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的网络科普文该不该等同于学术发表?科研人员的绩效与义务之争
2017-09-25 佚名 科研圈
“10万+”的网络科普文该不该等同于学术发表?科研人员的绩效与义务之争
| 写在前面 |
近日,国内一家著名高校的新政策——教师和学生在网络媒体上发表“10万+”阅读量的原创文章,可被认定为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要不要参与科普、怎样参与科普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科研人员做科普会不会给他们的“本职工作”带来影响?该不该纳入绩效和学业考核?针对这些问题,科研圈收到了不少读者的留言,我们或许能够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很多读者认为应该把科普工作纳入绩效和学业考核:
陈博衍-Юй Ченхао 应该纳入, 科普工作难度不比科研低。
Lee 科普也是科研的一部分,我觉得无可厚非。
飞飞 必须支持。 许多学科,尤其是基础学科,其研究目的并非为了应用或是在近期得到应用,而是为了纯粹地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这类研究结果更好地传播给大众,提高公众科学素颜与兴趣,岂不是美哉。
张帆 必须能啊,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公益,都是高校老师的职责啊,为什么现在只考量第二项?!
燕子 做科普的科研人员是一座架起科学与民众的桥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往往超过一篇学术期刊,不被民众知晓的科研成果,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在的高精尖,在未来也会成为普适科学,科普人员做着一件即繁琐又有意义的事,为什么不算绩效与学业考核呢?
永平 向公众科普非常重要,其实向领导干部科普更为重要。我在科研之外进行科普文章撰写和向中小学生科普,还有把主要科研成果向领导决策建议,这都是需要看大量文献和以公众角度表述研究成果,有时比一篇科研论文更费时和费力。目前的考核评价指标没有对这些算工作量和激励,所以只能在业余时间来做。
而且引导大众了解科学,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Feng 应用性强的学科应该鼓励专业人士做科普,科学与大众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认知上的鸿沟必须有人去弥合...
YCY 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现在中国迫切需要专业人士向大众进行科普。我们需要将科普纳入绩效鼓励科研人员。 科普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社会的科学素养高了,就不会有人乱传“打疫苗致抑郁症”,“全球变暖是太阳活动加剧导致”等乱七八糟的谣言了。
匿名 科普很重要,广大群众应该知道科学的价值和乐趣。如果人们能够把科学当成时尚去追逐,把科学家当成明星去崇拜喜欢,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就能很快提高。以论文课题来做考量,科学就会永远是少数人的事情!真正智慧是在民间的,给普通群众接触研究工作的窗口,把推动科技进步的桨给十几亿人,他们能爆发出的力量应该会比现有的科研工作人员多。我觉得中国科普方面一直不重视,学生对做研究甚至有点抵触,有才智和好奇心的人可能一直没被发掘出来。欣赏赞赏这个特立独行的,发现问题并且勇于解决的大学,给科普事业开了个好头。科学如果变成大多数人喜欢的事....
