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首例国内人体低温保存 穿越伦理与法律空白 给未来复活留下希望
2017-08-14 佚名 红星新闻
近日,记者来到济南采访了当事人和这家实施手术的机构,揭秘这项此前面临诸多争议的人体低温保存手术。
2017年5月10日晚,山东济南,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桂军民和刚刚做完人体低温保存手术的妻子展文莲进行最后的告别。
随后,展文莲的身体被转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
两天前,展文莲因肺癌去世。去世前,她和家人签署相关文件,成为第一个由国内机构实施人体低温保存的志愿者。
展女士最终被转移进液氮罐。银丰低温医疗中心供图
近日,记者来到济南采访了当事人和这家实施手术的机构,揭秘这项此前面临诸多争议的人体低温保存手术。
这是首次由中国机构进行的人体低温保存手术。记者在银丰生命科学院官网上看到,该机构在2015年由银丰生物工程集团投资成立,致力于开展组织、器官和人体低温保存、复苏和器官功能维持等低温医学领域和生命科学的研究。
临床死亡后迅速手术,持续降温至零下190℃
深蓝色屋顶点缀着点点灯光,两边是一扇扇可以调节透光率的窗户,太空舱一般的房屋造型。8月7日,记者来到给展女士手术的场所——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如同项目本身一样,这里充满了一种未来感。
低温医疗中心内部,每面玻璃可调透明度。
根据手术记录,5月8日凌晨4时01分,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区舒适医疗病房中,展女士被宣布临床死亡,结束了49岁的生命,在病房外待命了四十多个小时的临床响应团队迅速介入。10分钟后,经过注射抗凝血药物,启动呼吸机和心肺维持设备等处理,展女士被等候在旁的救护车转移至这里,进行灌流和血液置换操作。
在特制的低温手术台上,通过开放颈部和股部两条血管通路建立体外循环,展女士的体温被逐渐降至18℃,随后血液逐渐被不同浓度梯度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替代。
主刀医生阿伦.德雷克(AaronDrake)告诉记者,使用冷冻保护剂替换掉血液是因为血液中含有的大量水分在冷冻时会产生冰晶,破坏组织形态;而在不同温度选择不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则是为了降低在降温过程中冷冻保护剂可能产生的渗透压损伤。
手术时的情景。银丰低温医疗中心供图
最终,展女士在一台由电脑控制的深度降温设备上,逐渐降温到零下190℃,在与亲属最后告别后,被转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
即使没有“冷冻”项目,夫妻俩也商量好捐献遗体
桂军民今年49岁,黝黑的皮肤、略微木讷的表情、打招呼时礼貌而克制的笑容,呈现出来的是典型的北方汉子形象,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够轻易做出将妻子“冷冻”起来决定的人。
“其实当初我自己也没想到。”8月8日,在济南市历下区一所体校中,记者见到了桂军民。他说,选择人体低温保存,既有缘分,又有必然。
桂军民
在对待绝症的态度上,桂军民一家有些与众不同。比如在去世前最后两个多月,展文莲入住的是齐鲁医院东院区舒适医疗病房。所谓舒适医疗,就是当患者患有不可治愈的绝症时,不再进行主动治疗、特别是有创治疗,而是通过镇痛等方式减轻患者痛苦,尽量轻松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这也是济南唯一一家开设临终关怀的医院。
“人活着还是要有一些尊严。”在医院,桂军民见到了很多患者在去世前经历了痛苦的抢救过程,病人没有任何求生意愿而亲属还不愿放弃。他认为,这实际上是病人和家属都痛苦的选择。“中国人这些事由不得自己,哪怕你留有遗嘱、清醒时和家人讨论,你一病危、去世,这些很可能都不作数了。”
他也不认可传统的殡葬方式,认为缺乏人情味。桂军民说,即使没有遇到这个项目,他和妻子也已经商量好要把遗体捐了,“还能给社会做点贡献”。
“好像病人并没有死,只是生命暂停”
直到今年二月,舒适医疗病房主任类维富告诉他们,有这样一个项目可以参与。类维富还记得第一次告诉桂军民一家这个消息时他们的反应:桂军民流露出几个月难得一见的充满希望的眼神;展女士当时已经不能说话了,“但她的眼神,她的手势在告诉我,她也很希望这样做。”
展女士。家属供图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临终关怀的医生,类维富对于这种希望尤其重视。“我们做这行的,往往要让病人和家属接受死亡,但这中间常常伴随的是绝望。”在他看来,人体低温保存是目前唯一能够带给身患绝症的病人和家属希望的项目,因为它能解决生死这个终极考验,“好像病人并没有死,只是生命处于暂停状态”。
