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地铁与人争吵遭“地铁判官”打耳光
2023-09-06 网络 网络 发表于上海
近日,山东青岛,地铁上一大爷疑因座位问题和大妈引发争吵。争吵时一小伙从车厢另一头走过来,站大爷旁边数秒后突然掌掴大爷,随后迅速离去,争执中的大爷大妈瞬间愣住。
近日,山东青岛,地铁上一大爷疑因座位问题和大妈引发争吵。争吵时一小伙从车厢另一头走过来,站大爷旁边数秒后突然掌掴大爷,随后迅速离去,争执中的大爷大妈瞬间愣住。视频中一大妈从座位上站起来询问打人小伙“你打人做什么”,大爷也追赶上去,小伙,“混蛋,一个人占两个坐你还有理了?!”。事后大爷报警,经调查小伙“精神有问题”。该视频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网友纷纷称赞小伙的正义之举,称其为“地铁判官”、“地铁包青天”。
提起精神病,一般人会马上联想到“离线”、“发神经”等,认为精神病患者必定是疯疯癫癫、行为古怪、生人勿近的危险人物,他们不是打人就是骂人,不是跳楼就是自杀,给社会制造了许多惊悚场景。
其实,当我还站在精神科“门外”的时候,面临精神疾病患者,我也是疑惑、也是恐惧,“不要把后背留给别人,因为精神病人可能会从后面袭击你”,“在病区一定要靠墙行走,”,“不要和精神病人单独相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开始慢慢了解精神疾病与精神疾病患者。
最初接触精神病患者的时候,我甚至思考过是否需要随身携带报警器,或是报个防身术学习班。之后老师告诉我“精神病人其实是最善良的,她能把自己逼得犯病而不去跟别人发泄,得多善良啊”。想想也是,他们都是可怜人,受疾病的折磨,幻听、幻视、自言自语......一系列症状剥夺了他们正常的生活。
存在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一部分精神病患者的确具有暴力倾向,表现冲动、破坏、好发脾气等。但是此种情况仅占精神病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病人还是表现退缩,被动、远离人群的。多数也是因为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护理所导致。
调查显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存在暴力倾向或行为的人约占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则有近20%的人使用过暴力。你可以试想如果自己生活在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里,有暴力行为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大约会在1000人左右,而存在过暴力行为的普通人则达到20万之多。也就是说,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数量远远低于普通人,社会的偏见和孤立反而让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暴力欺辱,成为受害者。
少数病人因为受疾病的影响而发生暴力或伤人行为,大众便会着重注意这起事件,因为精神疾病患者与常人的不同性,造就了新闻的热点。
“污名化”“病耻感”成为疾病救治的拦路虎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歧视与偏见现象较严重而产生“讳疾忌医”等现象,许多精神疾病的者都表现出明显的“病耻感”。
病耻感(Perceived self stigma)源于希腊语,用来区分希腊奴隶与自由人的标记,代表耻辱和缺陷。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病耻感是指一种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内心耻辱体验,主要表现为社会刻板印象、偏见及歧视。
病耻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体验,产生原因和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及疾病症状等相关。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者在面对患病的应激时,更容易表现出负性情绪体验。
我们文化中常把心理问题与个人的精神素质联系起来,认为患上心理类疾病就是想不开,甚至贴上“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的个人标签,而文化中对疾病的污名化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耻感。
“不就是心情不好嘛,有啥好不高兴的?”
“就这?太脆弱了吧!”
“有手有脚怎么就当上废物了!”
事实上,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比如失业、考砸带来的挫败感,这些都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
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带来躯体化症状,绝非简单的“意志薄弱”四个字就能概括。
去精神病“污名化”任重道远
疾病去污名化道阻且长,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正确认识、对待精神病人
精神病如同其他疾病一样,同属于疾病的一种,只不过精神病人的发病原因不像其他疾病那样明确,且一般精神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病,不主动求医,或者拒绝治疗,这就加重了医疗服务的难度,因此,需要家属及亲人对精神病患者倍加关心和爱护。
2、理解、尊重精神病人
因为精神病是以大脑活动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为特点,患者常常会出现怪异的行为、荒诞的思维、离奇的言论。对待患者,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病态心理活动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正常心理活动的一面。对于病人的很多合理的言行、要求、想法,我们应尽可能满足或解决病人的要求,如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满足,应耐心解释,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讽刺挖苦。
3、尊重科学、尽早治疗
精神疾病的每一次发作都会对大脑带来难以逆转的损伤,如果不主动采取及早治疗而任由病情发展,就很可能会导致疾病反复加重发作。更为严重的是,疾病的每一次复发都有可能对患者的大脑造成永久性损伤,致使其认知功能逐渐受损。因此,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应在疾病早期阶段采取积极的手段来干预和治疗。
4、提供社会、亲情关注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并为患者提供一个宽容、支持的环境,这将有利于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我们每个人都去客观地认识心理疾病,其实也是在帮助患者们更勇敢地踏上自我完善的旅途。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提起精神病,一般人会马上联想到“离线”、“发神经”等,认为精神病患者必定是疯疯癫癫、行为古怪、生人勿近的危险人物,他们不是打人就是骂人,不是跳楼就是自杀,给社会制造了许多惊悚场景。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