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一个人到医院怎么就被你们给治死了?
2016-12-29 儿科蜡笔小新 医学界儿科频道
医闹是什么?伤医产生的心理根源什么?医生在救病治人,你却去伤害医生,这简直是罪大恶极、丧心病狂,令人匪夷所思。你躺在病床上,医生是最想救你的那个人,反而是你最亲密的亲人倒不一定是真想救你。医院是最能看清人性的地方,当你危重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时候,当你需要大量治疗经费的时候,你身边至亲的亲人为你做出决策才是真正考验他内心深处对你的真实想法的时候。或许你会发现,中国人比有各种信仰的老外更难接受死亡
医闹是什么?伤医产生的心理根源什么?医生在救病治人,你却去伤害医生,这简直是罪大恶极、丧心病狂,令人匪夷所思。
你躺在病床上,医生是最想救你的那个人,反而是你最亲密的亲人倒不一定是真想救你。医院是最能看清人性的地方,当你危重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时候,当你需要大量治疗经费的时候,你身边至亲的亲人为你做出决策才是真正考验他内心深处对你的真实想法的时候。
或许你会发现,中国人比有各种信仰的老外更难接受死亡,甚至根本不愿意听到死亡这两个字。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老外可能会静静流泪和祈祷,而中国人则更愿意嚎啕大哭,来表达悲痛和宣泄悲伤。这貌似理所当然,其实是非常荒谬的。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情。
而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有多久的心理准备,面对死亡的时候更多的是选择逃避,不愿相信这一切。或者更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将这种悲伤转化为暴力转嫁到医生身上,用这种方式来向死者表达忠诚,顺便敲诈医生。以往医院的领导往往因为想息事宁人,选择私了,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官僚思想的作祟下一步步助长医闹和伤医事件,直到现在伤医横行,变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医闹经常是这样的,一开始家属和医生表明上都配合及沟通很好,治疗积极,但病情意外突然加重或死亡时,家属立马翻脸不认人。这种翻脸速度,比翻书还快,说变就变,让你猝不及防。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是,出事了就要拉一个人垫背背黑锅,这样才能平复悲痛或转嫁内心的不安。这种令人惊愕的思维背景,从精神分析学派角度看,借用当今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话来说,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巨婴”心理。
某警察公众号发文称“既然警队都难免有害群之马,难道阿宝敢保证医务界就没有庸医存在?”不让好好的一个人进去医院就天人永隔,家属能闹吗?如果警察们只要是医闹纠纷就不分黑白一边倒,那一下骂警察的互联网大V就该说警察和庸医是一家了。”看了如此神论,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医闹发生的时候警方的不作为了!
“不让好好的一个人进去医院就天人永隔,家属能闹吗?”……好好一个人到了医院,就被你们给治死了,这是中国式医闹最常见的套路。但这句话从本该打击医闹的警察嘴里说出来,怎么不让人心寒?
但是抛开愤怒不说,为何连警察都会说这种话,可见这种偏见在中国患者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神论在逻辑上说不通是显而易见的,你既然好好一个人,吃错什么药非得来医院花钱受罪?但问题是你跟他讲道理的时候他跟你讲亲情、讲悲伤、讲人性,你跟他讲情感的时候他跟你讲道理。道理是可以有的,但道理也是可以讲不通的!
那么,为何中国式医闹会有如此荒谬的逻辑呢?这是怎样的心理模式?或许,我们可以从知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近期发表的《巨婴国》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武志红的心理分析思路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里又有各种观点,大家公认的有三条:
第一条,潜意识在控制人表面上的行为,也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第二条,人的各种行为及思想,本质上是自己内心潜意识的一种投射;
第三条,一个人的一整套反应模式根源在你还是婴儿的时候,和父母、家庭的全套互动模式决定了你的人格,在大约六岁前就形成了。
这与中国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六岁之前后的所有行为方式,基本上都是六岁之前的“强迫性重复”。正是由于家庭的这种互动关系的“遗传性”,所以精神分析学派有一句格言,我们治疗的不是一个人,是一整条家族链。
核心观点就是:幼年时的经历和关系互动——潜意识的形成——成年之后幼年模式的强迫性重复。也就是说幼年时的经历及与家庭的互动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成年的心理模式和行为特点,如果幼年时与父母的关系存在问题,潜意识里会影响一个人以后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所以,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本质上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关系障碍。那么,婴儿期有何心理特点?婴儿的心理主要是三条:第一是母婴共生,即婴儿刚生下来不久,没有任何行动能力的,一切吃喝拉撒玩都得靠母亲。并且婴儿主观意识上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区别,肚子饿了一哭,妈妈马上就给他喂奶,那么他就觉得妈妈是受自己控制的,是一体的,这种叫母婴共生。第二条,叫全能自恋,第三条叫偏执分裂。婴儿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一哭就有人哄,饿了有人喂养,拉臭臭了就有人给他换,所以叫全能自恋。如果哭了没人哄,没有得到满足,要么就是觉得愤怒地表达出来,要么就是干脆毁了自己,这叫偏执分裂。婴儿时期,这种心理模式叫母婴共生,但是如果成人之后你还这么共生,这就叫病态共生。
言归正传,那么这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医闹到底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都会有“好好的一个人,到医院就被你们给治死了”这种观点?