在妻子去世前的两个月,桂军民和银丰的团队沟通了不下20次,单单是和主刀医生Aaron就沟通了六七次。Aaron回忆桂军民首次和自己见面时,首先问的是针对太太的病情,美国是否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真是个令人心碎的问题”。最终桂军民表示愿意让妻子成为第一个尝试者,因为Aaron对待生命的态度打动了他。
“就算是给家人留一份希望在吧。”他告诉记者,对于手术中的风险、未来可能的失败他都做了准备。5月8日展女士去世当天,桂军民和家人在病房内告别完就离开了,之后转移至银丰低温医疗中心也没有跟过去,直到最后告别的那一刻。“不能去看,人在那种状态下是不理智的,情感上也接受不了。”
丈夫桂军民也希望参与此项目
5月10日是最后的告别时刻,桂军民看到妻子很安详地躺在那里,生病期间一直歪着的脖子也正了过来。“可以说除了我们至亲,别人根本看不出来有区别。”他感到很满足,称这是妻子“最好的归宿”。
事后,桂军民也没有把这件事公开,他还是担心朋友们会接受不了。毕竟大多数人还是认为人死后一定要入土为安。为此,他甚至还选了一块墓地,后续的祭奠都是在那里举行。在记者面前,他不愿意透露最后和妻子告别时说了什么。他说,即使回忆,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也只是一种情绪,没必要把这部分内容呈现出来。
但之前,在接受中国海洋大学一位学生访谈时,他曾经袒露过自己对于死亡的理解:“人生就跟走迷宫一样,迷宫的出口就是死亡。有的人在迷宫绕了很多路,转悠了很久才找到出口,有的人就顺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直接奔着这个出口去了。但所有人都是奔着同一个出口,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避免最后的告别。”这段话被作者写进了自己的毕业作品,名字就叫做《告别地》。
“说到底,就是你如何看待生命和死亡。”桂军民告诉记者,当初做出这个决定时挺冷静,现在也还是如此。他还提到,将来如果有机会,自己也希望能够参与这个项目。
存在争议:伦理法律尚无界定
桂军民常常感慨自己和妻子是幸运的。在国外,人体低温保存研究极为昂贵。据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团队介绍,展女士手术和保存的费用超过一百万,这还不算后期保存中可能产生的维护等其他费用。因为是第一例,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的支出费用由银丰生命科学基金会承担。
银丰生物集团正门,这里同时是山东脐带血干细胞库所在地。
截至目前,人体低温保存研究在中国还是一件非常超前的科学研究探索,一些操作也面临着伦理上的争议。比如为抓紧时间保持组织器官活性,避免细胞凋亡,相关的灌流以及降温手术是在患者被宣告临床死亡后进行的,也就是呼吸和心跳停止后。此时,人体相关器官仍在进行代谢活动,大脑活动也还在进行。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对于人体低温保存,其效果与介入时间早晚有很大关系,“如果单纯从追求保存效果的角度出发,人尚未死亡的时候就展开手术效果更好。只不过目前法律规定必须在临床死亡后才能介入,这和捐献器官必须要在脑死亡后才能进行是一个道理。”
对于人体低温保存,我国法律和医疗规范方面目前处于空白。相关研究能够开展,法律立脚点在于“对捐献遗体展开科学研究”。以展女士的手术为例,首先是由桂军民作为亲属签署了遗体捐献登记表,将遗体捐献给拥有遗体研究资质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该医院再以科学研究的名义邀请银丰低温医疗中心对人体保存展开合作研究。
展女士当时在这个手术室完成相关手术,特制的低温手术台上是一个假人。
银丰生命科学院负责人贾春生告诉记者,目前人体低温保存的项目属于严格的科学研究范畴,没有将其商业化的想法。
他称,目前的技术再先进,也是基于人体保存方面的,至于人体的复苏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仍然有限,“要商业化,至少也要这两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吧”。
“对于展女士的情况,应该理解为她是将自己捐献出来用于探索人体低温保存的实验研究,她的家人也深刻明白项目本身的风险以及失败的可能,她献身了科学事业,也因此收获了未来复活的一个希望。”贾春生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伦理#
62
学习了新知识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