LGpang 我觉得科研人员做科普对整个社会的科技推动要远大于发表专业文章。专业文章受众很小,不适合吸引大众注意力。从我自学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经历来看,在学习的早期,一些深度学习领域著名“网红”发布的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简单详细的有趣例子,给我带来了很大帮助。在互联网时代,自学的时代,如果有从浅入深的一系列科普,教程,教学视频,专业文献,会带来一大波自学狂潮。而且这种被兴趣驱动的学习效率要远高于学校里受众模式。另一方面,IBM 的量子计算机网络试用教程,绝对是这些建议的绝佳注脚,集科普,教程,云端学习于一体,又通俗易懂。科普列入绩效,对整个社会的推进绝对比论文列入绩效对中国的影响要大百倍。
但也有读者认为科普不能算作“工分”和“学分”:
默默倾听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做科普都可以算科研成果,牛顿微积分白研究了。 科普完全可以由专职的科普杂志编辑来做。科研人员做这个,浪费、混工分、还有腐败。这个算工分对谁最有利?大家猜。
Paul Kant 我不赞同。 其一、科普活动的实现形式很多,且效果不一,纳入绩效,如何能统一量化评价?在社交平台如知乎、公众号、微博,网站如科学网、果壳网,以及论坛如physics forums,还有视频网站油管等,差异实在太大。 其二、学术圈的学术应该由研究者决定。比如,同行评议。照此原则,不同科普形式和效果也由学者评定,这增加了人员负担。 其三、科普是志愿的,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团体行为。纳入绩效,损害了志愿性,可能对科普本身造成伤害。而且,侵犯了私人自由。
还有一些读者认为做科普是有价值的,但是不能和科研/学业混为一谈:
Jenny 我觉得科研和科普完全是不同的体系,不能混为一谈去评价,应该另外开启一套体系奖励科普者。
匿名 觉得科普是需要诚心诚意来做的事情,如果纳入绩效考核,难免会有一窝蜂乱入的功利行为。毕竟科普是一种社会服务性质的贡献,就算是付报酬或奖励等认可方式,都应该跟纯粹的科研贡献区分开来。
王美祥 国家花了大量的金钱让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这些钱当然是来自纳税人,因此科研工作者有一定义务从事科普工作回馈社会。如果可以纳入绩效当然会增加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毕竟现在各项考核压的科研工作者喘不过气来,大家都不愿把事情用在对自己没有利益的地方,即便这件事情是利国利民的。学业考核应该是一件专业的事情,科普相对而言不是很专业的事情,因此如果纳入学业考核是降低了学业的标准,就背离了初衷。
有读者觉得,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科普是个“附加题”,而不是“必考题”:
好铯之徒 如果是在保证专业的基础上,额外科普工作也不失为是一项绩效。
野菅 我是觉得,科普可以做加分项,积极做科普的可以有回报,不做科普的也不应扣分。
我们也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做科普是科研人员的义务,而不是需要考核的业绩:
Eating 做科普应该是科研人员本职的一部分。很多科研基金都是拿的国家的银子,也就是纳税人的钱。科研人员做科普,其实是让出钱的民众知道自己的钱被用在了哪里。民众的理解,其实可以推动国家对相关科研领域的财政拨款。 如果能在公众视野里,用自己的科研内容创造影响力,拿到第三方资助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虽然有些(非常)艰难,但是科研人员做科普从长久效果来说,是利人利己的。这其实是义务,而不应该以纳入绩效和考核为前提条件。当然,从个人来说,纳入绩效是很让人开心的一件事,毕竟发文章出成果也是我们的义务,也被纳入绩效了呀。
此外,如何对科研人员的科普工作进行评价,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邬刚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认为可以纳入绩效和学业考核,但内容必须是原创,而且需要有监管部门来认定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还要防止有些人刻意来刷阅读量。
Mango 评价体系一定要客观,完整,系统,同时也需要集中建立科研人员和科普渠道的联系,沟通好内容分发和利益分配,真正做到知识普及化和平民化。在这个前提下,绩效考核才是有意义的。
而中国目前科普环境的现状,一点都不乐观:
瑟予 纸媒的阅读量实在堪忧,更别说学术期刊了,科研圈流行一句话,一篇学术文章只有三个人看,自己、导师和审稿人。如果在主流媒体上发表了IP文章,也是科普的大成果,加入评审项也是增加驱动力量。不过现在的水军和媒体造势问题严重,再加上网友偏爱负面煽动信息,仅靠阅读量也是不可靠。真正做事的人靠做事本身增加价值,靠外在的激励因素做事的人不走偏就是好的,如果让人产生不公平感,反而是压力源。
李忠超 问题是,专职做科普的还没有共识的考核和晋升办法呢。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越来越需要掌握着正确知识和思想的人引导社会大众更好地理解科学。抛开科普工作能否纳入绩效考评的争议,科研工作者们耗费心力架起的沟通科学与民众的桥梁确实应该得到切实稳定的支持和保护。
关于科研工作者和科普,如果你有更多的亲身经历或感想困惑,欢迎继续在留言中讨论。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科研人员#
68
#绩效#
85
对于普通医生.哪个对于本专业有好处就可以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