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防治进入“存量时代”,7000万乙肝感染者需“立即行动”
2021-07-12 39健康网 39健康网
今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0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显示,在我国40种法定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依然是发病人数最多的传染病。
今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0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显示,在我国40种法定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依然是发病人数最多的传染病。
慢性乙肝病毒(下简称HBV)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其中,成年人感染HBV,主要是血液传播和性传播。HBV可以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造成血液传播,如修足、文身、扎耳、共用剃刀和牙具;与HBV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这些都是感染HBV的高危行为。
多年来,我国乙肝的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加强规范性的治疗和管理,防治工作取得显着的成绩。随着乙肝疫苗的全面推广,我国乙肝防治目标从预防新生儿感染转移到提高“存量患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
据国家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 HBV感染者约7 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 2000 万—3 000万例,“存量患者”诊断率和治疗率偏低,统计显示,诊断率为 18.7%,治疗率为10.8%。
对于我国当前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形势,中华医学会北京市感染病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肝病中心二科主任徐斌副教授介绍:“感染HBV之后,如果不尽快进行干预,就会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死于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很高。因此,早诊早治,对于防治乙肝至关重要。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符合条件应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大家要牢记,乙肝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不可自行停药。”
乙肝诊疗迎来新标准,不存在“健康携带者”
在乙肝防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存在“健康”携带者的概念误区,使得很多患者未能尽早地开展抗病毒治疗。越来越多的循证及临床观察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感染HBV的人群在疾病各阶段均存在进展风险,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疾病进展迅速。
我国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因此,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对于控制乙肝的病情进展十分关键。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进一步扩大了治疗的范围:只要HBV DNA检测结果为阳性,转氨酶升高(排除其他原因),就应该启动抗病毒治疗。如果转氨酶正常,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如果患者存在高危风险因素,或肝脏出现炎症、肝纤维化,也要尽快进行抗病毒治疗。
指南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已尽可能地降低HBV的复制作为目标,只有HBV的复制得到控制,才能减少HBV对于肝脏的损害,避免发生如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让患者可以获得更长的寿命,更好的生活质量。
徐斌副教授表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强效抑制病毒是关键,尤其要关注HBV DNA的水平,高敏感检测有助于发现较低的病毒活动,患者可以定期接受高敏检测,有助于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敏检测有助于发现病毒载量的变化,为了降低病毒对于肝脏的伤害,需要将病毒载量控制越低越好,把HBV DNA降低到20IU/ml以下,可以将病毒的危害降到最低,降低患者的肝硬化、肝癌风险。”
规范治疗护佑肝健康,首选强效低耐药物
由于乙肝尚无法彻底治愈,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安全性和耐药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因此,《指南》提出:初治患者应首选强效低耐药的核苷(酸)类药物,如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
徐斌副教授建议:“强效低耐药物的问世,大大改善了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保证了治疗的持续性。如今,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指南推荐的核苷(酸)类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乙肝患者寻求长期规范治疗,经济负担大幅度降低。乙肝患者只要坚持规范治疗,按时服药,病情就会得到很好地控制。在治疗的同时,还要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各项指标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治疗方案。如果身边有人感染HBV,也不要歧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