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会2012:中国脑血管病领域发展的热点及展望
2012-07-06 陈蓉 TISC 2012
——2012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新闻发布会纪实 【编者按】2012年6月迎来了天坛会12年轮回的“本命年”,在这12年里,为推动中国的脑血管病防治事业,天坛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脑血管病盛会。2012年天坛会主题“你就是力量”喻义了:所有支持和参与天坛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学会组织,共同成就了天坛会12年的发展壮大。 &nbs
——2012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新闻发布会纪实
【编者按】2012年6月迎来了天坛会12年轮回的“本命年”,在这12年里,为推动中国的脑血管病防治事业,天坛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脑血管病盛会。2012年天坛会主题“你就是力量”喻义了:所有支持和参与天坛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学会组织,共同成就了天坛会12年的发展壮大。
正如大会执行主席王拥军教授所说的: 如果对天坛会12年的发展进行定位,那么天坛会是一座桥,是一座通向学术前沿的桥,将中国的脑血管病防治成果展示给中外学者,成为中国脑血管病防治的一个风向标;天坛会是一座桥,是中国通向世界的桥,使中国学者与国际一流学者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天坛会是一座桥,是将临床指南转化成临床实践的桥,成为推动中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的先锋;天坛会是一座桥,是沟通医生和患者的桥,使更多的患者在医生的学术交流中直接获益;天坛会是青年医生实现梦想的一座桥,为优秀的青年医师提供了出国学习培训的机会;天坛会是一座友谊的桥,来自海内外致力于脑血病防治的医务工作者相聚于此,促进了彼此的学术交流和友谊。
6月30日上午,暨南大学附属一院副院长徐安定教授主持了2012年天坛会新闻发布会,全面展现了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的当前热点及未来展望,体现了天坛会这座多功能多角度的“桥梁”作用。下面同广大读者逐一分享其中内容亮点。
王拥军:本届天坛会特色及国家“十一五” 支撑计划项目概况
卫生部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王拥军教授介绍了本话题。他谈到,相比往届,今年天坛会有几个亮点:一. 体现了中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的主题,很多论坛设置了相关讲题,这也是国家“十二五”计划的重点;二. 设置了中国脑血管病研究论坛,系统介绍我国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研究,旨在让国外学者了解中国的研究,目前中国研究也是世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三. 首次开放公众平台,包括健康大课堂、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及介入手术直播讲解,在教育医生的同时,让大众也直接获益。
总结国家“十一五”计划项目包括4个方面:一. 临床研究方面,建立了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是国际知名的较大的国家卒中登记之一,共纳入全国137家医院22,000例患者。通过CNSR可以了解我国脑血管病患者救治现状、医疗质量、临床结局等数据。基于CNSR,还带来了丰厚的科研产出,去年一年在stroke杂志发表了5篇文章。二. 在北京建立了基于脑血管病的重大疾病临床样本资源库和信息平台,为“十二五”开展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迄今已收集了近两万份各类脑血管疾病血样标本。三. 基础研究方面,启动了我国脑血管病方面第一个973项目,主要是针对脑血管发病机理和防治理论上的研究,基于此发行了CNS Neuroscience &Therapeutics杂志,集中展现中国脑血管病研究,主编是苏定冯教授,影响因子从以前的3.5提升至目前4.4,也反映了中国的研究在世界越来越受到关注。四. 建立了中国脑血管病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为“十二五”计划中开发以病因学分型为基础的脑血管病创新药物、建立规范的药物临床评价体系等奠定基础。
王拥军教授和徐安定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
王伊龙: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介绍
北京天坛医院科研处处长王伊龙教授介绍了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该项目的首要目的是确定中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的关键绩效指标(KPI),采取了Delphi 法+ 专家深入访谈法的定性研究,同时结合CNSR为基础的定量研究,脑卒中医疗质量监测项目预计纳入二百多家二三级医院,观察病例数约40,000例。为了评价不同的KPI达标依从性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开展了中国缺血性卒中及TIA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登记研究(STAR),此次天坛会上正式启动该研究的全国培训会。
缪中荣:我国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现状及展望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缪中荣教授介绍了本话题。他谈到,我国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始于2000年,借鉴了冠脉及外周血管的介入治疗经验,虽然发展时间短暂,但今天的技术水平已同世界先进水平相媲美。
