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寨卡病毒助力蚊媒获得感染
2017-05-18 MedSci MedSci原创
蚊媒传染病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及动物宿主的一大类疾病。近年来,多种新发及再发病毒性蚊媒传染病,包括寨卡病毒(ZIKV)、登革病毒(DENV)和乙型脑炎病毒(JEV)等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自1947年首先在乌干达发现以来,随后,ZIKV在法属波利尼西亚暴发,随即迅速蔓延至南美,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黄病毒传染性疾病,症状可能包括轻微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疼痛、浑身虚弱或头痛等,并可引起胎儿小头畸形和格林巴氏综合症。由于该疾病迅速传播蔓延并扩散到到全球40多个国家,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的暴发流行已经是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近日,国际权威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一项从蚊媒角度阐述近年来寨卡病毒暴发流行原因的研究。
蚊媒传染病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及动物宿主的一大类疾病。近年来,多种新发及再发病毒性蚊媒传染病,包括寨卡病毒(ZIKV)、登革病毒(DENV)和乙型脑炎病毒(JEV)等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自1947年首先在乌干达发现以来,随后,ZIKV在法属波利尼西亚暴发,随即迅速蔓延至南美,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
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登革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1(Non-structural protein 1)可以被大量分泌到感染宿主的血液中。分泌的NS1蛋白会与病毒同时吸食到蚊虫体内,通过抑制蚊虫中肠的免疫系统来辅助病毒感染蚊虫。登革病毒(DENV)及乙脑病毒(JEV)非结构蛋白NS1在病毒“宿主-蚊”自然循环中具有重要功能。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寨卡病毒的NS1蛋白同样也具有辅助病毒感染蚊虫的功能。亚洲系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1上的一个氨基酸位点突变 (NS1 A188V) 导致NS1蛋白的分泌能力增强,使得病毒可以更高效的感染蚊虫并导致蚊虫的病毒感染率大幅上升,可能是造成寨卡病毒的大范围流行的原因。这一研究为解释近年来寨卡病毒暴发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由于病毒位点发生突变,导致亚洲系寨卡病毒感染埃及伊蚊的能力增强,为解释近年来寨卡病毒暴发流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且从分子水平揭示了最近寨卡病毒流行原因所在。
原始出处:
Yang Liu, Jianying Liu, Senyan Du, et.al. Evolutionary
enhancement of Zika virus infectivity in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 Nature
(2017) doi:10.1038/nature22365
本文系梅斯医学(MedSci)原创编译整理,转载需授权!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获得感#
60
#Nat#
54
#寨卡病毒#
46
#寨卡#
61
学习了,需要重视
82
不容忽视啊!!!!!!!!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