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七月效应”
2012-08-06 BoBo 科学松鼠会
对医院来说,每年的七月有些特别。原因倒也简单,实习生、毕业的医学生成为医院这方舞台的新人。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增卫生技术人员近33万,其中进入公立医院的近20万人。人们不由得犯嘀咕,这群初来乍到、经验不多的稚嫩医生、护士们,能否担当治病救人的重任呢? 这个问题,早就引起过国外学者的关注。由此还产生了一个特别的词汇,叫做“七月效应”(July effect)。它指的是,每年七月份,医院里患者的死亡
对医院来说,每年的七月有些特别。原因倒也简单,实习生、毕业的医学生成为医院这方舞台的新人。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增卫生技术人员近33万,其中进入公立医院的近20万人。人们不由得犯嘀咕,这群初来乍到、经验不多的稚嫩医生、护士们,能否担当治病救人的重任呢?
这个问题,早就引起过国外学者的关注。由此还产生了一个特别的词汇,叫做“七月效应”(July effect)。它指的是,每年七月份,医院里患者的死亡数量会出现一个增幅,这种现象只在拥有实习生、住院医生岗位的教学医院出现。所谓的教学医院,是指具有教学用途,为医科大学、医学院或护理学院提供见习、实习的医院。中国许多三甲医院,均为各大院校的附属医院,也即教学医院。
你也许做出了某种推断,医院里的新人,大概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那么,有没有数据作为支撑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学家,就做过这种研究。他们选取1979年至2006年间,共计6200万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逾24万例致命用药差错事件。结果显示,在承担住院医生培训的教学医院,7月份的差错率较平时升高10%。而在非教学医院,差错率与其他月份相当。不过,上述结果所针对的仅是用药差错,而非其他原因所致死亡或手术并发症等。
这些用药差错,包括处方用药过量、剂量错误,未能准确辨别药物过敏或副作用的前兆,对药物相互作用不熟悉等。在我的学习经验中,每一种药物都像一个颇有渊源的故事。医疗界几千种药物,对应用它的医生而言,都是一种严峻考验。
不过,也有学者发现,对急性阑尾炎、创伤等很多外科领域而言,并不存在这种诡异的“七月效应”。或许,外科手术多由一个团队完成,而侧重于药物治疗的疾病,倒可能由于小的疏忽,引起不良或严重的后果。
按照常理去思考,无论实习、住院医生水平如何,在踏入病房的第一个月,各种小差错(即便不致命)总可能高于平常。至于原因,既可能与医生对医院环境陌生有关,也可能与团队配合、医生及医患间交流不到位有关。
国内情况如何?我未能见到国内此方面的研究或探索,不能断然下结论。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七月份的教学医院,完全不可相信。原因是,教学医院多为当地医学院附属医院,综合救治实力更强,因此才承担住院医生培训任务。反过来想,每一名精湛医术的高年资医生,都必然经历着由一名医学新人逐渐成长的过程。成长或许犯错,但每一个血的教训,都是为了将来永不犯错。
此外,人们可以尽力维护自身的健康,却也难以断定何时身体这部复杂机器,是否会抛锚罢工。因此,如若身体不适、亟需入院,却因为“七月效应”而一味拖靠,无异于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UCLA的研究: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96592/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