一个病人在手术台上,最希望他活下来的是医生,家人倒未必。那为什么这些人还去攻击医生呢?我的家庭原本是完满的,这人是活着的,怎么到医院他就死了呢?亲人的离去破坏了原有圆满的生活,病态共生的思维让他认为,我来了医院,交了钱,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就应该帮我看好病。如果看不好,那么就是医生的问题,他就一定要迁怒于人,而且这种迁怒是完全非理性的,她不见得要讹你医院多少钱,但是一定要把你这种在外在的恶意力量干死,不惜上刑场、挨子弹,这不就是巨婴心理吗?潜意识里坚持医生就是想讹你的钱和唯利是图,这种全能自恋让他在亲人离去的时候得到不断的强化。这种强化会拉着各种证据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预期,连医生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都可能被认为是恶意的流露。只要不符合我的想象,我就要跟你起纷争,在巨婴的世界里,他是搞不清楚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区别的,极端化表达,偏执分裂。
这种病态共生、极端化表达和偏执分裂的思想和语言在中国似乎随处可见,比如老人被摔倒后,你去扶他,他是可能讹你的。过去我们认为,这些老人道德败坏,是谋人家的钱财。但深入分析后会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武志红认为,如果有这么大规模的现象,那肯定是一种心理上的表达。其实,摔倒老人讹人是因为“巨婴”心理在做怪,他明明是自己摔倒,但她一定要找到一个外在的恶意魔鬼,然后迁怒过去,自己的心理才能调适过来。荒谬的医闹或者伤医事件经常就是这样的,当治疗效果不能满足他的医疗预期,他就要迁怒于你,跟你起纷争。
2011年4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浩,被凶手李梦楠刺破颈动脉死亡,年仅28岁。 王浩根本不认识这个患者,他和这个患者之前没有任何的交集。凶手是去治疗强制性脊柱炎,医生说,因为他有结核病,暂时不能治疗,先去治疗结核。整个沟通的过程,是他的爷爷和医生沟通,他的爷爷和医生沟通的非常顺利,没有发生任何的争执任何的问题。但是,李梦楠主观认为医生在故意的推诿他,于是,他出去购买了水果刀,走到医院,找到了他碰到的第一个医生,在背后刺了一刀,王浩就这样被杀死。
这件震惊全国的医闹事件让人愤怒,让人匪夷所思,王浩跟患者李梦楠没有任何交集,却为之所害。这是因为李梦楠到医院看病,认为我来求医,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是医生,你一定有办法,你就得治好我的病,这种糨糊逻辑就是病态共生。李梦楠全能自恋地认为,自己要求治疗强制性脊柱炎,医生就应该无条件满足他。当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不惜杀害另一个无辜的医生,这就是偏执分裂。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可能心里都长这一个“巨婴”,我们这个“内心的婴儿”时不时会影响着我们言行,只是成熟的心态应该是意识到自己偏执分裂的可能,并一定程度地克制。如果你也是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的爱好者的话,你会发现,武志红的“巨婴心理”理论其实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过其实是异曲同工的。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医闹者可以比喻为脱缰的野马,超我的良知无法管住本我全能自恋和自我偏执分裂,让本我为所欲为,最终酿成大祸,害人害己。
扪心自问,儿科蜡笔小新内心也有个豁大豁大的“巨婴”。还好本人比较喜欢心理学,一直在反省自己,逐渐发现自己内心深处藏着的“巨婴”。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就像黄西说的“我不完美,但那又怎样”,用行动一步一步往前走,你就能把自己身体里的那个巨婴抛在自己身后。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从内心开始的!
参考资料及说明
1.本文关于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来自于心理学家武志红的巨作《巨婴国》;
2.本文部分内容摘录自罗振宇的《你是巨婴吗?》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悲哀啊!
86
怎么解决呢?
78
核心观点就是:幼年时的经历和关系互动——潜意识的形成——成年之后幼年模式的强迫性重复。
76
阅读了谢谢
80
阅读了
98
有点意思啊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