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2014:可穿戴科技之年 会带来健康变革

2013-12-14 张学玮 虎嗅网

  面对新技术、新潮流、新应用,互联网业界流行一句话“All this has happened before,and all of it will happen again”。2013年末,在被称为“可穿戴科技崛起之年”的尾巴上,又有人打出“2014将成为可穿戴科技之年”的预言。的确,2013年,Google Glasses、Smart Watch

  面对新技术、新潮流、新应用,互联网业界流行一句话“All this has happened before,and all of it will happen again”。2013年末,在被称为“可穿戴科技崛起之年”的尾巴上,又有人打出“2014将成为可穿戴科技之年”的预言。的确,2013年,Google Glasses、Smart Watch、Galaxy Gear、inWatch、Ride:HUD、SmartWig……各种“可穿戴”概念和设备闪亮登场、令人应接不暇,虽雷大雨小,却噱头十足。

  与国外市场方兴未艾相比,国内市场呈现出“概念火热,市场冷清;风投谨慎观望,产品销售不佳”的现状。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可穿戴设备?对消费者而 言,这是一场想象力的比拼;对开发者而言,这是一场创新力的角逐;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场判断力的较量。想象力、创新力、判断力,这是不同维度的能力需 求,而三者结合起来恰恰是可穿戴技术的重要突破口。

  “可穿戴”(Wearable),需要更多地表述和定义为“科技”(Wearable Technology),而绝不仅仅是“设备”(Wearable Devices)。只有将“可穿戴”定位在宏观的“科技”层面,才可能走出“设备”的狭隘,从而创造出更高端的产品和设计。

  网络发展至今,无论是设计者、开发者,还是运营商、渠道商,亦或消费者、品鉴者,都需要走出“软件硬件”、“线上线下”、“内容渠道”、“产品服务” 等对立、矛盾的二元思维。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是内容、技术、渠道、服务、平台、入口甚至体验皆可为王的时代,更是一个 “大连接+大融合”的时代。格局,是制胜的王道。如果没有大格局,囿于既有的领域闭门造车,不可能诞生伟大的产品。而这样的大时代,只有伟大,方能生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前,理性的消费者、睿智的开发者和谨慎的投资者们,至少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可穿戴科技”进行重新定位、思考和创造。

  一、可穿戴科技的实用性

  市场对可穿戴设备时尚性的期望值,远远高于此前的其他科技产品。 但功能性或者说实用性,依然是其立身之本、成败关键。可穿戴设备可以具备什么功能?通话、短信、广播、电视、邮件、音乐、视频、相机、手表、WIFI、二 维码、GPS、蓝牙、传感器……诸如此类技术最不是问题,现有主流电子产品的功能都能在可穿戴设备上有所体现。然而,一个“全能”的设备,真得就是我们想 要的吗?倘真如此,我们可以不称之为“可穿戴设备”,而改称为“可穿戴手机”、“可穿戴电脑”……其结果势必流于平庸,陷入“拼低价、拼服务”的终端硬件 竞争,最终水货山寨、鱼龙混杂。可见,功能多少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是否具备独创性。

  穿别人穿过的衣服,是模仿;用别人已有的功能,是拷贝。有别人没有的特性,才是独创。可穿戴设备需要与众不同。究其特性,重在“穿戴”。浅层面的“穿 戴”,是附属品、是修饰物,主要功能是辅助或装饰;深层次的“穿戴”,是解放,是延伸。以设备更多地解放“眼耳鼻舌身手足”,以功能更好地延伸“视听嗅尝 思动行”。小而言之,是可穿戴设备让身体更健康、更自由、更强大;大而言之,是让可穿戴设备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让身体获得更多的时间自由和功能延展。 实现科技与身体融合,网络与人类交互,“物人合一”,才是可穿戴设备的独特性所在。因此,判断一个可穿戴设备好坏与否,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与身体的融合 度,看它帮助了身体什么,解放了身体什么,延展了身体什么。设备是设备,身体是身体,可有可无的,纵使千般花哨,也是无用之物。

  二、可穿戴科技的易用性

  解决了有用的问题,下一步的关键是易用。易用的核心是目标群体。设备为谁设计,让谁来用,必须在设计和开发之初就非常明确。一切人都能使用,是科技产 品的理想目标,但绝非明智首选。在产业垂直化、精细化发展的今天,小的切入点,清晰的市场定位,明确的销售人群,对产品的生存和成功至关重要。

  以市场出现的可穿戴设备来 看,多数产品的目标群体指向明确:其中最多的是时尚一族、老人、孕妇、婴儿、患者。过去,商人常在嘴边的话是”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当下,”老龄化 “是中国不容忽视的现象,据悉,我国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2013年底,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到 2033年,将超过4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市场蓝海下,可穿戴设备更多地选择面向”老、幼、病、孕“,确是明智之举。此类群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 理能力弱,操作能力不强。这就决定了为其设计的可穿戴设备,不能复杂,不能繁琐,不能有害。这就要求设备的设计理念、生产原料、应用手段、操作方法既要高 标准又要易操作,最好是绿色、环保、简洁、易用”的“傻瓜型”装备。面向时尚一族的,易用也是前提。

  三、可穿戴科技的可支付性

  免费短信、免费通话、免费杀毒、免费手机……近年,互联网市场上出现了众多”以免费搏入口“的经典案例。“免费”吸引用户、“零利润”打压对手,让互 联网的巨头大佬们轻易占据一个个新兴市场,纵使起步较晚,亦可后来居上。因此,就国内互联网市场而言,在巨头大佬暂未发力“可穿戴”之际,率先吃螃蟹的中 小厂商必须居安思危,制定合理且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独创性的产品,要果断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定价策略。没有持久竞争力和易被模仿 的产品,不如直接“微利润”、“零利润”甚至免费,去“拼入口”、“聚人气”、“占市场”。切忌像苹果5C一样,既不廉价、又无特点,让用户既支付不起又 提不起兴趣。

