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肿瘤内战!《科学》揭示癌细胞自我瓦解的奥秘 | 文献时刻

2024-11-04 肿瘤医学论坛 肿瘤医学论坛 发表于上海

Science 论文介绍体内重编程树突状细胞的癌症免疫疗法,通过腺病毒递送转录因子增强其功能,在小鼠模型有效,公司推进临床试验,虽有挑战但具潜力。

《In vivo dendritic cell reprogramming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这篇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探讨了一种创新的癌症免疫治疗策略,通过在体内重新编程树突状细胞(DC),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力。以下是对该论文的详细解读:

图片

背景

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抗原呈递细胞,负责捕获和处理抗原,并将其呈递给T细胞,从而启动和调节免疫应答。然而,在肿瘤微环境中,DC的功能常常受到抑制,导致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和攻击癌细胞。传统的DC疫苗需要体外培养和操作,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因此,研究人员希望开发一种在体内直接重新编程DC的方法,以增强其功能。

研究目标

通过腺病毒递送转录因子PU.1、IRF8和BATF3,将肿瘤细胞体内重新编程为第1型常规树突状细胞,以增强抗原提呈能力,克服免疫治疗中常见的障碍。重新编程的肿瘤细胞改变了肿瘤微环境,促进多克隆杀伤性T细胞的招募和扩增,成功诱导肿瘤消退,并在多种小鼠黑色素瘤模型中建立长期免疫记忆。在人类肿瘤球和异种移植中,这一方法独立于通常限制免疫治疗的免疫抑制,为未来的癌症免疫治疗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展示了通过体内免疫细胞重编程以提高治疗效果的潜力。

研究方法

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 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体外预处理:从小鼠骨髓中提取树突状细胞,并使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技术确保细胞的纯度。这些树突状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 树突状细胞的体内重新编程:利用腺病毒载体(AAV)将特定转录因子(PU.1、IRF8和BATF3)导入树突状细胞,以进行体内重编程。通过荧光标记细胞以便追踪其在体内的分布和存活情况。这些转录因子组合能将肿瘤细胞重编程为1型常规树突状细胞(cDC1)。

  • 重新编程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技术,评估重新编程树突状细胞在体内的抗原呈递能力和T细胞激活能力。此外,评估了重编程树突状细胞在小鼠肿瘤模型中的抗肿瘤效果,包括肿瘤生长抑制和小鼠的生存率。

  • 分子和基因表达分析:在重新编程的树突状细胞中,研进行了分子层面的分析,包括qRT-PCR和RNA-Seq技术,以探讨基因表达的变化。此外,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研究转录因子在基因组中的结合位点及其调控机制。

研究结果

  • 树突状细胞功能增强: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处理的DC表现出显著增强的抗原呈递能力,并能够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

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重编程树突状细胞在抗原呈递和T细胞激活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在体内存活率良好,它们能够有效地迁移到肿瘤部位并呈递癌细胞相关抗原。这些重编程树突状细胞可以激发强烈的T细胞免疫反应,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

  • 抑制肿瘤生长:在小鼠肿瘤模型中,重新编程的DC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并提高了小鼠的生存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在小鼠体内,诱导重编程产生了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包括在单药治疗条件下对难治性非免疫原性肿瘤的完全反应。仅需不到2%的诱导产生的cDC1细胞即可驱动完全反应,这支持了诱导细胞类型具有高度功能特化的观点。第一周的给药剂量足以驱动长期持久的系统性免疫反应,完全反应者在第160天时进行重新肿瘤接种挑战时仍保持无肿瘤状态,实现了防肿瘤复发。

  • 安全性和特异性:纳米颗粒递送系统在体内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特异性,未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或非靶向细胞的影响。

未来展望

基于这项研究,研究团队创立了一家名为Asgard Therapeutics的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通过其创新疗法AT-108,在患者体内直接将肿瘤细胞重新编程为功能性1型常规树突状细胞(cDC1),以恢复肿瘤的免疫原性。该疗法利用无复制能力的腺病毒载体递送专有转录因子,重塑肿瘤微环境并启动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绕过传统细胞治疗的复杂性和局限性。自2021年以来,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计划将其主要项目AT-108在2026年之前推进到临床试验,旨在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和个性化的治疗选择,可能彻底改变癌症免疫治疗的格局。

