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怕患者说这句:"我又不懂医……"

2018-03-22 夏日微风 医学界

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病人,你跟他苦口婆心地讲了半天,各种注意事项都交代了,到最后还是会出现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而当你去问他怎么不遵医嘱时,他会轻飘飘地来一句:“我又不懂。”一句话——谁不懂谁有理。你说:“我不是都跟你说了吗?应该怎样怎样的?”他回你:“你说那么多,我又不懂医,我记得住啊?”下次再遇到同样问题,你也不多说了,干脆告诉他该怎么做,心想,这总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吧?可结果依然是你

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病人,你跟他苦口婆心地讲了半天,各种注意事项都交代了,到最后还是会出现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而当你去问他怎么不遵医嘱时,他会轻飘飘地来一句:“我又不懂。”

一句话——谁不懂谁有理。

你说:“我不是都跟你说了吗?应该怎样怎样的?”

他回你:“你说那么多,我又不懂医,我记得住啊?”

下次再遇到同样问题,你也不多说了,干脆告诉他该怎么做,心想,这总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吧?

可结果依然是你不愿看到的那种情况。

你问他为什么?

他会告诉你:“你只说要怎么做,又不说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怎么就不能变通一下呢?我又不懂医,你为什么不讲清楚点呢?”

怎么说,都是他有理。

因为他不懂。

工作久了,就会发现有些病人很喜欢自以为是。你告诉他,用头孢不能喝酒。他偏要试试,没问题还好,出了问题,他只要来一句“我又不懂”便能推得干干净净。

你说跟他说了,他说不记得了(这还算好的,直接说你没说的都有);你说他有签字,他说要签字的地方多了去了,到医院里跟到衙门里是一样一样的,最不缺的就是签字,谁知道是不是个流程?再说了,签字是你要我签的,不签能行啊?你们医生想逃避责任,什么都要我们签字,出了事,就说我们签了字的。我们到了医院里,还不是砧板上的肉,你们要怎样便怎样,我们又不懂,我们能怎样?BALABALA······

有理也架不住无知。

22床杨阿姨明天要做肠镜。医生开了番泻叶和硫酸镁做肠道准备。护士拿着药仔细地交待,杨阿姨表示知道了,并十分清楚地复述了一遍。护士放心地做其他事情去了。

临睡前护士又去确认了一下,杨阿姨表示拉的已经是清水了,放心好咧。

第二天,直到做肠镜的医生带着满脸怒气呼啸而至兴师问罪时才知道,杨阿姨自作主张把药减量了。

原来,杨阿姨拉了几次后,记起上次肠炎时医生说过,拉肚子拉多了会要命的,就不敢再吃了,但是她怕说了真话护士会逼着她吃,便告诉护士已经拉清水了,因为护士说过要拉到清水便为止的。

护士哭笑不得,问杨阿姨:“你这是骗我呢还是骗你自己?”

杨阿姨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似的小声辩解道:“我又不懂,我以为拉个几次么也差不多了呀,反正你们有高科技武器的。我那样子拉法,万一拉死了怎么办啊?”

护士作了番解释后,只得再为其灌肠。

这下,杨阿姨倒是十分配合,跟她说要忍耐几分钟,效果更好。杨阿姨就一直忍着,直到来不及了,直接拉在了床上······

——我又不懂,你说要忍的呀。

去年发生的一个案例,那可真是记忆犹新。

一个病人挂了几天头孢,感觉没有自己期望的那么好,便强烈要求医生改用青霉素。

可是病人入院时明明说自己青霉素过敏的。

医生当然不肯用。

病人先是以要求转院来要挟,见医生不为所动,又矢口否认自己有过敏史,说当时那么说,只是因为听别人说现在有一种青霉素很贵的,医生又喜欢用,他不想用,就干脆说自己过敏。

医生晓之以厉害关系。

病人十分不满地说:“你们就是想把我们抓在手里慢慢看,这样你们就有钱赚了。”见医生表情变了,知道激将法起效了,又趁热打铁,“青霉素不是要做皮试的吗?做皮试好用就用,不好用再说。”

医生想想也对。

皮试结果还真没阳性表现,皮丘不红不肿,病人诉无不适。

鉴于病人前后述说矛盾,护士还是小心为上,开始挂的时候调慢了速度,加强了观察,确实没有反应。

就在一瓶水即将输完时,病人突然出现抽搐,随即意识不清。

一场生死时速的抢救后,病人转危为安。

病人家属却不干了,就一句话:病人有过敏史,你们怎么还用?这与故意杀人有何区别?