  无论采用何种定价策略,让普通民众支付得起并愿意花钱,是底线。

  四、可穿戴科技的舒适性

  如讨论实用性时所谈到的,可穿戴设备的最高境界是“人机合一”,要让设备与身体融为一体,穿戴起来感觉自然,犹如天成。舒适,是人们愿意穿戴设备的前提,更是用户选择穿戴设备的理由。否则,可穿戴设备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日益精致、便携的科技产品相比,没有太大优势。无论是用于美体、健身、医疗、保健,还是互动、通讯、娱乐、游戏,都要保证设备带给人舒适、放松、方便和快乐。

  从这个角度来看,谷歌眼 镜未必是一款理想的可穿戴设备,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戴眼镜,而习惯戴眼镜的人也未必适应摘下现有的换上一副新的。众多的设备选择“手腕”,正是看重 了手腕对身体的正常活动影响更小,而附加的舒适度体验可以更多。设备穿戴上人体,眼耳鼻舌身,哪里最自然、最舒适,恐怕不能只是科研人员说了算。设备厂家 可以更多聘请医学、保健学、生理学甚至心理学方面专家共同研发,必要的时候,不妨让网民和用户说了算。

  五、可穿戴科技的交互性

  穿戴上身,如果不能实现“人机交互”,则设备如同首饰,中看不中用。现在,“医疗”类的穿戴设备,实现了对人体的感应和监测,实时反映血糖、血压、心 率等健康指标,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更高级的交互绝不仅仅如此。不妨无限地打开想象力,比如同样是“医疗”类设备,既然可以实现人体指标的西医式检测,为 什么不能尝试“把脉问诊”的中医式看病。何况,健康也只是一个维度,与身体交互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健康,与眼球交互可以让我们看得更精彩,与耳朵交互可以让 我们听得更真实,与鼻子交互可以让我们嗅得更丰富……那么,更深层次的呢,与大脑交互,是否可以让我们思考得更智慧。更多设备同步起来呢?直立行走解放了 人类的手、交通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腿、计算机替代了人类的一部分计算和记忆……但凡与身体深度融合、智能交互,可穿戴科技潜力无穷。

  六、可穿戴科技的兼容性

  讨论完人机交互之后,无法回避的话题是“设备交 互”。网络发展到今天,连接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不止一部移动终端。台式机、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电子书、音乐播放器……太多的终端,到底哪个是我们的 首选?迄今为止,还未曾出现“门户”式的设备和产品。可穿戴设备如何?在功能专注单一的设备之外,开发一部兼容性强、众物相联的“门户式”可穿戴设备呢? 比如一个腕表,让其基于Wi-Fi、蓝牙、NFC、GPS等技术手段,无线连接起用户的其他终端设备,当电脑有邮件、手机有电话、IPAD有微信、电子书 有推荐、音乐有更新……都第一时间显示、提醒并推送在可穿戴设备上,是否能给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惊喜?笔者对此类产品充满期待。随着车联网、物联网的进一 步发展,终端越来越多,这样的“设备门户”或“入口式设备”极具使用价值和市场潜力。而一旦抢占了这个“入口”,就抢占了用户的时间,也就抢占了网络的未 来。

  七、可穿戴科技的时尚性

  这是目前被讨论最多的特性,不必赘言。就其形态而言,无论是眼镜,鞋,衣服,手表,手环,健身设备甚至假发等配饰,将其设计时尚、趋向流行甚至引领潮 流,已是科技业界的强项。唯一需要提醒的,依然是独创性,因为与人体完美结合的产品,颜色、形态、质感、声音、触觉各个方面都可以大胆创新、独树一帜,成 为一个时代的重要标识或品牌。尽管简洁、经典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但用户永远都不会停止对美的追求和对新的体验。

  八、可穿戴科技的蓄电性

  如何充电,多久充一次电,充一次电能用多久?这三个问题已经成为了众多科技产品发展的“瓶颈”。远距离充电、太阳能充电、利用人体热能充电?为什么不呢?评判一个可穿戴设备的好坏,蓄电性问题无疑是一项重要指标,期待未来的可穿戴设备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九、可穿戴科技的开放性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勾勒出了未来走向,那就是“大连接+大融合”,网络如同世界一样,正在逐渐地“去中心化”、无“我”化。可穿戴科技正 是这个时代的下一个弄潮儿。因此,开放性,是可穿戴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头脑风暴”设计、开放API、鼓励创新、技术植入,分享平台,将加速设备的研发 创新,促进用户的海量增长。并且,这种开放不应该仅局限于技术领域,更多地还有经营理念和产业格局。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南京科委坦言:不完全排除靠关系申请科技专项基金

“(我们)主要是跟上面政府有关系,就是政府有什么可以报了,我们就知道了”,对于现在社会上靠关系申请科技专项资金的现象,10月25日上午,南京市举行“向人民汇报”政府部门行风政风评议直播活动中,当天接受评议的南京市科委主任黄河坦言不完全排除。 当天直播现场,行风监督员将其明察暗访的过程当中,遇到的这些机构帮助一些企业和个人申办专项科技资金的现象,并通过一则录音播放给现场接受评议的南京市

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12月18日举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会上揭晓。 2012年度高校这十大科技进展是:安徽医科大学主持的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汗孔角化症、掌跖角化症和少毛症致病基因研究, 北京大学主持的强激光场下原子分子隧道电离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持的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研究,兰州大学主持的牦牛基因组及对高海拔的生命适应研究,清 华大学主持的脑起搏器研究,武汉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