从循证医学证据角度来说,对颈动脉狭窄,除了药物治疗,还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NASCET和ECST试验的公布,使CEA 成了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病变的“金标准”。2010年公布的CREST试验,是迄今为止支持CAS的最高等级证据。对颅内动脉狭窄,2005年的WASID研究显示使用阿司匹林优于华法林,2011年的SAMMPRIS研究虽然未显示CAS优于积极药物治疗,但争议颇多,并没有阻止神经介入治疗在临床的探索,但使得临床医生在病例选择上更加谨慎。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由于静脉溶栓时间窗限制,同时伴随介入材料和装置的飞速发展,探索血管内治疗实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再通,成为当前及未来3~5年神经介入治疗发展的重头戏,而如何规范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管理及治疗策略,也成为当今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式选择,应根据具体病情个体化治疗。一般来说,对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患者,通常应用多模式影像评估决定其治疗策略,对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效果不佳,而采取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对小血管闭塞,通常采用静脉溶栓,有时在造影过程中,就实现了小血管再通。
杨少华:转化医学在卒中领域的应用及前景
杨少华答记者问
美国Texas医学中心药学与神经科学系杨少华教授介绍了此话题,他先介绍了美国兴起转化医学的背景。美国近二三十年来对药物研究的投入成倍增长,加大投入的目的是希望增加产出,即增加疾病治疗手段,改善国人的健康状况。在美国,一个药物从研发到投入临床使用大约花费5~10亿$,需10~15年,且近年来经FDA批准的药物呈下降趋势,为了降低巨大的财政投入,更快地将各种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中,便兴起了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是双向转化,即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是双向的,有一批从事转化医学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基础研究和临床相关的知识,能更好地促进转化医学两端不同领域知识的沟通和转化。转化医学是超学科的,涵盖了医学专业外多种学科如物理、化学、工程、计算机等专业,如在神经科,CT、MRI等影像设备的出现为临床诊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化医学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演变,在美国,卒中转化医学应用到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各个层面,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卒中复发及残疾程度,使患者获得基本独立的生活能力。
在中国,为降低卒中的危害,国家也加大了对卒中防治研究的投入,但应吸取美国教训,避免高投入和不成比例的低产出,积极发展转化医学,增加产出的效益和效率。国家“十一五”计划项目成果实现了两个转化,一是基于CNSR数据,确定了我国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的KPI,其中有3项指标与美国不同;第二个转化是再转化为临床研究,即将“十一五”项目中发现的问题,转化到“十二五”项目中,以求找到解决的途径。
Marc Fisher:国外专家看天坛会及中国的卒中防治
伴随天坛会水平越来越高,参加大会的国外专家越来越多,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外卒中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国外专家团代表Marc Fisher教授(国际卒中学会(ISA)指导委员会成员、美国卒中学会(ASA)董事会成员、《卒中》(Stroke)杂志主编),应邀出席了此次新闻发布会。
Fisher教授谈到,今年是他第二次来到天坛会,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从大会日程安排上,应邀的讲者都是世界级的,这可以和世界级相关大会相媲美;大会内容丰富全面,在这里可以听到其他国际大会上能听到的如中国卒中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数据,可以让国外专家了解中国卒中防治的发展。
Marc Fisher教授和刘丽萍教授在答记者提问
当谈到中国当前卒中防治现状和未来发展时,Fisher教授指出,危险因素防治是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首要关键手段,中国应加强危险因素的防治,比如吸烟和高血压,吸烟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吸烟问题在中国很普遍,大概占到70%的人群;关于高血压,他强调应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和危险因素筛查,加强高血压的防控。美国NIH正在制定危险因素筛查相关项目,希望中国积极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筛查。
樊东升 汪昕:2012年中国神经病学论坛
北医三院副院长樊东升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汪昕教授介绍了中国神经病学论坛的相关情况。“中国神经病学论坛”创办于2007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作为“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的姊妹篇,为神经科医生提供了除脑血管病外神经科其他领域的学术交流机会,二者共同促进中国神经病学事业的发展。大会旨在规范和提高中国神经科疾病的诊断流程和临床防治模式,为神经病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供指导,建立神经科疾病诊断技术为主导的交流平台!
2012中国神经病学论坛由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中山医院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协办,将于2012年12月15日~16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召开。论坛设置有神经退行性疾病论坛、脑血管病论坛、癫痫与睡眠障碍论坛、神经重症监护论坛、多发性硬化论坛、神经影像论坛、神经肌肉疾病论坛、神经保护论坛,基于临床需求和国内外医学发展动态新增了头晕眩晕论坛、神经病理性疼痛论坛和中西医结合论坛。
小提示:本篇资讯需要登录阅读,点击跳转登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血管病#
58