幸好同病房的另外两个病人说出了事情的详细经过。

家属背后埋怨病人,病人还是那句话:“我又不懂,哪里会想到真这么严重?”

因为不懂,怎么做都不为过?

这是救过来了,也还有求证的机会。

如果是另一种结果呢?

即使不被家属纠缠,职业生涯中也再难做到云淡风轻了吧?

如果你真觉得自己不懂,请给予他人信任;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懂,就不要在出了问题后用“不懂”来武装自己。

难道不懂法而犯法就可以不追究责任?

最常见的,在输有些药液时,我们会一再告诫病人不要随意调节滴速,无奈一些“老”病人常常以他多年的输液“经验”对我们的叮嘱不屑一顾。等到真出现问题时,他一句“我又不懂”真叫人恨不能一口老血喷他脸上——你不懂,难道也听不懂人话么?

你不懂,别人的工作全都等于没做,不是吗?

工作中,忙一点累一点也就算了,时不时的还要被人冤枉,真叫人倍觉寒凉。

我甚至很羡慕警察执法时有执法记录仪为证,什么时候可以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中?——除了如厕,我愿意一直开机。

同事对此摇头苦笑:“一个快被逼疯的孩纸!——话说,如果有,我也愿意一直开机。”

曾看过一个视频:某病人在装支架的过程中发生室颤,医务人员立即施行了除颤,病人的痛苦叫声传到手术室外,家属使劲拍门,意欲闯入,幸好是手术室的门,不是那么容易弄开的。后来抢救成功、手术成功后,家属首先就是咄咄逼人的责备,根本不问缘由,及至后来弄明白了,也是强词夺理的那句:我们老百姓又不懂!

只要不懂,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为所欲为?

社区组织的健康教育,没有礼品是没有人参加的,为着礼品勉强参加,也是街坊邻居多日不见,闲话家常的居多。

不懂,还不愿意学,不愿意学,又丧失信任他人的能力。

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如果你是个成年病人,希望你 “懂”得能多一点;如果你生病的孩子不懂,希望你能做个懂事的家长。

当然,明知错了,懂,也得说不懂——知法而犯法,罪加一等。

这个,都懂。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关注|患者到医院是求医不是“买医”,这段演讲值得所有人深思!

凌锋表示,医患关系并不是供需关系,病人到医院是求医不是买医。 3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在“委员通道”接受采访。她表示,医患关系不是供需关系,而是信任与救护的关系。希望全社会能够理性的看待医疗的过程,共同维护好医患关系。

中国循环杂志:阜外学者称,这两种“热门”生物标志物不能预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术后预后

近年来,可溶性ST2(sST2)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3)成为心血管领域尤其心衰领域研究较多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两会:政协委员:呼吁支持患者参与医疗全过程

我国患者对医疗事务的参与度长期偏低,患者缺乏“代言机构”,现有的医患沟通存在职能短板。这不利于提升医疗沟通效率,不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健康水平,还给医患纠纷和医患冲突埋下隐患。

Chin Med J :韩雅玲院士团队发现:通心络可减少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小板高反应性

对于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来说,术后氯吡格雷治疗期间如果出现血小板高反应性,意味着发生缺血事件的风险较高。

"主任快来,患者感染性休克,快不行了!"

我是一个ICU医生。我们做重症的医生被叫到别的医院会诊,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病人很重,治疗的要求超过当地的硬件软件能力了,比如要做难做的血管外科手术;需要上ECMO支持心肺功能。就要呼叫我们这样的大医院支援。给呼叫到这样的救援的时候,通常我们都是拔脚就跑,也不管半夜2点,还是外面正飘着鹅毛大雪天。用力把一个生命从悬崖下拉回来,这种欲望已经和ICU医生的基因融为一体。另外一种。病人很重,

ACC 2018:对房颤及卒中的高危患者进行房颤监测的策略比较:REVEAL AF研究的结果分析

ACC2018于当地时间3月10-12日在美国奥兰多召开,本次会议的“原创研究亮点:心律失常与临床电生理的年度回顾”专题中,心房颤动筛查的研究占有重要席位,体现了心律失常工作者对房颤早期发现、早期预防的重视。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