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血脂异常的家庭监测与非药物管理

2022-12-05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发表于安徽省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是一种以致动脉粥样硬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保护性脂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失衡为特征的疾病。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是一种以致动脉粥样硬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保护性脂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失衡为特征的疾病。在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达40.40%,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饮食习惯改变等原因有密切关系。为此,我们邀请到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刘丽芳主任医师,为大家带来“血脂异常的家庭监测与非药物管理”的相关内容分享。

正确认识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可见于各年龄及性别的人群,且随年龄增加患病率逐渐升高,发病高峰在50~69岁,50岁以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某些家族性高脂血症还可见于婴幼儿。

临床上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包括:ASCVD病史者、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对血脂监测的建议:20~40岁人群至少每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

血脂异常的非药物管理

血脂异常的非药物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微生态调控、血浆置换、基因指导治疗等。

1.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优化食谱、控制体重、保持适当运动量、戒烟、控制酒精摄入等。

(1)高胆固醇血症饮食治疗方案

高胆固醇血症的饮食治疗方案包括:控制能量摄入,严格限制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每日胆固醇摄入量控制在200 mg以下。饮食中脂肪占总能量比<30%,其中饱和脂肪酸<7%,单不饱和脂肪酸>15%,多不饱和脂肪酸10%。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55%以上,应该以多糖为主要来源。适量蛋白质可由瘦肉、鱼类、禽类(去皮)、脱脂奶、大豆制品等提供。建议食物蛋白质所提供能量在15%左右,用非油炸的大豆制品代替部分动物蛋白,有利于降低血浆胆固醇。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各种粗杂粮、整粒的谷物、未加工的豆类,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2)高甘油三酯血症饮食治疗方案

高甘油三酯血症(TG)的饮食治疗方案:控制总能量,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超过总能量的55%。碳水化合物来源以含多糖的食物为主,如谷类,薯类等;避免摄取蔗糖、葡萄糖或果糖等简单糖,如白糖、红糖、甜食、含糖饮料、各式糖果、糕点、果酱、水果罐头等加糖制品。适当增加粗杂粮摄入比例,避免食物过于精细。减少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在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的前提下,脂肪占总能量百分比可适当放宽到40%,其中饱和脂肪酸<10%,单不饱和脂肪酸>20%,多不饱和脂肪酸10%。增加含n-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特别是深海鱼。膳食中胆固醇摄入<300 mg/d。适当增加蛋白质,尤其是大豆蛋白。不宜饮酒,因为酒精除了给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外,还可促进甘油三酯合成使TG升高。其他请参考高胆固醇血症饮食原则。

(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治疗方案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饮食治疗方案,应维持理想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应逐渐减少体重至理想状态。戒酒或控制饮酒量,每日酒精量不超过20 g。增加运动,以持续、规律的有氧运动为主。其他请参考高胆固醇血症饮食原则。

2.血脂监测

治疗过程监测分为非药物治疗、服用调脂药物两部分。其中非药物治疗开始后需要在3~6个月内复查,如果指标达标继续进行非药物治疗,并在6个月~1年后复查,长期达标后需每年复查一次。非药物治疗不达标需要联合药物治疗,服用调脂药物后需要在开始治疗后4~6周内复查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如血脂达标且无不良反应,可每6~12个月复查1次;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1次。如血脂未达标则需调整降脂药剂量或更换药物,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脂药物进行治疗。每当调整降脂药物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6周内复查。

3.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分为脂蛋白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脂蛋白血浆置换,主要用于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用于以下情况的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伴冠心病的高危患者、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患者及药物治疗后LDL-C仍较高者。血浆置换,通常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患者,可以快速清除血中的甘油三酯。

4.微生态调控

目前通过实验已经发现许多肠道菌种会对血脂水平造成影响,肠道菌群影响血脂的机制包括:①结合胆酸;②减少肠道脂质吸收;③胆固醇与未结合胆盐的共沉淀;④将胆固醇吸收并结合到益生菌的细胞膜;⑤将胆固醇转化为粪甾醇;⑥抑制肠道胆固醇转运体Niemann-Pick C1 like在肠细胞中的表达;⑦抑制肝内胆固醇的合成(可抑制HMG-CoA还原酶)等。因此未来的控制血脂方式,有可能是通过使用益生菌或肠道菌群移植。

5.基因指导治疗

目前对血脂的基因指导下的治疗也在不断探索,其中有很多的可能性:①与表观遗传学关联潜在的后代血脂异常提前干预;②一些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与血脂异常有关,且生活方式干预可较特异地对抗其影响,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潜在的血脂异常,提早启动特异性干预。这些都将是未来基因治疗不断探索和发展的研究方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Baidu
map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