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Immuno: 蠕虫感染怎么治?研究给出新思路
2020-08-31 张佳兴 生物探索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约有20亿人感染蠕虫,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生长障碍、认知缺陷和慢性免疫系统疾病。其治疗方案多为驱虫治疗,但治疗后几个月的再感染率较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约有20亿人感染蠕虫,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生长障碍、认知缺陷和慢性免疫系统疾病。其治疗方案多为驱虫治疗,但治疗后几个月的再感染率较高。当前,人们普遍认为Ⅱ型免疫反应可促进寄生虫免疫并启动组织的修复。但是,由于我们对Ⅱ型免疫应答及宿主保护机制不够了解,临床上尚无持久的免疫治疗方法。 2020年7月14日,《Nature 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 Mark C. Siracusa研究组题为“Basophils prime group2 innate lymphoid cells for neuropeptide-mediated inhibition”的研究。该研究指出,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参与神经肽神经调节素B(NMB)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
DOI:10.1038/s41590-020-0753-y
为明确嗜碱性粒细胞在Ⅱ型炎症反应中的调节作用,研究人员使用巴西日圆线虫感染小鼠以诱导嗜碱粒细胞在肺组织中积累。结果显示,嗜碱性粒细胞负向调控肺ILC2。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后炎症反应增强
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没有嗜碱性粒细胞的情况下,巴西日圆线虫诱导的ILC2反应增强,进而导致炎症反应增加、肺功能降低。更重要的是,在嗜碱性粒细胞减少的小鼠中,NMB受体(NMBR)在ILC2上的表达降低,而肺泡巨噬细胞中NMBR的表达没有改变。
ILC2表面NMBR表达
为了研究NMB是否是Ⅱ型免疫反应的负调控因子,研究人员使用重组NMB(rNMB)处理巴西日圆线虫的野生型(WT)小鼠。结果显示,外源性NMB可以减少巴西日圆线虫感染后的ILC2反应。但在嗜碱粒细胞减少的小鼠中,ILC2对NMB刺激无反应。进一步研究显示,嗜碱性粒细胞可能通过表达前列腺素E2(PGE2)来引发ILC2对NMB介导的抑制作用。
ILC2表面NMBR表达
总而言之,嗜碱性粒细胞会引发ILC2对维持组织完整性所必需的神经元衍生信号作出反应。这项研究揭示了嗜碱性粒细胞在抗蠕虫免疫方面的调节作用,并明确了NMB是Ⅱ型炎症的有效抑制剂。这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于Ⅱ型炎症免疫学机制的了解,并将改变蠕虫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
原始出处:Juan M. Inclan-Rico, John J. Ponessa, Nuriban Valero-Pacheco, et al. Basophils prime 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for neuropeptide-mediated inhibition. Nature Immunology.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蠕虫感染#
70
#新思路#
84
#Nat#
50
#蠕虫#
70
学习
102
学习了
120
学习了 受益良多
119
学习
119
yes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