体离子信号调控表观遗传的崭新方向,刘兴国组进行了持续的深入研究。
8月30日,Cell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刘兴国研究组的题为Short-term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Opening Modulates Histone Lysine Methylation at the Early Phase of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在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早期,线粒体通透转换孔短时开放,这一开放通过调控细胞核内组蛋白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学变化促进重编程。这是线粒体孔道通过表观遗传来调控细胞命运的首次报道,揭示了细胞质调控细胞核的全新模式。
体细胞重编程技术不仅极大推动了再生医学的发展,也为细胞命运决定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型。刘兴国组通过这一模型利用钙黄绿素/钴技术实时观测了线粒体通透转换孔的开放程度,惊奇地发现在Yamanaka因子加入体细胞的早期,该孔道开放性骤然升高,随后迅速降低。这一高开放性是缘于瞬时开放的“线粒体闪烁”频率的骤增,有利于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
系统性的组蛋白甲基化检测发现“线粒体闪烁”能特异导致H3K9me2和H3K27me3(重编程的两大障碍)发生明显的去甲基化,并且降低两者对多能性基因的结合。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线粒体闪烁”通过量和质的双重通路调控H3K9me2和H3K27me3的甲基化水平:一是通过miR-101c促进组蛋白去甲基化酶PHF8的表达;二是提高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辅助因子——α-酮戊二酸的量。
线粒体和细胞核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含有遗传物质的两个细胞器,两者的相互交流对于细胞命运至关重要。该研究首次揭示线粒体的通透转换孔的激活,特异打开细胞核重编程的组蛋白甲基化障碍;如同线粒体的明眸善睐,一横秋波打开了细胞核“返老还童”的青春之门。
这一发现是线粒体信号调控细胞核表观遗传的一个全新模式,在细胞转化与个体发育中均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为细胞命运转换的技术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兴国研究员简介
刘兴国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首届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首届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干细胞青年研究员奖,国际生物物理学会评为“2011 Young Bioenergeticist Award”。现任8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2007年1月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07-2010年在美国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担任研究员、博导。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杂志上发表23篇论文,多篇获得F1000推荐。近3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12篇论文,其中独立通讯发表Cell Metabolism(2016,2018)、Hepatology、Autophagy等杂志发表10篇。获批专利3项。18次受邀在国际学术大会上进行大会特邀报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Meta#
78
#MET#
76
#CEL#
66
#Cell#
64
#线粒体闪烁#
72
#Metabolism#
81
#ABO#
68
#细胞核#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