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图片

在人类癌细胞形成的球状体模型中,新策略也可以实现肿瘤重编程效果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总之,重编程树突状细胞在抗癌治疗中展现了显著的潜力,通过增强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和免疫激活功能,提供了新的治疗视角。然而,要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人类临床,还需克服多项挑战。首先,需要进行大量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因为不同物种的免疫系统存在差异,可能影响结果的转化。此外,使用腺病毒载体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其在人体内的长期表达和潜在副作用需进一步研究。确保高效的基因导入和防止基因毒性也是关键技术难点。尽管如此,这一方法与体外方法结合,可能实现更优的治疗效果。一旦成功应用,将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参考资料:

[1] In vivo dendritic cell reprogramming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Science (2024). DOI: 10.1126/science.adn9083

[2] First-in-class immunotherapy reprograms tumor cells. Retrieved September 6, 2024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3747-024-00089-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5197, encodeId=b2fb223519e6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54e61989e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树突状细胞#</a> <a href='/topic/show?id=0a7ee13177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癌症免疫治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1989, encryptionId=554e61989e7, topicName=树突状细胞), TopicDto(id=71317, encryptionId=0a7ee13177e, topicName=癌症免疫治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Nov 04 23:51:11 CST 2024, time=2024-11-04,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A&R:核受体4A亚家族信号转导是系统性硬化症中CD1c+树突状细胞失调的关键疾病通路

确定系统性硬化症(SSc)中驱动传统树突状细胞(cDC)改变的关键疾病通路。

J Ethnopharmacol:五虎汤对RSV诱导外泌体处理树突状细胞功能和自噬的影响

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诱导的外泌体对树突状细胞功能和自噬的影响,并观察五虎汤(WHT)血清对上述影响的干预作用。

清华大学吴励课题组《CMI》:揭示调控树突状细胞发育与生存的重要机制

该研究首次报告了TRIM33通过促进Irf8表达以支持cDC1发育,同时通过抑制Bcl2l11在所有DC亚群及其前体中的表达,在维持DC的稳态中起到关键作用。

【期刊导读】慢乙肝患者干扰素间歇治疗平台期的发生可能与树突状细胞的亚群表型变化有关

慢乙肝患者HBsAg缓慢下降的平台期的出现与树突状细胞(DC)的亚群变化,尤其是CD141/CD1c双阴性髓系树突状细胞(DNmDC)的频率降低和成熟受损有关。

ARD:体外质谱分析揭示了银屑病关节炎滑液中的骨髓促炎特征

本研究使用质谱流式细胞术(CyTOF)结合转录组学分析来生成匹配的PsA滑液(SF)和血液白细胞的高维数据集,目的是在未受刺激的淋巴和骨髓细胞中体外识别细胞因子的产生。

Science Advances:苏州大学陈红/陈高健树突状细胞变得“更甜”,极大增强抗肿瘤作用

树突状细胞(DC)修饰以增强抗原呈递是癌症免疫治疗中的一种有价值的策略。然而,尽管一些策略旨在通过增强共刺激分子的强度来提高T细胞的活化性,但很少研究DC与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ARD:HLA-DR天然呈递肽的分离鉴定出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T细胞表位

该研究在生理相关背景下显著扩展了HLA-DR分子呈现的肽库,鉴定了RA患者的 CD4 + T细胞识别的六个新表位。这些信息对于更好地了解疾病免疫病理学以及设计耐受抗原特异性免疫疗法非常重要。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长NY-ESO-1肽刺激自体树突状细胞加或不加α-半乳糖甘油酰胺治疗高危黑色素瘤的疗效

目前,自体NY-ESO-1长肽脉冲DC疫苗(DCV+α-GalCer)中加入α-GalCer是否比不含α-GalCer的肽脉冲DC疫苗(DCV)能改善T细胞反应尚未可知。

NBE:上海交通大学蔡宇伽等团队合作开发全新疫苗技术:树突状细胞靶向性类病毒颗粒,作为mRNA疫苗载体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靶向DCs的病毒样颗粒的设计和性能,该颗粒具有工程化的Sindbis病毒糖蛋白,可识别DCs的表面蛋白。

Nature子刊:西湖大学董晨团队揭示慢性结肠炎的免疫学新机制!

该研究发现T滤泡辅助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相互调节驱动结肠炎的发展。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